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燕
摘要:《藍色大門》這部電影講述了三個少男少女因為愛戀走到一起,讓他們的青春在愛慕與誤解中慢慢成長,讓他們的思想在爭取與寬容中漸漸成熟。
關鍵詞:《藍色大門》;電影
藍色大門為什么是藍色的?藍色,多么美妙的意象:天真無邪的藍,明媚干凈的藍,清新自由的藍,流動翱翔的藍。在這扇藍色大門前,純純的愛情和美好的明天在為所有人停駐,邁出步子拋開一切煩惱,就像片中男女主角騎著腳踏車在陽光下,輕輕松松享受單純的渴望所帶來的幸福。藍色是天空的顏色,是大海的顏色,是游泳池的顏色,是張士豪襯衫的顏色,是孟克柔多年以來執著喜愛的顏色,是那年夏天的顏色。或許誰都有過一段難忘的陰影,或許誰都有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在青春面前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這三個心靈世界的純凈無邪讓我感動,那樣清澈的眼神,直視鏡頭,填滿一眼可以洞穿的心思,流露出迷惘和茫然的無限憧憬。他們身上那種不沾人間煙火的脫俗氣質,讓所有人最終被折服,青春啊就是青春。
十七歲的孟克柔與林月珍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月珍告訴克柔自己喜歡上同校975班的張士豪,卻始終因為害羞而潛藏心底。月珍哀求克柔陪她去偷看在游泳池練習的張士豪,并要她幫忙表白。克柔告訴張士豪有人喜歡他時,月珍卻逃開,讓他誤會根本沒有“林月珍”而是克柔自己喜歡他。漸漸張士豪喜歡上個性獨立的孟克柔,兩人似乎戀愛著,但克柔向月珍否認兩人在拍拖。坐在籃球館的地板上,克柔要求張士豪跟她交換秘密,她說出自己真正喜歡的其實是林月珍。張士豪對她說,你開始喜歡男生一定要第一個告訴我;孟克柔對他說,雖然閉上眼睛我看不到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
影片一開始屏幕全黑,“我看不到”“哎,我真的看不到”“我還是看不到……”兩個女生上體育課時躲在操場邊的樹下閉目冥想,幻想十年或者八年后的自己。林月珍陶醉在自己的夢幻中,“帶著我自己的女兒,很乖很漂亮的那種,和幾個貴婦在喝下午茶,太陽很亮,很溫暖……”幻想之中還有她藏在心底的暗戀對象張士豪,那時候他成為她的老公。明亮的陽光之下,知了們輕輕的嘀咕聲中,那張沉浸在幸福中的滿臉笑靨的臉龐是多么的恬淡美麗。幻想,讓幼稚的青春充滿詩情畫意,但或許也造就了少年們最初的憂郁。真正的女主角孟克柔也有自己的青春幻想,但是她說自己“看不到”,因為她不敢面對自己,不敢想象自己的將來。這是因為她在性取向困惑造成她青春期的陰影,仿佛一個應約而來的心魔來折磨她,或者可以說是考驗她。十七歲,一種渴望成長的期盼和焦慮,形象而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藍色大門》讓這三個少男少女因為愛戀走到一起,讓他們的青春在愛慕與誤解中慢慢成長,讓他們的思想在爭取與寬容中漸漸成熟。青春激勵他們無所畏懼,不相信任何的挫折,于是他們似乎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固執氣息。“我叫張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長得還不錯啊,我有什么不好!”張士豪一直不愿意接受孟克柔不喜歡他的事實,也許因為他的自信和驕傲,但這不是驕狂,而是青春的簡單執著。林月珍暗戀張士豪許久,收藏他用過的任何物件,籃球、球鞋、去交作業時順手偷走他的周記,甚至他喝完扔掉的保特瓶……她握著張士豪曾用過的一支原子筆在紙上不停地寫他的名字,因為她單純地以為只要水寫沒了他或許就會喜歡上她。孟克柔大膽地吻了林月珍,最終戰勝了青春的陰影,自信而堅定審視“我們會變成什么樣的大人”。雖然她閉上眼睛看不見自己,盡管還不是完全放得開,但她看得見張士豪。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以后,更加帥氣明朗的張士豪站在一扇藍色大門前對她微笑,她跑過去問他好不好,他對她點點頭。
這三個少年的青春麻煩有對愛羞于啟齒的苦澀,有對愛大膽追求的挫敗,也有對性取向的困惑。沒有人用冷酷或者調侃的口吻對這些問題進行若無其事的追究,而是用最干凈最明白的視角展示真實的青春狀態:因為青春無敵,才會在喜歡的男生面前繞一圈,才會跟死黨打賭在操場上“打手槍”,才會半夜跑回學校去偷窺別人游泳,才會不停在墻壁上書寫心中的迷茫,才會以交換的方式說出對性的秘密,讓旁觀者真真切切感受青春里的不可思議。在這個夏天,孟克柔對張士豪產生了一種好朋友般無法抗拒的依賴,雖然對把這樣善良、開朗又自在的少年拉入自己的“麻煩”中而感到內疚,但是她卻由衷感謝這個上帝派給她的光明使者,幫助她最終正視自己的迷失,從無奈和無助的脅迫中走出來。張士豪也領悟到將會改變他人生觀的東西,這個世界上誰都有自己的煩惱,那個兇巴巴的女生教會他了最初的成熟。
《藍色大門》流露出的點點青春細節如同回憶里的朦朧所蘊涵的甜蜜反射出的光暈,光里面隱約有燦爛笑容下的淺淺酒窩,白得發亮的校服,飄動的花襯衫,交頭接耳的私語,以及酸酸甜甜的心情。僅有的兩個成人角色,體育老師和孟克柔的母親,他們似乎扮演著若有似無卻又引導思考的角色。夜晚獨自在街頭慢跑的體育老師被克柔問到:“你想不想吻我?”體育老師遲疑著做不出回答,或許這樣處理不會顯得露骨,反而會襯出一片青春逼人。母女躺在床上,克柔問母親:“爸爸去世后你是怎么過來的?”母親答:“不知道,就這樣過來了啊。”接著是黑暗中母親睜開的眼睛的特寫,似乎她想起了往事,想起了逝去的青春。這個鏡頭閃回之后沒有發展,電影又回到十七歲沒有成人打擾的世界。在此有意地節制,將鏡頭完全聚集在青少年的世界中,完美地講述一個單純甜美的青少年故事。
“同性戀”情節突然摻入讓三個少年必須面對尷尬,似乎有故意增加戲劇沖突的嫌疑,但是影片本身輕松愜意、陽光健康的氣質讓人無法抗拒。它沒有使用過多的長鏡頭和遠景,而是有更多豐富的剪輯和特寫,同時采取視覺化的表現故事情節的方式,使得整部影片的節奏基調都非常的明快和生活化。人物對白設計為了突出少年本色,孟克柔和張士豪的某些臺詞一再重復。克柔想要結束內心的交戰不再喜歡女生,反復問張士豪甚至體育老師“你想不想吻我”;克柔告訴張士豪自己不可能喜歡他,他反復強調“那你為什么要我吻你?”;他惱于克柔硬給他介紹林月珍,堵住克柔追問“你到底什么意思?”這些重復對白生動而簡潔,比較清楚地表現了那個年紀的少男少女特有的單純和執著。
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或者更長的時光流逝,我可能會對那件襯衫的圖案記憶模糊,卻一定忘不了影片從頭至尾鋼琴獨奏的音樂,那般靈動而抒情,純靜而歡快的反復鋼琴小調。在這簡單的輕快之中,心情沉滌出完美的柔和,平靜的內心卻又異乎尋常地澎湃,于是我又難過起來。難過自己再也沒有了的十七歲,不會收集喜歡的人的東西,不會偷拍他的照片,不會假裝用他的筆寫他的名字,寫到沒有了水他就會愛上自己。整個夏天都過去了,什么都沒有做。張士豪說一定會留下什么的,留下了什么我們就會變成什么樣的大人。
一直到電影結束他們像回到了認識的第一天,還穿著同樣的花襯衫和潔白的校服,在同一個紅綠燈處,他們一起迎風舒暢地奔馳。那段充滿著憧憬的旁白,讓人感受不到成長后的復雜,孟克柔仍然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追著那飄動的花襯衫奔向藍色的大門。校園墻壁上的文字“我是女生我愛男生”“張士豪到此一游”,兩個十七歲的少年光芒萬丈的笑容照亮了臺北的天空,藍藍的天空。
“在人生的河流里有一個渡口,即使你已經駛離它很久很遠,你仍然會想回到這個渡口向它靠岸,去流連和探望它的風光和氣味,這個渡口就叫做青春。所以才會有人說青春是不死的,它只是一直藏在記憶里的藍色大門內,隨時準備我們翻箱倒柜重溫它,也重新去解讀它給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