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要:作為網絡時代造就的神話之一,芙蓉現象引人矚目。現試圖從跨文化視角、網絡狂歡兩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審視,以期挖掘出以芙蓉姐姐為代表的草根女賴以生存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土壤。
關鍵詞:芙蓉現象;草根;跨文化;網絡狂歡
時下,芙蓉姐姐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更抽象為一個符號,她身上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烙印,散發濃烈的草根元素氣息,屬于名符其實的草根女。
1芙蓉姐姐之草根元素分析
什么叫“草根”呢?它(grassroot)最早產生于19世紀的美國,意指一種經驗總結。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草根”后來成為一個社會學術語,成了當代中國的流行語。它更多指的是普通民眾、平民的、民間的意思。與之關聯的還有關鍵詞:原生態的,個體的,真實的,鮮活的,混雜的,叛逆的,堅韌的……具體來說,草根群體的構成有兩種情況:一是持有草根立場的社會精英,二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草根民眾;“草根”元素是兩者共同的標簽。試對芙蓉姐姐身上的草根元素進行一番淺析。(1)她來自民間,草根立場,原生、平凡。這一點從她的履歷可以看出來,還有其語錄為證:有一句話最適合形容我,頑強的草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來自于草根階層,深知草根的喜憂,才能用善良的微笑,成為大家的朋友⑴。(2)極具自覺反抗精神,在唾液中前進。草根文化中表現出的反抗精神,是完全本能和自覺的表現。草根的精神力量主要體現為是一種聲音、輿論和態度。從其超級自信的宣言到大尺度幾近自毀的展示,都體現出對精英文化強烈的反抗精神。(3)生命力極強,N年奮戰越挫越勇。從2003年在北大未名、水木清華BBS發帖到2010年抱得大獎歸,八年“抗爭”讓她變成了一只美天鵝。不管外界如何評判,她只是極力綻放自我那驚世駭俗的“美”。
2跨文化視角下對草根女性的淺析
想要展示自我的勇氣與自信,既是遭致圍觀的“罪魁禍首”,又是反敗為勝的“終極武器”。存在即合理,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由盲從戲謔到審慎思考,將此類現象放置于更廣闊的視角之下,我們認為作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它既體現了中國草根的民主文化形式,又反射出中西文化的反差。
2.1芙蓉現象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反差
在崇尚自由、平等的多元文化環境里,人們注重自我、張揚個性、表現自信,所謂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一種比較普通的現象。在那種環境里,類似芙蓉姐姐的現象應該不在少數,他們卻不可能像她這樣出名。而在中國的環境就不同了,因為“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無處不在和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壓抑已久、責任缺失的兩面派網友往往由集體狂歡后走向語言暴力,他們往往表現得易激動易情緒化,經常可以神化或者妖魔化某人某事,其措辭激烈的程度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而這也正好陰差陽錯地為芙蓉傳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從某種角度說,芙蓉姐姐就是這種集體行為的作品。芙蓉姐姐“自推”本身也無可厚非,努力地展示自己想獲取成功而且沒對別人造成傷害有什么錯呢?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的話,芙蓉姐姐有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最起碼她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自食其力,比起胡作非為的×二代,她并不值得人這樣詬病。不施粉黛、素面朝天,是自然之態;姿色平凡,衣著平常,即使舞步笨拙,也應有追求美的權力,我們憑什么按濃妝艷抹瘦骨嶙峋的廣告美女標準去要求她并依此去詆毀她呢?即使你認為她所追求的美不是真正的美,那又何妨讓她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名言: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力,但我不同意你所說的每一個字。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可問題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往往把內斂當成一種美德,把張揚個性看成是不合乎傳統的——這正好與西方文化是相對立的。所以我們孕育的通常是“槍打出頭鳥”的通力合作,任何想標新立異的人或現象都會被貼上“異類”的標簽并被“窩里斗”的慣例痛“打”一番甚至多番輪流,這又是“集體主義”的另一個特征——按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劃分“自己人”(Ingroupmembers)和“外頭人”(Outgroupmembers),并加以區別對待。其實,生活中的芙蓉姐姐與網絡上芙蓉姐姐給我們的印象有著驚人的反差。生活中的芙蓉姐姐是個正常的、普通的、熱情、甚至內斂的女士,喜歡讀書,不僅生活態度積極而且心地非常善良,面對網絡的瘋狂謾罵,也從來沒進行過任何反擊,并默默忍受。然而在她成為“網絡天后”⑵之前,互聯網上的芙蓉姐姐的確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個比較負面的形象,而她“瘦”成正果之后,輿論導向又開始發生了逆轉,支持和擁護她的聲音越來越多了。網民的哪種態度是真實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芙蓉姐姐呢?無論如何,從某種程度上看,芙蓉姐姐的傳奇之路正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海納百川,日益走向寬容、民主、自由。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從培育和鼓勵公眾的民主意識,還是從身心健康出發,呼喚自由,尋求個性解放的草根文化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意義。
2.2誰們聯手打造了芙蓉傳奇?——網絡集體狂歡
芙蓉傳奇不僅是她的自我訴求,更是狂歡廣場環境下,網絡媒介和眾多網民們聯手打造、集體通力“合作”的結果。我們自古以來受到儒家學說影響至深,極度強調等級秩序、中庸和諧,“禮”的重要性等眾多行為標準,人們生活在難以沖破的社會規范和強大的人倫等級關系編織的網中,考量自我時往往將自己置于人和人的關系之中。因為只有處于“集體”之中才有歸屬感、安全感,而做“出頭鳥”一般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由此,充滿顛覆精神、肆無忌憚的廣場狂歡在中國歷史上似乎為數不多。然而,隨著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網絡媒介的出現,網絡空間的自由開放性與交互主體性為中國網民提供了網絡中的狂歡廣場,讓其浸染狂歡精神并走向極至。以百度為例,在2012年9月,輸入“芙蓉姐姐”就有多達約七百六十個相關搜索頁面,可見她受關注的程度之高。
1)極具自我狂歡精神首當其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崇尚高風亮節,推崇倫理道德、中規中矩,真實的自我有可能蜷縮在這張密不透風的厚重的網的某個角落。而在網絡中,人們顯得不一樣,“我的地盤我做主”,任何人,無論年齡大小、長相美丑、身份高低、學識深淺,只要輕輕敲擊鍵盤,選擇自己愿意輸出的任意內容,便有可能馬上成為傳播中的主角。借助網絡廣場,“自我”的聲音放大,“自我”的形象彰顯。你忘情吶喊,或者作出不尋常舉動,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目光;你可以繼續獨自表演,也可以邀客共舞。狂歡廣場,在全民參與的儀式中,人們盡情釋放。在美女煉成的過程中,極具狂歡精神的芙蓉姐姐在不斷尋求獨立個性,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這與西方文化中強調自我是契合的。
2)網友長久持續的熱情關懷功不可沒。一個人發出別樣的吶喊,沉默的大多數則由駐足圍觀她的表演,到紛紛爆發出自己的聲音,眾聲喧嘩,人群騷動。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風馳電掣,“速度與激情”是廣場上始終彌漫的濃厚氣氛。長期以來,因為一些網友在互聯網上圍觀聚焦,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并頻頻復制廣泛粘貼,使得芙蓉姐姐在江湖建立草根英雄、網絡紅人的鼎鼎大名和威望,“被公眾目光圍追堵截”使得芙蓉姐姐無處遁形。用芙蓉姐姐的話說,“網絡……更容易讓隱身的伯樂挖掘出低調的千里馬”⑶一語道破天機。這個所謂“隱身的伯樂”,就是千千萬萬的網民。在網絡強大的虛擬性面前,人們要迫不及待地釋放被壓抑己久的心情不拘于形地自由接觸,在卸下道德枷鎖后廣場上的人們進行著別樣的對話和交流,真正實現了自由的話語表達和網絡狂歡的全民性。
3)一些隨意瘋狂的惡搞狂歡“歪打正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人們對主角“加冕”使之成廣場上最閃亮耀眼的明星,而后再施以“脫冕”儀式,對他進行嘲諷、戲謔。名聲鵲起后,有很多圍觀在外的看客,只稍稍駐足了片刻,便從只言片語的蛛絲馬跡(如標題黨的吸引眼球的噱頭文字、圖片、視頻)和“一傳十,十傳百”的鏈條任意一端開始對芙蓉姐姐進行瘋狂的惡搞,肆意的歪曲。相當一部分受眾急切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以起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直接或間接地將她推向了網絡紅人的寶座。但已沒有人去追究到底是誰的責任。在她名氣越來越大的同時,更逐漸加入了不少負面因素和莫須有的惡名,甚至將之妖魔化為“世界上最丑最胖最不正常的人”,當時還有流行歌曲《芙蓉姐夫》對其進行辛辣諷刺等。
4)媒體炒作的推波助瀾,主流對草根人物的雙重標準。后來,當這一圍觀現象蔚為大觀的時候,傳統媒體介入了。聚焦、放大以及大肆渲,持續不斷的介入恰好又給芙蓉熱現象又添了一把柴,讓它燒得更旺;并使芙蓉熱長盛不衰,芙蓉姐姐連續幾年成為互聯網風云人物之首。官方和主流媒體對網絡草根人物一直采取邊緣政策,甚至常以俗的名義進行多種限制或封殺,發布“限娛令”。如快女選秀、相親約會等節目都遭到點名。芙蓉姐姐也是受影響的人之一。但有關方面卻對于同樣有三俗(低俗、庸俗、惡俗)傾向的的二人轉、“鄉愛”系列、電視“吵架”系列節目大開綠燈,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這其中是否存在著雙重標準的原因。但這種抑制的情況反而為張揚個性的芙蓉姐姐創造奇跡提供了一個爆發的契機。
3一點思考
對此,我想提出自己的一點思考。首先,從廣大的草根女性自身角度來說,女性應該正確地認識自我,做好自己。芙蓉姐姐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大膽證明自己的才能而走向成功,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在集體主義環境中,女性必須真正意識到自由精神、獨立思考習慣的仍是不可或缺的,認識到要想在家庭和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味依靠臉蛋、依靠外力是行不通的。同時還應該善于把握機會,走出社會對女性能力的成見誤區,避免只有臉蛋而沒有大腦的尷尬。再就是認定目標,樹立理想,有夢大膽追。成功到底是什么?擁有物質的富足是不是就搭向了通向幸福的快車呢?“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泣,不愿坐在自行車后微笑”,拜金女的雷人話語是不是能帶給我們什么思考?是要盲從效仿還是要避免隨波逐流?其次,作為有知識的網民,要多關注一些對身心有益的事情,不要爭當無謂的看客,制造和傳播有惡意無惡意的流言的種子。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當今社會,我們應懂得學習西方文化中優秀的成分,比如,多關注自我,多些寬容和自由精神,將之轉化為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動力。盡可能撇去浮躁的泡沫,靜心閱讀,腳踏實地,有效利用時間,避免沉浸在虛擬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求發展。
參考文獻:
[1][2][3]百度百科.芙蓉姐姐[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00.htm.
[4]李宇婧.女性網絡紅人研究[J].2011.
[5]高嫻.當代中國草根文化符號的審美研究[J].2008.
[6]朱學蕊.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