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蘋,徐光星,顧錫冬,張 翔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杭州 310009;2.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杭州 310009;3.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杭州 310009;4.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6級中醫學七年制,杭州 310009)
何任教授中醫藥辨治腸癌用藥規律初探
何若蘋1,徐光星2,顧錫冬3,張 翔4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杭州 310009;2.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杭州 310009;3.浙江中醫藥
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杭州 310009;4.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6級中醫學七年制,杭州 310009)

簡介:何 任(1921-2012),男,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中醫世家,父何公旦,當時名醫,譽滿江南,何老醫學得自家傳,并于1941年畢業于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歷任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院長,杭州市中醫協會主委,浙江省中醫學會會長,全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編審會副主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果評審委員,浙江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醫報》社社長,何氏中醫基金會會長,浙江名中醫館館長等職;曾任浙江省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六屆浙江省人大常務委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終身理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專家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首席學術顧問,浙江省何任中醫藥研究院院長,為中國著名中醫教育家、理論家、臨床家,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首屆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之一;對張仲景學說造詣精深,被日本漢方界譽為“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的第一人”。
中醫藥辨治;腸癌;用藥規律
首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獲得者何任教授,長期致力于中醫藥治療內科雜病的臨床研究,尤其是在中醫藥治療腫瘤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何教授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療大法,對于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都顯示了積極的作用。現就2010年3月—2011年4月間的85例腸癌患者的就診資料進行分析,以探究何教授在治療腸癌中的遣方用藥規律和經驗。
1.1 處方來源 85張處方來源于何教授2010年3月—2011年4月間的門診患者病歷,85例患者均為初診。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齡在37~89歲之間,平均年齡61.14歲。
1.2 研究方法 將所有收集到的處方以藥物為變量建立常用藥物數據庫,采用頻數分布分析法分析處方的藥物頻數分布特點,歸納總結出處方中的常用藥對、基本方劑等配伍特點。
2.1 藥物頻數分布 85張處方共用中藥149味,使用頻數最高的藥物為黃芪78次,使用頻次最少的藥物有百合、敗醬草等56味藥物,均為1次。頻次在50次以上的共有8味,頻次在30~50次之間的共有6味,頻數在10~30次之間的共有15味,頻數在10次以下的共有121味(見表1)。85張處方中,用藥味數最多的為18味,用藥味數最少的為12味,單方平均用藥數為15.14味。

表1 何任治療腸癌藥物使用頻次分布表Tab.1 Distribution table of using freqnency of the drug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by HE Ren
2.2 基礎方 根據主要臨床表現和證型的不同可歸納出10組基本方。基本方1:黨參、黃芪、女貞子、豬苓、茯苓、枸杞子,治療腸癌屬氣陰兩虛者。基本方2:干地黃、茯苓、炒牡丹皮、山藥、山茱萸、澤瀉,治療腸癌屬腎陰虧虛者。基本方3:延胡索、白芍、川楝子、生甘草、沉香、烏藥、制香附,治療腸癌屬氣滯血瘀者。基本方4:炒白術、生曬參、黃芪、當歸、炙甘草、茯神、遠志、焦酸棗仁、阿膠珠、廣木香,治療腸癌屬氣血不足者。基本方5:茵陳蒿、厚樸、藿香、滑石、車前子、白蔻仁,治療腸癌屬濕熱內蘊者。對癥處理的基本方有:基本方6:百部、白前、荊芥、桔梗、紫菀、甘草、陳皮、款冬花,治療腸癌伴有咳嗽劇烈者。基本方7:旋覆花、代赭石、海浮石、仙鶴草、茜草、白茅根、蛤粉炒阿膠,治療腸癌伴有咳痰咯血者。基本方8:玄參、麥門冬、生地黃,治療腸癌伴有大便干燥難下者。基本方9:獨活、羌活、桑寄生、杜仲,治療腸癌伴有關節不利者。基本方10:姜半夏、厚樸、干姜、黃芩、黃連、太子參,治療腸癌伴有寒熱錯雜心下痞者。何教授在扶正的同時,適時予以三葉青、白花蛇舌草、貓人參3味抗腫瘤中藥祛除邪氣。
2.3 基本藥對 在85首方劑中,有10對藥對使用頻數大于或等于5次,具體功效、頻數以及使用頻率見表2。


藥對 功效 頻數(頻率)黃芪、女貞子 益氣養陰 76(89.41)延胡索、白芍、生甘草 行氣緩急止痛 11(12.94)延胡索、川楝子 行氣止痛 8( 9.41)黃芪、黨參 補氣健脾 34(40.00)黃芩、黃連 清熱燥濕 9(10.59)豬苓、茯苓 利水滲濕 67(78.82)木香、黃連 行氣燥濕 9(10.59)炙雞金、神曲、炒麥芽 消食健胃 5( 5.88)甘草、淮小麥、紅棗 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32(37.64)蒼術、白術 燥濕健脾 5( 5.88)
自大腸黏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稱為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臨床常見血便或黏液膿血便,大便形狀或習慣發生改變,腹痛,腹部包塊等。根據其發生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常各有其特殊性。大腸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目前仍以手術為主,有報道認為根治術后5 a生存率為50%左右。中醫學對于大腸癌的認識淵源久遠。大腸癌屬中醫積聚、臟毒、鎖肛痔、腸風、便血等病范疇[1]。
何教授治療腫瘤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癥治之”[2-3]。該病的發生,其病因多由憂思郁怒,飲食不節,久痢久瀉,脾失健運,濕熱蘊結導致氣血運行失調,凝結成積塊。加之手術破壞了人體正常的氣機升降出入,對腸的分清泌濁,傳導受物的功能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多呈正虛邪戀之勢。故何教授臨床多以“扶正祛邪”為第一治則,辨證論治腸癌。
通過對何教授基礎方1~5的研究,筆者認為何教授將肺癌中醫辨證分型可以分為以下5型:氣陰兩虛型、腎陰虧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型、濕熱內蘊型。氣陰兩虛者,何教授以黨參、黃芪、女貞子、豬苓、枸杞子、茯苓為主方,補氣養陰;腎陰虧虛者,何教授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補養腎陰;氣滯血瘀者,何教授以莪術、延胡索、白芍、生甘草、川楝子、蒲公英、沉香曲、制香附、烏藥為主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氣血不足者,何教授以歸脾湯為主方,補氣養血,寧心安神;濕熱內蘊者,何教授以茵陳蒿、厚樸、藿香、滑石、車前子、白蔻仁為主方,清理濕熱,利尿通淋。
邪實羈留,耗氣傷陰,或手術、放化療后,正氣亦傷,故臨床腸癌患者多見氣陰兩虛證。在何教授所治案例中,多予以益氣養陰法以扶正,并且貫穿整個治療過程。通過筆者的總結發現,黃芪、女貞子、枸杞子等有補氣或補陰作用的藥物使用頻率均在50次以上。同時創立了以黃芪、女貞子、豬苓、茯苓、枸杞子為主的補氣養陰的基本方,以不斷扶正,同時根據氣虛的程度不同,可以選擇加入生曬參、黨參或太子參。
“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外在邪毒得以趁虛而入,客邪留滯,氣機不暢,血行瘀滯,津液不布,聚津為痰,痰瘀交阻,日久形成積塊。所以何教授在不斷扶正的同時,適時使用白花蛇舌草、三葉青、貓人參3味清熱解毒藥對抗癌癥,以達祛邪之功,據統計,85方中白花蛇舌草、貓人參、三葉青3味藥物的使用次數均在30次以上,白花蛇舌草、貓人參使用的頻數更是達到70次以上。
腸癌手術或放化療后,常氣陰被耗,又肺與大腸相表里,腸之傳導功能失常會累及肺之氣機升降。如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者,何教授以基本方6,即止嗽散主之;如咳嗽伴有痰熱,熱邪灼傷肺絡咯血者,何教授以基本方7主之;肺氣不利,津液不行,大便干燥難下者,何教授以基本方8,即增液湯主之。腎陽虧虛,關節不利者,何教授以基本方9,即獨活寄生湯主之。濕熱內蘊,寒熱錯雜,心下痞脹者,何教授以基本方10,即半夏瀉心湯主之。
何教授在使用藥對方面亦有特色。如腸燥津虧,大便干燥者,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腸熱便血者,地榆、槐花清熱涼血。腹脹腹痛者,延胡索、川楝子、白芍行氣緩急止痛;腹脹小便不利者,楮實子、檳榔、大腹皮利水消脹。肺氣不利,胸陽不振者,瓜蔞、薤白通陽寬胸;肺陰虧虛者,玄參、麥門冬滋陰潤燥,咳嗽多者,麥門冬、五味子滋陰斂肺;肺飲內停,咳嗽痰多者,葶藶子、大棗瀉肺平喘,或桔梗、白前化痰止咳。值得一提的是,處方中“薏苡仁60 g(另包)”,更是何教授之經驗推崇,囑患者每日煮爛當早餐食之。臨床已證實薏苡仁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
[1] 張宗岐.大腸癌的中醫治療特色[J].家庭中醫藥,2002,10(6):22.
[2] 何 任.扶正祛邪說腫瘤[J].天津中醫藥,2004,21(5):353-355.
[3] 何 任.腫瘤病臨床筆記[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5):11-12.
R574
A
1672-1519(2012)04-0316-03
何若蘋(1955-),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臨床和科研工作。
201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