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祝英 謝永林
摘要:本文對英語教改提出了作者的一點管見。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教、學、用的關系,只有掌握好教學改革的原則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是關鍵學習是重點運用是目的
英語教學要改革,這大概是我國英語界的共識。然而按照什么方法進行教改,很多人進行了不同的嘗試。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掌握好英語。北京師范大學李庭薌教授提出了外語教學“三字經”---教、學、用。教師要把課教好,學生要學好,用熟。
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運動過程,受多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處理好各種關系:語言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關系,書面語教學與口語能力培養的關系,老師的教與學生學的關系。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內因是決定性的因素,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活動和操作掌握語言交際能力。人類學習語言不是機械地模仿和記憶,而是在理解語言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活用過程。曾經流行的或者正在流行的國外的外語教學法,都不是為我們中國說漢語的學生學習外語設計的。我們必須根據我國實際,找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體系。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主要的應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要使學生從接受自己的教轉為自己學,課堂教學的主線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判斷,然后再進行多種多樣的練習。
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學習,教為主導,學為重點,這種教學法體系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符合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教是關鍵,學生的學習探索,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教師誘導的結果。在英語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內因,培養其自學能力,又要重視老師的外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要善于設疑。看下面兩個例句:
(A)I did nothing but go home. 我除了回家別無它法。(我只有回家)
(B)I had no choice but to go home. 我除了回家別無選擇。(我只有回家)
兩句意思相同,不同的是,but后面(A)句為動詞原形go;(B)句為動詞不定式to go。根據觀察,分析,讓學生自己做出結論。
在教學中設“障”立“疑”,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促成他們聯想有關舊的知識,對比所學的新內容,獲得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外語不是講授性質的課程,而是訓練性質的課程,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學”是重點。學生與他所學的語言是學習過程中的必要因素,教師有可能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教”與“學”,學的方面更為重要;老師與學生,學生更為重要。教學歸根到底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既然“學”是重點,因此在全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自始至終要引導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討論和練習。
根據對人的大腦研究表明,人的學習潛力是非常大的,學生智慧發展的必要的生理基礎很早就具備了。要使包括差生在內的每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就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個性特征的優勢。教學的中心環節應當是組織好學生的認識活動,思維和想象又是主要的認識活動。成績不好的學生,其智力和天賦和其他學生相比并無本質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和特點進行教學,也就是因人施教吧,不僅趨于消滅差生面,同時可達到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學習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求解答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例如:從paper(紙)這個單詞,引導學生聯想到與紙有關的單詞book、dictionary、magazine、newspaper、bill、picture,等,從wood(木頭)這個單詞使學生聯想到desk、table、window、door、board、chair、fence、bookshelf等。這就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學生獲得的知識不但容易被接受,而且會轉化為長期的記憶。
我們生活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度里,學生只在課堂上的幾節課學習英語,那肯定是學不好的,聽不懂,開不了口,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外語“聾”“啞”病。要醫治外語的“聾”“啞”病,只有多說,多練,讀、寫、聽、說,采用各種形式。李陽的“瘋狂”英語,就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達到熟練運用外語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醫治“聾”“啞”病的同時,要防止“英盲”癥。也就是說,既注重英語語言實踐,又要獲得理論知識,提高書面運用英語的能力。
作為老師,很難準確預料學生將來對英語的需求有多大。有些人學習外語是為了將來在很窄的專業領域獲得一種語言技能;有些人則是為了獲得一般的語言知識。既然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各不相同,學習的程度也不盡一樣,那么,我們就只能從大面積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出發,對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多層次地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我們把這稱之為“因材施導”吧!應該承認,重復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其基本方式是drill,但是,drill絕不是檢查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唯一方式,還應當包括口譯、筆譯、復述、會話、演講、寫作、朗誦、閱讀等各種形式。
正確地理解和掌握英語教學改革的原則,對于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Steven T.Bickmore,Peter Smagorinsky,and Cindy O﹐Donvell-Allen Tensions between Traditions;The Role of contexts in learning to teach [J]. English Education Oct.2005.
[2]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Second Language[M].David Riddell.
[3]藍忠武.學、導、用.教育科研論文集[M].科學出版社.
[4]陳堅林著.現代外語教學研究—理論與方法[M].
[5]王雪梅.英語專業研究生評價與學術能力發展.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期.
[6]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