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珂
摘要:所謂剪紙,就是用一把剪刀將幾張紙片剪出各種形狀。本文主要以剪紙藝術的過程與表現方法為主題展開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剪紙藝術;過程;表現方法;特色
1引言
眾所周知,民間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為美化生活、美化環境,經過幾代、幾十代的繼承和創作的智慧結晶,凝聚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和民間風俗。民間剪紙和各地的民風民俗緊密相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審美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思想的持續解放,使民間剪紙藝術的內容得以豐富,從而出現了不少的新鮮風格和獨特方式。剪紙應用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到更多方面,民間剪紙的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喜聞樂見。
2剪紙藝術概述
顧名思義,所謂剪紙,就是用一把剪刀將幾張紙片剪出各種形狀。由于形式制約很大,所以剪紙不可能像繪畫那樣,可以運用墨水和顏料的無窮變幻,畫筆的抑揚頓挫來淋漓盡致地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不可能將濃淡虛實刻畫得惟妙惟肖。但是,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恰恰隱含在工具性能的制約中,從“局限”中引申出特長來。
我們中國的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它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農耕社會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剪紙一般用于逢年過節裝飾在窗格內的窗花;婚喪嫁娶的喜花和喪花;還有美化居室環境的門錢、墻花、炕圍花、頂棚花等。每年農歷除夕貼窗花,貼對聯、蘿卜錢兒等,爭奇斗艷,給人一種節日的歡樂氣氛。
我們都知道民間剪紙的題材豐富多樣,體現了人民群眾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人民內心純真、質樸情感的反映,富有濃郁的人情味。這些題材多為花鳥蟲魚、瓜果蔬菜、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神話傳說、名勝古跡、福祿壽喜、生殖圖騰、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等,它通常以諧音、喻意、象征、含蓄等淳樸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在我國民間流傳一條不成文的畫論:“畫中有戲,百看不膩;出口吉利,才合心意。”剪紙要講究“彩頭”,既要有“看頭”,又要有“說頭”那才有意思。由此可見,民間剪紙題材中體現了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健康的生命力,能讓觀者通過心靈的追求去享受、領悟其中美好的情思。
3剪紙藝術的過程
剪紙雖然好看,但是制作剪紙不是一件易事。完成一件剪紙作品一般需要經過五個步驟:
首先是起稿。也就是構思確定后的起稿布局,對畫面進行粗略的描繪。如果剪對稱的稿子,畫出紋樣的一半即可,而剪紙的最終效果不是用筆畫出來的,它需要作者在剪制過程中抓住瞬間迸發的靈感之花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創作思路,使其盡可能體現完美。應該說作品不完,創作不止。當然,對于一些技巧熟練的剪紙藝人是不需要畫稿的。其次是剪刻,要先將畫好的稿子和紅紙固定在一起。紅紙可以根據剪刻的需要一次裝訂5~8張。為了保證形象的準確,人物應先剪五官部分,花鳥先剪細部或緊要處,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剪。剪紙時應遵循由內而外、由小到大的順序剪制。第三是揭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剪刻完畢后需要把剪紙一張張揭開。在揭離之前,必須先將剪好的一沓紙輕輕柔動,使紙張互相脫離,然后先將第一張紙角輕輕揭起,一邊揭一邊用嘴吹,以輔助揭開。第四是粘貼。把剪紙反過來平放在紙上,然后用排筆蘸調稀了的漿糊,輕輕地平刷在要托的紙上,然后很快地把刷好漿糊的這一面扣合在剪紙的背面,用手輕輕壓平,使剪紙全部平粘在托紙上,揭起晾干,并夾平保存。最后一個步驟是成品修改,對畫面當中不理想的部位進行適當修補。值得指出的是,以上只是對單色剪紙做了簡單介紹,如果是彩色剪紙,還需要進行點染、襯色等加工步驟。
4剪紙藝術的表現方法
如今,我國的民間剪紙是彼此臨摹,互為增益,代代相承而流傳下來的集體創作。剪紙的流傳和它的創造審美活動一樣是自發的。它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民俗節日的活動中自然地流動著、傳播著。它適應著人民群眾社會交往的需要,在長期的實用和審美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社會功能和審美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很快就在一個地域流傳開來。一些作品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被淘汰,有的作品則世代流傳,并在流傳中得到了藝術的改造和提高。
民間剪紙的色彩有單色、染色和套色等。目前我們在藝術市場上看到的剪紙,通常只是單色,一般采用經濟便利又象征喜慶吉祥、熱烈紅火的大紅紙,那鮮明的色彩與鏤空的點、線、月牙紋、鋸齒形成對比,產生美妙的節奏、和諧的韻律,給人以愉快敞亮的心理感受。
在剪紙風格上,大多數民間剪紙有機融合了南方剪紙的細巧與北方剪紙的粗獷,于淳樸中見秀美,深厚中見灑脫,風格纖細雋永,線面相間,虛實相襯,疏密有致,構圖豐滿,給人一種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并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時至今日,我們在民間剪紙作品中,幾乎見不到荒涼、冷落、凋零、悲哀、孱弱與嘆息。它們總是表現的那么堅定與摯誠、熱烈和壯美,包含樂觀與自信,充滿智慧與情趣,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給人以生活的希望和信念。試想一下,剪刀輕聲的擦擦響著,剪下的紙屑像彩雪一樣紛紛落下,不一會兒,就現出鄉味濃郁的松柏蘭竹、牛羊雞鵝……逢除夕來臨,把平日剪就的窗花貼起來,在那萬木凋零的臘月,讓親人們看到鮮艷奪目的窗花,驟然出現在寒窗之上,脈脈含情的傳遞出春的信息,該有多么歡欣!至于作為姑娘們刺繡花樣的鞋花、帽花、枕花、兜肚花與荷包花等樣式的剪紙,花色名目,就更為繁多。其造型之別致,令人嘖嘖贊嘆。一位民間剪紙大娘說:“哭哭啼啼的畫兒不好看,誰不盼個喜慶紅火熱鬧。”由此可見,民間剪紙的精神是民間巧手們對吉祥、幸福、美好的追求,體現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盡管生活給予她們太多的苦難,但她們卻具有難以想象的承受能力,她們用藝術的虛構來補償對歡樂的渴望和對理想的追求。她們不需要在藝術中再現那些在生活中已經飽嘗過的痛苦,她們需要用藝術來撫慰現實生活給自己造成的嚴重創傷,來補充生活的力量,鼓舞繼續奮斗的勇氣。因此,她們為自己這一階層創造的藝術,總是在張揚人民群眾巨大的創造力。從而使個體從各種痛苦中擺脫出來,達到精神和心理的平衡。
5剪紙藝術的未來
隨著剪紙隊伍的不斷壯大,民間剪紙這朵素樸的鄉間小花也開始由農村慢慢步入城市,在商場、酒店、服飾、廣告、標志、郵票、家庭裝飾等方面越來越體現出它獨特的魅力。同時,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土開始關注鄉土藝術。在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都紛紛開設剪紙課程或者成立興趣小組、剪紙社團。并組織各種民俗文化展覽,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難能可貴的是,在蒲松齡的故里蒲家莊也有一位熱愛民間剪紙的老職工,他雖沒有婦女的纖巧,卻立志用他粗大的雙手剪完《聊齋志異》所有的故事。他的作品,保持著粗率質樸的制作痕跡,卻于不經意間流露出淳樸天然的趣味來。民間剪紙那種返璞歸真的藝術氣質并不因為它走入現代生活而失色。我們相信,在未來的藝術市場上,民間剪紙必將占據有力的一席之地,為弘揚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而做出巨大貢獻,使我國中華文化在世界之林中散發出璀璨的光芒,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朱曉紅.淺談中國剪紙藝術的發展[J].美術觀察,2009(10).
[2]娟娟.中國“文人剪紙”藝術[J].炎黃縱橫,2010(05).
[3]趙娟,鄭銘磊.試探剪紙藝術的繼承與發展[J].美術大觀,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