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在娟
摘要: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引發后人無限遐思的重要時代,其學術思想、文化藝術的獨特內涵尤能激發古今有識之士的無窮想象。玄意幽遠的玄學通過探討名教與自然、談無說有、才性之辨等,集中展現了魏晉士人對于深邃幽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求,力圖全面地呈現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的總體風貌。
關鍵詞:玄學;玄意幽遠;時代精神
魏晉玄學,好多研究學者將其說得很“玄”,都不太好理解。對于我輩剛剛關注思想史的人來說,玄學到底是什么,究竟有何意義?這還是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基本知識。
“玄學”一名淵源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玄遠、深遠,深奧奇妙,玄奇難測的意思。玄學是由老莊發展而來的,是種智慧的哲學。魏晉玄學大多被認為源自劉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晉時期的郭象東晉時期的葛洪、王坦之等。他們走進思想史中,標志著玄學時代的到來。《晉書·王衍傳》所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而南齊王僧虔的《誡子書》講清談玄學的內容更豐富些:曼倩有云:“談何容易!”見諸玄,志為之逸,腸為之抽,專一書,轉誦數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釋卷,尚未敢輕言。汝開《老子》卷頭五尺許,未知輔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說,馬、鄭何所導,《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談士,此最險事。豈有庖廚不修,而欲延大賓客哉?就如張衡思侔造化,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窺其題目,未辨其指歸,六十四卦,未知何名;《莊子》眾篇,何者內外;《八帙》所載,凡有幾家;《四本》之稱,以何為長,而終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1]可見,玄學的內容如此廣泛,要求談者具備既廣博而又精深的知識,才能不自欺欺人。
以上所述,明確的說到了《易》、《莊》、《老》這三部書,這就是北齊顏之推所說的“《莊》、《老》、《周易》,總謂《三玄》”。[2]這“三玄”的說法在南北朝時期已較為普遍了:《梁書·儒林傳》有“太史叔明三玄尤精解,當世冠絕”。《南史·張譏傳》:“篤好玄言,立《周易》、《老》、《莊》而講授焉。沙門法才,道士姚綏皆傳其業。”由此可見,玄學的主要內容是《莊》、《老》、《周易》以及對它們的理解和發揮,探求自然和社會的奧秘,形成了富有較高理論水準的思想體系。今人對當時的新思想概括為“自由”、“解放”、“覺醒”、“超越”等等,認為玄學代表著魏晉的時代精神。而魏晉玄學的興起也是經過歷史發展和醞釀整合的結果。
玄學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們首創貴無,“道本儒末”理論即“正始玄風”。之后歷代玄學家們帶著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學研究中。他們圍繞這個話題所闡述的獨特見解,其說是對純粹思辨哲學的一種冷靜的思考,不如說是對合理的社會存在的一種熱烈追求。以何晏和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稱為“正始玄學”。他的目的其實就是為曹魏政權探索一種思想謀略,其中,包含有中央政府與士族、豪強的政治、經濟利益的沖突及其解決方式。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相對寬松的政府,允許士族、豪強政治經濟勢力的發展。魏晉禪代之際,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崇道而反儒;西晉初年,裴頠為了糾正虛無放蕩之風以維護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對立。到了元康年間,郭象論證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而重點在于闡述一種內圣外王之道。他傾向于把司馬氏政權的統治方式當作一種必然。
而東晉對玄學的基本命題—名教與自然關系的探討越來越脫離對理想政治的追求,轉化為對個體生命和精神價值的重視。在這種整體趨勢值下,東晉玄學集中探索了宇宙本性與人的本性及二者的相互關系,探索了人的精神境界以及達到的方式。玄學開始于佛學合流,并由此而轉換了它的中心命題。
玄學思想的發展是在既同世界對立又同世界統一的矛盾中進行的。就本質而言,玄學是一種闡發內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學,它力求與世界協調一致,為當時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種合理的調整方案。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現實的多元化與思想的多元化是同步的,動亂分裂的時代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了苦難,但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帶來了自由。裴頠對貴無論玄學的指責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人們都去“越名教而任自然”,這個名教社會就要崩潰了。為了挽救名教必須先肯定名教。裴頠這一思路,后來發展為玄學的主流,其有失偏頗之處在郭象的“獨化論”中得到了糾正。
郭象一方面針對阮籍嵇康一派著眼于超越的玄學,指出現實是不能超越的;另一方面又針對裴頠一派著眼于現實的玄學,指出現實是必須超越的。最后提出了“神器獨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題。郭象的玄學的體系大致包含著三個層次。首先,他用“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的獨化論來證明自然和社會存在一種原始的和諧。其次,他從各個方面來探索破壞這種和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現實中超越的人生哲學,用以糾正人們種種不正確的思想,使自然和社會恢復到原始的和諧。
玄學有對當時的社會及后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它使儒道學說融合成為可能,三教合流在玄學思潮中得到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后世思想的發展,自魏晉玄學經過三教互補、三教合流至宋代理學家們合成為理學。玄學崇尚的表現形式以詮釋經典和清談為主,這種形式既繼承儒家傳統又是道家思辨特色的繼承,而從流派來看,實質上,玄學力求把孔老二者即道家的無為自然和倫理綱常結合起來,雖然表面是叛逆不羈的。儒、玄、佛、道二學二教的相互沖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識形態結構的激烈動蕩,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中與融合中,中國文化得到多向度的發展和深化,強健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南齊書·王僧虔傳.
[2]顏氏家訓·勉學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