史華峰
摘要:中國山水畫注重情景交融、借物抒懷的意境,而人與山川樹木的和諧溝通,則是意境的本質(zhì)所在。就中國山水畫中的樹木而言,樹木在中國山水畫中以其自身獨特的美感,使畫面更加飽滿、和諧統(tǒng)一,增加了畫面的表現(xiàn)力,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關鍵詞:山水畫;樹木之美
山水畫以自然景觀為描繪主體,經(jīng)歷代畫家苦心求索,已經(jīng)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風格和審美情趣。在意境、氣韻以及畫家的主觀感情色彩都在山水畫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的同時,山水畫也以其豐富內(nèi)涵獨代具藝術美感。歷代山水名畫都是取自于真實生活下的山水景象,畫家融入自然當中,運用豐富的筆墨技法,為我們盡情展現(xiàn)了一道視覺的盛宴。中國山水畫注重情景交融、借物抒懷的意境,而人與山川樹木的和諧溝通,則是意境的本質(zhì)所在。就中國山水畫中的樹木而言,樹木在中國山水畫中以其自身獨特的美感,使畫面更加飽滿、和諧統(tǒng)一,增加了畫面的表現(xiàn)力,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1樹木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樹木是有生命的,是山水畫的靈魂和精神所在。山水畫中樹木畫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幅山水畫的成敗。試想,如果山水畫中沒有樹木與其他形象的配合,只有山、水、房屋、動物等,即使運用再成熟的筆墨技法,無疑也是一幅毫無生氣的山水畫。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過: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了樹木在畫面中的裝飾作用。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山石”,“云水”,“樹木”與“點景”是畫面構成的主要元素。“樹”在其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大樹”,“小樹”,“遠樹”或“苔點”等雖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卻給人以相同的視覺美感與藝術象征。山水畫中不能缺少樹木的裝點,但是僅以樹木為題作畫,卻能自成一格,別有情趣。
2樹木的形態(tài)迥異之美
樹木在山水畫中被賦予了多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從其千姿百態(tài)的樣貌特征及豐富的表現(xiàn)技法中即可顯現(xiàn)。單從樹的形態(tài)特征來說,由于地域差異,樹木就分為不同的種類。北方的樹木多有挺拔堅韌的特質(zhì),樹干粗壯挺直。而南方的樹木似乎更顯低矮,但是蔥郁茂密。我國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就出現(xiàn)了南北兩派。南派山水畫家多寫江南真山,描繪山巒起伏,草木蔥蘢的江南風光。北方畫派則以全景式構圖描繪北方的崇山峻嶺見長。樹木在山水畫中的位置通常都在比較重要的地方,不論是作為主體、客體或點綴之用,都對畫面空間感的營造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方山水畫家荊浩的《匡廬圖》是平遠、深遠、高遠兼?zhèn)涞淖髌贰C枥L了北方的壯美山川,一派壯闊雄偉的氣象。山岡之上有叢樹掩映,峻峰茂林。北方的山石以大山大石為主,而其在北方特有的樹木點綴下更生動表現(xiàn)了北方山川的險峻之勢。山上的樹基本上是由各種不同的夾葉樹組成,樹干挺拔,枝葉繁茂,生動地表現(xiàn)了生長在堅硬巖石表層樹木的自然生態(tài)。此圖中的山石因地勢的高聳,與北方氣候的寒冷使得北方的林木呈現(xiàn)出一種高大、挺拔的面貌特征。因而山川之上不能成長過多的樹木,這是有別于南方林木的地貌特征。若把此圖中的樹更換為南方低矮的、茂密的樹,就會讓樹木的繁多遮擋住大山大石,從而就難表現(xiàn)出北方山石所顯出的粗獷、豪放、雄偉壯麗的氣勢。再看樹在畫面中的位置安排,近處的樹疏密得當使畫面豐富,因為樹的裝點,畫面構圖更加充實,平穩(wěn),為點睛之筆,使整幅畫面和諧統(tǒng)一,富有生機與活力。遠處的樹以點代替,小樹單組點成花狀,水墨飽滿。此畫面中高樹,矮樹,遠樹,近樹,與山川配合,使畫面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感。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北方山川的雄偉壯麗充分得以體現(xiàn)。
南方山水畫家巨然的《萬壑松風圖》筆墨秀潤,運用莊重樸實的全景式構圖,描繪了南方蒼郁幽深的山水風貌。置身于這幅畫面中,山間茂林迭嶂,有密林覆蓋,南方山水蒼郁深邃的意境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恍若仙境。其中樹木的表現(xiàn)方法更是值得一提。樹木對畫面的裝點作用,在這幅作品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畫家在樹木的處理上有詳有略,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林”的感覺。近景處的樹木樹干粗壯,盤根錯節(jié),而遠景樹林多以一些程式化得符號來表現(xiàn),松林與曲折的山脊巧妙地穿插呼應,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與《匡廬圖》中的樹木相比,《萬壑松峰圖》中的樹木形態(tài)更為豐富,在畫幅中所占比例增加。近樹、遠樹與山脊配合自然得體,和諧統(tǒng)一。因此樹木更富有裝飾性,充分表達了畫家的審美追求。
3樹木的人格象征之美
自山水畫形成之日起,“樹”就不是被單純地作為自然物來表現(xiàn)的,畫家為了多層面、多方位呈現(xiàn)大自然的風物情態(tài),加之自己獨特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世界觀,綜合的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加以表現(xiàn),其中也包括對于枯木寒林的描繪。從而使人們在面對這些空靈幽邃,荒寒清曠的畫面時,能喚起對大自然美的感知,能理解到畫家的內(nèi)心世界,使欣賞的人心靈有所寄托。歷代山水畫大師積累了豐富的樹法,借用筆墨表現(xiàn)胸中的一樹一木。元代時期的山水畫處于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所以此時期的繪畫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之元末社會急劇動蕩,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體現(xiàn)出畫家隱逸避世的思想。以樹木為主題的山水畫比較多見。畫家借描繪樹木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君子之德。倪瓚的《六君子圖》及吳鎮(zhèn)的《雙松圖》都是以樹作為畫面主題的作品。倪瓚以樹木的直立不阿比喻君子之德,吳鎮(zhèn)也用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反映了自己的審美情趣。畫家通過樹,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倪瓚的《六君子圖》是一幅以樹木為主體的山水畫。畫面中并排著六種樹木,它們都是樹干挺直,屹立在近景的平坡上,構圖別致,景物簡淡。倪瓚運用這種獨特的藝術手段以樹木的直立不阿比喻君子之德。他筆下的樹,大多蕭瑟干枯,似乎歷經(jīng)風霜歲月的摧殘,但卻能給人一種崇高的印象。由此可見,樹木除在山水畫中充當畫龍點睛之筆,增添畫面的豐富與生動之感外,同樣可在畫幅中充當主題角色,借物喻人,反映畫家的內(nèi)心世界。
作為山水專業(yè)的一員,在以山水畫樹木為研究對象,進行論文寫作時,深感自己的水平有限,進行那些有代表性深入的研究比較困難,在分析的畫作時,我發(fā)現(xiàn),只有真正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沉醉與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去發(fā)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當中的那種美,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我看來,歷代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那些以樹為主題的畫面是很難得的,何以能達到那種境界是值得深思的。所以,我深信,自然之中蘊涵著美,蘊含著我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我們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的美,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