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摘要:米歇爾·奧斯洛是一個具有獨特創造力的動畫導演,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對于文化的思考,如伊斯蘭文明、向希臘和羅馬文化等。他希望他的作品是不同文化相遇的地方,一些各不相同的人們相逢之后能彼此理解、彼此接納,他更希望我們以更高的角度去觀察異文化,包容并接受,了解各種不同信仰文化的意義,尊重民族的存在,認同文化的“混雜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混雜性”對現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推廣同樣也有其積極意義。
關鍵詞:米歇爾·奧斯洛;后殖民主義;文化;混雜性
米歇爾·奧斯洛,1943年出生于法國蔚藍海岸,他六歲到十二歲期間與父母一起在非洲幾內亞生活,青少年時期于法國西部度過,而后一直在巴黎居住。于巴黎取得藝術學位后,米歇爾·奧斯洛將畢生精力完全貢獻給動畫電影與個人創作,全數作品皆源自其親筆撰寫的劇本以及繪制的圖像。奧斯洛的動畫作品有很多對文化的思考,讓我們看到世界文化之間的吸納和融通,也就是所謂的文化“混雜性”。
“混雜性”理論是后殖民理論學者霍米.巴巴后殖民批評理論的重要組成成分。其“混雜性”指的是不同種族、種群、意識形態、文化和語言互相混合的過程。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代表了當代西方后殖民主義理論批評發展的最新階段,即全球化時代的后殖民批評。它導致了文化多樣性的真正實現。
后殖民研究學者賽義德也提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孤獨單純的,所有的文化都是雜交的,混成的,內部千差萬別的”。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人類文明發展到如此發達的今天,隨著各國、各區域交流的頻繁,文化呈現出混雜性的狀態。米歇爾·歐斯洛的很多動畫作品都體現了對不同文化的吸納和融通。他曾說過,“動畫應該是不同的文明相遇的地方。我希望在我的電影里,一些各不相同的人們相逢之后能彼此理解、彼此接納。”他希望我們以更高的角度去觀察文化的混雜性,從而去正確對待和接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吸納和融通。
1米歇爾·奧斯洛生活經歷加深了他對文化的理解
非洲文化不僅以其鮮明的個性著稱于世,非洲和非洲人在人類歷史和世界文明進程中的貢獻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作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希臘文明的形成期間,非洲文明是其重要的源頭。非洲同樣也是人文思想的發源地之一,有著非同尋常的精神歷程,參與了人類精神的發展。雖然,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非洲曾遭受了400多年的殘酷的殖民統治。但非洲人民傳統文化是非洲人的內在標識,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非洲人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回家的路。非洲人十分珍愛自己的文化并將之推向極致,生機勃勃的非洲文化既保留了傳統的質樸、熱烈、清新和本真,同時在吸納東西方文化的基礎上以富有時代氣息的嶄新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
《嘰里咕和女巫》就是奧斯洛以非洲傳統故事創作的,這是他記憶里非洲點點滴滴的美好:有勇敢的小英雄,他不強大,但是聰明;有大方坦率的非洲女子,她們穿著像焰火般艷麗的衣料,她們懂得身體是美麗的并且不羞于展示,這些都是他要呈現給人們不為人知的非洲部落文化。后來,奧斯洛回到法國后的生活經歷,讓他對于文化差異和文化的“混雜性”有了更深的認知。眾所周知,“精神至上”的法國數百年來一直提倡“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敢于創新的精神,無一不是她豐富而充滿魅力的文化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法國還祭起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大旗。面對全球化,從“文化例外”的提出,到“文化多樣性”的倡導,以法國最為活躍。法國文化的精神給米歇爾·奧斯洛以后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由于童年在非洲生活的背景,和他后來在法國的生活經歷,使奧斯洛對于文化的混雜性有認同感。他所接觸到的不同的文化,了解到的各種不同信仰文化的意義,讓他相信不同文化之間可以和諧相處,相互吸納和融通,這會讓人們更加尊重民族的存在,反對戰爭和種族歧視。他說:“我像熱愛美食那樣熱愛不同的文化,熱愛所有的藝術”。對于文化的這些思考,在奧斯洛的藝術創作中都有所體現。
2對米歇爾·奧斯洛作品中文化混雜性的解讀
《一千零二夜》整部作品中關于文化的思考貫穿始終。作品中的主角分別為黑發黑眼黑皮膚的阿斯瑪,金發藍眼白皮膚的阿蘇,代表白色人種及具有中東色彩的人種。阿蘇出生于貴族;阿斯瑪則是奶媽珍娜的親生兒子。其本身就代表了兩種語言、兩種宗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同手足的兩人最愛聽奶媽所說的仙女故事;然而邁入青少年時期前,阿蘇的貴族父親將他帶走,奶媽及阿斯瑪只好被迫離開。多年后,成年的阿蘇懷抱夢想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旅途中發生意外,卻也讓他與奶媽及阿斯瑪重逢。阿蘇與阿斯瑪下定決心要去尋找仙女,路途中原是競爭對手的兩人,遇到困難后卻展現出相互扶持的情誼。最終,當阿蘇和阿斯瑪消除隔閡,攜手通過重重險阻,收獲愛情和榮光時,似乎是象征兩大文明重新在夢中的巴別塔下相聚,人類世界的不同族群、文化得以溝通,彼此間又重獲信任。
作品一些細節中也處處體現這種文化差異。當阿蘇在海上遇難被海浪卷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時,周圍黑發黑眼黑皮膚的人都被他的白皮膚和藍眼睛嚇跑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他們在歷史上所遭受的殖民侵略。當地人們認為藍眼睛會帶來厄運,這是被詛咒之眼。于是,阿蘇閉上眼睛裝瞎子。阿蘇在這個與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無依無靠,后來他得到了流浪漢的幫助,這個流浪漢跟他一樣有著白皮膚藍眼睛,他戴著一個墨鏡遮住他藍色的眼睛。一路上,流浪漢總是在描述這個地方的丑陋,他說,這只有瓦片,沒有石灰水;這的音樂沒有調子,只有敲打金屬樂片的音樂家,沒有風笛;這沒有時鐘,沒有馬車;這所有的東西都加香料,這也沒有蘋果醬,到處都是胡椒等等。其實,這都代表了這個地方的文化特點。
奧斯洛總喜歡在作品里融入各種文化元素,從他拍攝的短片《王子與公主》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剪紙和皮影戲的關注,他將法國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剪紙和皮影,國人卻很少關注了。越來越多的國人學習西方文化,他們沒有將這種學習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而是直接拿來主義,不但使我們的寶貴的傳統文化丟掉了,也丟掉了我們在世界文化面前的話語權。面對美國動畫取得的成功,我們為什么不深思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等等這幾個作品要么就是作品里有大量的中國元素,要么講述的是中國的傳統故事,這些作品都巧妙地將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而不是單一地表現一種文化。只是一味的強調民族性,而不講究創新性,也將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從而走向一個死胡同。
3結語
我們應該以更高的角度去觀察異文化,學會包容和接受,認同文化的“混雜性”。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的崛起和西方電影文化的大舉進入,以及中國民族電影文化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和西方強勢電影文化的傾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曾引發了日漸高漲的民族文化危機和民族文化焦慮。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面對文化的混雜,我們不必恐慌,還是順其自然的好,“混雜性”文化就應該建立在寬容異己、兼容并蓄的基礎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認為文化的“混雜性”對現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推廣有其積極意義。我們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應該正確的吸納西方文化,將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富有時代氣息的嶄新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陸薇.國外理論動態[J].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