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要:維吾爾族生土民居作為新疆地區長期存在的一種典型的民居類型,在外觀特征、建筑方法、取材以及居住習慣上有著典型的民族性與地域性。針對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民居保護、維護問題,本文認為對生土民居進行材質的隱性置換是維護現有民居存在的重要途徑。只要對其民居內部的材質進行更新,即可在保持其地域性、民族性、傳統性的同時,充分考慮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對新疆本土人文景觀風貌的保護途徑之一。
關鍵詞:生土民居;發展;隱形置換
維吾爾族是中華民族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喀什的地區是維吾爾族人主要聚居的地區之一,其民居建筑所蘊含的一系列適應地域環境的筑造技術是生活在這里的維吾爾族人在長期與惡劣環境氣候抗爭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它的特色不僅源于喀什地區干旱少雨的氣候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還源于維吾爾族宗教信仰以及其特有的文化傳統。
1喀什維吾爾族民居中木材料的運用及裝飾手法
1.1民居建造中不可或缺的木材
以土木結構為主的傳統維吾爾兒族民居中,木材的使用是維吾爾族民居中房屋建筑及裝飾的重要途徑。在其建筑空間中所蘊含的一系列獨特的營造技術無一不體現出維吾爾族獨有的風土人情。在喀什地區,常見的木料取材大多來自白楊樹,這些木材一方面被運用于房屋的搭建,另一方面,這些整木或經過削刨的木板材料被廣泛運用在大門、外檐廊的外檐柱、梁等部位,這些原始的木質材料被工匠們雕刻上寓有健康平安的花紋,花紋疏密適度,變化與統一相結合。整體的木刻裝飾呈現出華麗而大氣的效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2柱與梁的取材與裝飾樣式
廊,是維吾爾族院落構筑里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之一。而木材的選用則是廊構成中不可或缺的柱及梁的取材。用花卉及幾何紋樣裝飾的梁和柱,無不彰顯出維吾爾族人的裝飾及色彩喜好。在建造中,柱身木刻主要以幾何紋及花卉紋為主,以對稱、連續、循環、交錯的方式進行雕刻裝飾。花卉紋主要表現藤蔓、花苞、麥穗等紋樣,幾何紋常由有規則三角形、菱形、方形等圖形元素構成。柱頭及柱頭周圍的梁及梁托是重要的裝飾節點,并帶有豐富多樣的雕刻花紋。從外形上看,雕刻出的立體效果,紋樣變化豐富別致。
1.3門框架及門的取材與裝飾
厚重的生土墻圍和成維吾爾族人別具一格的院落。由于生土墻面色調單一又無法其他裝飾,喜愛色彩的維吾爾族人們就將外墻面的裝飾點綴留在了自家的前后門上。生土墻在筑起的時候都預留有大門位置的空段,在上面架起長條整木或木板,構建起大門的原始框架,將鑲刻著石榴花圖案的鐵質或銅質護板壓條來固定木質大門的門板。被加入的木質大門莊重厚實的,再吊裝起兩個碗大的門環供上鎖用。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特有的大門樣式。
2喀什地區維吾爾族民居的現狀
2.1地理環境因素
喀什地區位于天山南緣地震帶和西昆侖地震帶的交匯夾角部位,地質構造復雜,是個多地震地區,因此,在對民居進行維護時,民居的穩固性和抗震性必須作為民居保護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因素。由于喀什地區地下水位偏高,建筑的底部泛起的潮濕在很大程度上腐蝕了建筑中的木質材料,從而影響了建筑的保存,也對民居內部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于此同時,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房屋也不斷的向上及周圍增建,建筑群內部以及建筑內部的狹小空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消防隱患。這使得建筑的防潮的處理,以及消防安全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在保護中被考慮和完善。
2.2民居的搭建
就地取材是生土民居的建筑過程中的一大宗旨。據《梁書·高唱傳》記載的“架木為屋,土復其上”,就簡單明了的說明了維吾爾人生土民居的材料組合。由于喀什地區維吾爾族傳統民居在建造時,住戶即自己建筑的設計者,造成建筑本身缺乏必要的規范,人們夯土筑墻,不經過刨削加工的楊樹木去枝之后,直接用來架構房屋,支撐屋頂、過街樓和陽臺。在建造過程中許多木結構的搭建不成規則,木材的使用缺少合理的用量分析和受力計標。
2.3人們對民居的感性訴求
在房屋建造時人們將自己的心愿、信仰用象征的或現實的手法,反映到房屋的建造、樣式結構、裝飾中去。這些房屋在給當地人們提供最基礎且最實用的物質需要的同時,與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等因素相互融合,可以說,是聰明智慧、熱情好客的維吾爾人的生活喜好造就了他們獨特韻味的民居,同時,這些在粗獷中帶著精致的民居也筑造就了這里特有的人文居住環境。喀什噶爾地區維吾爾民居的特色不僅源于喀什特有的環境氣候,還源于維吾爾族的特有的生活習慣和家庭習俗。由于維吾爾族人宗教觀念中強調家庭觀的重要性,此外中國伊斯蘭哲學家庭觀還認為處理好家庭和其他近親屬以及鄰里之間的關系非常重。也因此形成了維吾爾人喜簇的居住習慣。
3隱形置換
3.1新型木材的特點及生態優勢
木材作為一種永恒的建材,古老而又現代,這種天然材質本身所具有的親和力極大地消除了建筑本身的冰冷感覺,讓建筑具有一種特別的人文氣氛。在新型加工技術和建造技術的主導之下,木材的形狀和穩定性得到保障。精確完美的施工工藝、細節設計以及結構本身的特性,已經成為現代木構建筑藝術表現力的一部份。新型木材經過烘干,防潮、炭化處理加工克服了天然木材的缺陷。有效地解決了木材防火、抗震、防蟲、防潮等問題。這種新技術更加延長了木材的使用年限。
3.2“新”木材支撐下的“老”民居
在新材料性能穩定耐用的前提下,將傳統木構連接形成更為穩固的結構體系,用來支撐整個房屋。這不僅是理論上新老技術融合的智慧,更在實踐中強化了建筑的整體性和抗震能力。其次在木材建筑節點處加入金屬構件,這種古老傳統的木質結構在與金屬節點的結合下延伸了木結構連接的強度,增添了建筑空間層次樣式的變化。與此同時傳統民居的穩固性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采用這樣的選材、取材、材料構筑也解決了民居內部環境的防腐防潮問題。
堅固的材料及穩固的構筑方式從不同程度上豐富了建筑搭建的結構形式。將民居原有的木材質進行隱性置換后,這種穩固的木材構建可形成多戶住宅的聚落形式建筑,這也滿足了維吾爾族人喜簇的居住習慣。
將維吾爾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木材料進行隱性置換,一方面,扎實的木結構體系為民居空間需求提供了物質載體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木結構體系也搭建了民居建筑形象的原始輪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拓展又給予了民居新的生命力,在維護民居原有形態親和力的同時增進與當地本土環境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結構設計[M].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規劃教材,2008.
[2]嚴大椿.新疆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3]陳震東.新疆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琳·伊麗莎白(美).新鄉土建筑——當代天然建造方法[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