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忠漢
我是二十三期黃埔生
■ 黃忠漢
正值平津戰役拉開序幕,由青年軍二○二師推薦的包括我在內的78名“優秀生”,從蘇州趕赴南京報考黃埔二十三期,經過三天考試,我和同學們終于“金榜題名”。爾后,由一位黃埔十四期的中校參謀楊鏡如帶領我們乘船西行。為了便于管理,楊領隊將我們編成二個區隊六個小隊,指令我和現任安徽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的解鑄分擔一、二區隊長。船抵武漢,由于長江上的大小客輪都已成為部隊調用物資、運輸傷員的一線工具,時經楊領隊半個月的日夜奔走,我們方才搭上一艘運傷員的客輪。
由武漢至宜昌,為時三天,我們都是饑腸轆轆。因為船上每天的兩頓飯,都是還沒到位就被傷員們蜂擁爭搶。我們這些不爭不搶的黃埔生結果只能是吃些殘余剩羹,但誰也沒有抱怨。到了宜昌,我們換船繼續西進,景象為之煥然一新,“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江景盡收眼底。后經萬縣抵達重慶,最后乘坐軍車到了蓉城成都,這才邁進了黃埔校門。
我們是1949年元旦蔣介石宣布隱退后的次月3日正式進入學校的。一進大操場,首先看見的是檢閱臺后蔣介石十米高的銅像,銅像后面拱形大門上書有“陸軍軍官學校”六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校園里,地勢開闊、平坦。北校場、西校場、南校場都是習武修文之處,也是三國劉備居住過的皇城,皇城側邊的武擔山磚塔上設有炮兵觀察所,以防止地方勢力的侵蝕、并吞。操場上,我們席地坐在草坪上。不一會,三總隊少將總隊長蕭平波蒞臨,我們起立聽罷總隊長的幾句勉勵,立即乘車離開校部開往20公里之外的訓練基地。
為期三個月的入伍生訓練相當艱苦。軍風軍紀,有法有章,首先是服從,強調絕對服從。凡節假日外出看戲,聽學生們宣傳、演講乃至吸煙、談戀愛都屬違紀范疇。早跑步晚自習是訓練的慣例,每天的跌、打、滾、爬、起立、臥倒讓你不得歇息,更讓人緊張而又擔心的是夜晚全副武裝的緊急集合,令人防不勝防。有時,我們躲在蚊帳內,衣不解帶等待半夜軍號口哨,反倒夜夜平安,可一旦大意松懈,號聲、哨聲就緊鑼密鼓,搞得你驚惶失措人仰馬翻,各班各隊笑話百出,挨批挨訓人人有份,即使如此,同學們依然很開心。
生活上,每天有一同學到伙房值班,任務是監察衛生。就餐時,六人圍一石桌,早餐一般是稀飯饅頭,正餐四菜一湯,一小木桶米飯,每星期改善一次生活。每天起床,被子要疊成豆腐塊,要檢查墻壁柜子是否有灰漬污垢,以養成講衛生、講整潔、講儀表的好習氣。每每假日,三三兩兩走上街市,都要儀表整齊。
1949年11月,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于11月末和12月初兩次來校為全校師生打氣。我尚記得兩次講話時天公都不作美,我們挺立在操場上忍受著天寒地凍北風呼號。蔣的每次訓詞也未超過10分鐘,大意是:學校西上,是為了實施收回拳頭再打出拳頭的戰略戰術。
聽完“訓詞”,學校著手準備西遷。我們三總隊的畢業證書、紀念章、精裝同學錄都已發到個人,正當整裝待發之時,校長張耀明、訓導處長王錫鈞眼看成都指日將破,乃丟下學校和學生保命飛臺,一時之間,弄得學校群龍無首,教育長李永中擔起了軍校總指揮的重擔。
在李總指揮部署下,我們三總隊820人由蕭平波總隊長率領,于12月6日沿川康公路經雙流到新津,行軍速度慢得驚人,每天行速不過40里,沿途總是休息不斷。學校西遷就我們所知原本是到達西康或云南,過緬甸或越南飛往臺灣。何以路上遲滯前進,事后才知李永中總指揮已與中共地下黨有了聯系。

我們離開新津走向大邑。離城幾里,遭遇二野狙擊,我們立即匍匐在地。幾聲槍響后,傳來“東門外集結”的命令。一聽“集結”二字,知道失利,后來又聽說二總隊長李邦藩戰火中遇難,我們大有末日來臨之預感。集結后,我們經過大邑縣城駐扎安仁鎮——四川軍閥劉文輝的六弟劉文彩的陣地。我們八中隊住在劉文彩家中,不料,半夜槍聲四起,我們急忙撤離。忙亂中,我們許多同學的同學錄、畢業證……竟遺留在劉文彩家里,成了我終生的遺憾。直至下午,我們才抵達郫縣城南,找到了安歇之地。
12月24日,李永中總指揮召集各總隊大隊長以上干部及學生代表,講述了當前形勢:“北有劉鄧大軍緊緊追逼,西面羅廣文、云南龍云易幟改旗,東面胡宗南三個團已被圍困到山窮水盡,校長已乘飛機赴臺,我們屬下這些風華正茂的學生不能為某個人去作犧牲品,總部打算通電起義,既合民意,也順民心。”25日黃埔軍校三個總隊逾五千官生宣布起義,走向了新的征程。
起義后,大家情緒都不穩定。26日午后,來了六個解放軍同志,在蕭總隊長陪同下與我們見面談心。其中那位年輕的趙林森還是個團長,他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官架子,使我從心里上消除了一些陰影。不日,這六個解放軍同志在我全體官生大會上宣布:經劉、鄧批準學校命名為“二野軍事學校”,原有編制不變。元旦后,學校移居新都,我們三總隊八中隊住在寶光寺。至此,我們安下心來,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領悟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以及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的性質、理論,慢慢轉變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