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要求辯證地處理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下面僅就課堂教學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1激發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么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1.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密度是初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研究幾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估計學生會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究竟是不是成正比關系,必須通過數據處理才能下結論。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恒量(成正比),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緊緊圍繞密度這個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善于啟發誘導,絲絲人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2探究習題,拓寬知識面
近幾年來,教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探究式習題更是層出不窮,樣式越來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要領悟的透徹。如近兩年的青島與黃崗探究習題,就是最好的說明。為此,在教學中,不時的引入這些習題,讓學生時刻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不時地體驗物理學家的角色,體驗成功的快感與喜悅。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
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學習、探究的同時,加以創新,那將是教育的升華。比如,筆者在講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幾章的知識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將它描述出來。一位學生寫到:“星期天的早晨,剛睜開睡意蒙蒙的雙眸,整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映入了眼簾,這是光的漫反射現象,看到了本身并不發光的物體;回頭發現墻上的影子,這又是光的直線傳播;走到魚缸前,欣賞美麗的魚,這是光的折射現象;正在思考的過程中,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你好”“今天,天氣不錯,心情挺好,我們一起去攀登盤山如何?”“好,一會校門口見!”也許你會問我,他是何許人,你就跟著他去登山。告訴你,是音色告訴我,他是我的朋友。做在去盤山的車上,發現身邊的樹木飛速的向后跑去,這里是以車為參照物。那么車的速度到底多大呢?車行駛的路程?車行駛的時間?這時身邊的朋友告訴我,可以借助于路邊的樹木,對呀,我開始一邊記時,一邊數走過的樹木,然后,(n-1)l/t算出車的大約速度,正在喜悅之中忽然聽到汽車鳴笛,原來車已經行駛到盤山腳下。正在下車的時候,聽到了回聲,那么我可以用學過的聲學公式計算出鳴笛距離,和聽到回聲時的距離。到了山上,看到美麗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們開始拍照,一會近景,一會遠景運用著物理中所學的透鏡成像知識,真是興奮極了。……”可見,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滿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邏輯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了觀察身邊現象的意識,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識。從而使探究式教學得到了升華。
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還不止以上這些,實際上以上介紹的藝術表現也包括了其他藝術形成和手段,如語言的藝術、板書的藝術等。一節課成功的教學,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藝術,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它必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