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珂 唐勝天
摘要:最近由于一項幼兒園建筑環境裝飾工程需要,筆者對廣州、深圳、順德及南寧四個城市的幼兒園環境設計展開了近一個月的考察,結果出乎意料——考察到的十來所幼兒園建筑環設計中,關于境識別系統的設計狀況十分不盡如人意。文章通過對所考察幼兒園存在的此類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表述,并嘗試提出改進方法,試圖通過一點淺薄探析,引起設計界的關注和相關深度研究的開展,讓這一研究尚處空白,但對于人類心智發展至關重要階段的建筑環境設計領域盡快發展起來。
關鍵詞:幼兒園;建筑環境;識別系統;設計
幼兒園本來不就是孩子們自己的王國嘛,這和指指路認認方向的識別系統有什么關系?別急別急,這識別系統可不僅僅是指指路認認方向那么簡單,在幼兒園中它可有大用處。首先讓我們從幼兒園環境中的識別系統和建立識別系統的重要性說起。
1幼兒園中識別系統建立的重要性
幼兒園識別系統服務的對象是復雜的。首先,幼兒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2至6歲的孩子,由于這一特定人群認知能力的特殊性——對成人世界慣常的文字標識無法識別,且注意力極低,以掛牌等慣常形式出現的識別系統并不適合于他們,有效的識別系統的建立則需借助整個空間環境提供的識別信息進行表達——即通過空間中的裝飾元素,包括圖形、色彩、材料等等進行信息搭建。但與此同時,幼兒園中亦有成人,如教師、服務人員、家長,識別系統亦需以大家慣常見到的形式為其服務。對于成人來說,識別系統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而對于幼兒園最重要的服務群體孩子來說,識別系統是否也只是指指路認認教室那么簡單?答案是否定的。1999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使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是幼兒健康目標的第一點。如何能使孩子盡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適應這里的生活,其中的影響因素很多,研究人員也給出了多方面的解決方法。其中有關環境科學方面,相關研究則涉及到環境心理學當中“領域性”這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建立自己的領域性是人類的一個普遍現象,大到各國邊界爭端,小到學生在公共教室放一本書占座位等行為都是它的體現。研究證明,領域性對人們環境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安定感的建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研究者(Tachibana2002)做過一個調查,觀察老人入住護理院后對新環境的適應過程。調查選擇了3位老人作個案分析,跟蹤比較了他們搬入4個月時和15個月時對新環境適應過程中的一些行為。調查發現,3位老人通過個性化的布置過程(將舊家具物品搬入新居、養魚、放置人造花、改變房間布局)建立領域感,進而達到對環境的認同和歸屬感的形成。另有研究者(Paluck&Esser)以低能兒童為被試,考察了17名康復中心的男童。在為期10周的觀察中發現,建立領域使打架、戲鬧和不守紀律的行為明顯減少,兒童在生活中受到了某些行為約束[1]。這個研究表明,領域行為的確有利于安定感的建立。可見,領域性的建立對孩子適應新環境很有幫助。而幼兒園環境中易于幼兒認知的識別系統是幫助孩子們建議領域性的重要手段,孩子們需要獲取識別系統的信息認知環境進而產生熟悉和安全感,才能達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的目標。
2混亂的識別系統設計現狀
那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下幼兒園環境中識別系統設計現狀。從視覺識別系統的設置理論上來說建筑環境的識別系統應包括“外部建筑環境”和“內部建筑環境”兩個要素,我們分別進行考察。
從外部環境來說,這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里的幼兒園,往往隱沒于大片的水泥森林中,經常問了好久才終于找到眼前那些外觀普通得無可描述的建筑群;主體建筑本身往往是最常見到的“教學大樓”——方方正正的現代主義樣式的功能性建筑。只有大門上的掛牌算是對幼兒園身份的一個明確說明——一種只適合于成人的識別系統設置。倒是有不少的幼兒園將主入口做成了城堡、動物等形象,外墻上也裝飾卡通題材的壁畫,采訪得知園方欲以此增加建筑群的“童趣感”。走進幼兒園,這是一個兒童與老師共同營造的幼兒世界,到處都帖有孩子們自己的畫作和教師們制作的裝飾物。據了解,由于幼兒教育觀念的更新,環境設置逐步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正是幼兒和教師更多參與環境布置的主要原因。而除此之外,教學樓內部的情況讓人失望:絕大多數幼兒園教學樓內空間中,一人高的磁磚墻裙是唯一的裝飾元素。老師們告訴筆者,這些磁磚墻裙是因為方便每月更換教學內容所需的裝飾物而貼的——可以看到,這種營造幼兒園氛圍的裝飾物是由老師和孩子們自己創造的。當然,也有少數幼兒園做了一些空間裝飾的整體設計,如統一裝飾了門和墻裙,請設計人員在舊建筑墻面上拼帖彩色磁片畫或繪制丙烯壁畫,經采訪相關負責人士我們再次聽到“童趣”二字。據了解,中國各個城市現在都有一類公司,專職于幼兒園建筑的裝飾、翻新工程,常用手法多為以上幾種。與此相對的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參觀的所有幼兒園中都有較為完整的文字類型的標識系統,從大門口寫有幼兒園名稱的掛牌到各個班級和洗手間等輔助空間的標牌,標識系統是園內主要的和較有效的空間識別信息傳播源。但大多數幼兒園的掛牌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掛牌都裝飾有卡通圖案,文字也多造型童趣;另一個就是很多掛牌的掛放位置低于成人視線,想來目的應該是照顧到孩子們的視線高度。
從以上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情況是大多數幼兒園中適合孩子們的識別系統缺失,而適合于成人的識別系統則相對完整。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很多幼兒園其實也在試圖增加環境中的裝飾,但卻是以“美化環境和增加童趣”為目的,這是否正確呢?
3問題的深化
首先,適合孩子的識別系統缺失肯定是不對的,那么以“增加童趣”為目的進行空間美化又有何錯呢?從大方面上來說,增加幼兒園的“童趣”感,的確是創造幼兒園這個大空間與社會其他環境區別的識別信息,能給予孩子們“這是你們的王國”的信息。但幼兒園空間其實復雜得多,如此簡單的識別信息設置遠未能滿足孩子們對環境識別認知進而創建領域性的要求。根據奧特曼和切莫斯(Altmant&Chemers1984)的分類體系,領域可分為首屬領域、次級領域和公共領域3種類型[2]。
(1)首屬領域(primaryterritories)指由個人或首屬群體,即由面對面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人際關系的社會群體擁有或專用,且對他們的生活而言是重要、基本和必不可少的。幼兒園中教室及本班所屬的輔助空間,如洗手間、雜物間、臥室對幼兒來說屬于首屬領域;如果將幼兒園放入成人大環境來說,幼兒園建筑本身又成為首屬領域。作為首屬領域,這些空間的環境裝飾應體現出強烈的環境信息,所謂強烈即形象鮮明,易于認知、記憶,體現出這一組空間的獨特性。因為這類領域對其占有者而言在心理上極其重要,受到占有者完全而明確的控制,與之融為一體,是領域性建立的關鍵;
(2)次級領域(secondaryterritories)相對于首屬領域來說,擁有者對次級領域的控制權要弱,但它對擁有者來說仍具有明顯的價值。如班級窗前的走廊、門前的過道即為次級領域。這一領域的環境識別信息同樣較首屬領域弱,但必須信息明確,不能含糊;
(3)公共領域(publicterritories)對所有人開放的地方,只要遵守一定的社會規范即可進入使用。如幼兒園中的公共走廊、院子。這類空間的環境識別信息最弱,基本只為體現幼兒園空間的功能、性質而設。
可以看到,不同的領域在擁有者心中所占位置不同,位置越是重要,所需的環境識別信息越強。如此看來,單純以增加“童趣”為目的進行空間裝飾設置,是對幼兒園空間識別系統重要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的體現,遠遠無法滿足實際生活當中的需求。
4問題的解決方法——識別信息分層
那么,針對如此復雜的幼兒園環境識別系統,我們應如何設置方才合理?筆者嘗試提出識別信息分層的觀念:
4.1根據受眾不同的識別信息分層
幼兒園是一個處于成人世界中的幼兒王國。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是一個在成人掌控下的兒童世界,而不是一個完全獨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空間,它不能完全將成人受眾拋開,因為它隸屬于成人世界,成人也是它的使用者之一。這就必然出現了第一類信息分層,這類空間中需要有兩層分別服務于幼兒和成人的識別信息同時獨立地存在。
4.2根據信息強弱的識別信息分層
這一類信息分層是指園內各空間識別信息強弱的分層。通過上一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領域在擁有者心中所占位置不同,位置越是重要,所需的環境識別信息越強。所以,幼兒園中的環境識別信息應有所側重,通過各級領域環境信息強弱的區別,增強幼兒的領域感,有利于他們在新環境中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安定感的盡快建立。
4.3根據信息傳播目的的識別信息分層
這一信息分層是因為如前所述,由于近年幼兒教育理念的轉變,使教師和幼兒更多地參與到環境裝飾的制作中來,進而造成一個普遍的認識誤區就是:認為幼兒園的裝飾就是應該由教師和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只要在網上搜索有關“幼兒園裝飾”的詞條或在書店找關于幼兒園裝飾的書籍,你會發現結果全都是關于幼兒教師如何布置教室環境的內容,這一現象是很有代表性的。的確,空間裝飾都會傳達出環境的識別信息,似乎教師們所做的與本文所述的空間裝飾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應該注意的是由于教師制作的裝飾物旨在教學,是以體現教學內容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雖然它也是空間裝飾,但它的設計目的不是為了環境識別且經常性變更,所以對環境空間的識別信息傳播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所以,在這些有教學功能的空間內,如教室、走廊,識別信息應分為兩層:
1)以體現環境識別性為目的的空間裝飾,傳達出利于認知空間的非語言環境識別信息。這一層信息相對較固定,由設計師根據空間環境的特征以及幼兒的認知水平特點進行設置。2)以教學為目的,與當時課程息息相關的空間裝飾,這類裝飾主要是為教學服務,隨課程主題的變化而變化,由教師根據課程需要自行制作更換。但它也能夠對非語言環境識別信息起到輔助作用,增加環境的豐富性,體現教師的聰明才智和幼兒的參與。
運用以上三種方式將幼兒園內的環境識別信息進行詳細的剖析分層,再著手設計,可以使空間中兩種信息系統各司其責,分工明確,有針對性地面向不同的信息受眾群,使信息傳播更為準確、有效。
5總結
追溯幼兒園的歷史,從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RobertOwen)于1816年在蘇格蘭創辦第一所幼兒學校起,至今不到200年[3]。而幼兒園在中國的歷史更短,從第一間開設于清朝光緒29年(1903)的湖北幼稚園[4]開始,當中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戰火和動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中國的幼兒園建設才真正逐漸步入正軌[5]。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展,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發展。但從環境設計領域來看研究開展的情況與之極不相符,急待拓展加強。希望本文一點拙見能夠如磚引玉,讓設計界關注這一冷門領域,建造孩子們自己的王國方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徐磊青,楊公俠編著.環境心理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I.Altman,M.Chemer著.文化與環境[M].駱林生,王靜,譯.東方出版社,1991.
[3][4]杜成憲,王倫信著.中國幼兒教育史[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偉瀛.百年中國幼兒園[N].生活時報,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