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忠成
職業網購差評師真能“翻云覆雨”嗎?
文 于忠成
職業差評師只不過是網購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本來它就是在夾縫里生存的,現在惹了眾怒,勢必會加速滅亡,但是也不會徹底地銷聲匿跡。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句話,在淘寶這個網購大生態系統上,竟然衍生出一個頗具爭議的職業——“職業網購差評師”。
什么是“職業網購差評師”?簡單說,就是那些專門尋找別人網店銷售漏洞,利用淘寶的交易規則,以“差評”敲詐賣家,通過“少則幾元,多則數百”的敲詐收入生存的群體。他們之中較惡劣的,甚至是網商打手,通過收費服務搞垮競爭對手。
“不出10天,我們能讓一家經營一年的網店倒閉,當然也能讓一家飽受差評的商家看上去很美。”多名職業差評師說,這一切都可以靠錢來解決。聽到這樣的解釋,的確會讓經營網店的人們覺得毛骨悚然。
職業網購差評師真有這么可怕嗎?在下結論之前,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對這另類的群體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有報道稱,職業網購差評師可以月收入萬元,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職業網購差評師自己也說,每攻擊一個商家,如果成功的話,可以收獲“少則幾元,多則數百”。觀其行徑,這是一個群體合作的職業,實際分到每個個體手上的票子應該并不多。而且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在淘寶上,由于這個群體的存在,目前露出銷售漏洞讓職業差評師攻擊的商家越來越少,月入萬元根本不靠譜。
另一方面,畢竟這是一個靠著規則漏洞賺錢的職業,其本身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差評師要“敲詐”賣家,賣家不一定買賬,說不定你忙活了半天,賣家卻毫不在乎。當然,這種情況很少,大部分賣家總會尋找解決問題之道,接受小“放血”不會受太多影響,但是遇到大“割肉”,賣家通常還是會尋找正常渠道解決問題,或求助淘寶,或者報案。為了避免被以敲詐立案,通常,“敲詐”賣家的金額都不大,據聞職業差評師之間有約定俗成的價格標準,就是一單肯定不會超過1000元,因為低于這個數額,警方一般會涉嫌金額太小,達不到立案標準,不予立案。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職業差評師一般的收入是月入一千元或幾千元不等,其收入并不高,也不穩定,更具有道德的、法律的風險。
職業差評師是淘寶商家的噩夢。他們像獵人一樣,每天在淘寶上穿梭,到處尋找獵物下手,一旦發現目標,他們就吆五喝六,成群結隊地攻擊賣家,像一群惡狼,逼迫賣家就范。
職業差評師與商家較量的基礎是淘寶的信用評價體系。差評,是讓網店商家害怕的兩個字。在以信用評價體系搭建的淘寶網絡交易平臺上,買家可對商家每一筆交易進行評價,若獲得好評,網店誠信度就高,光顧的網友也會隨之增多;每獲得一次差評,網店會被淘寶網扣除1分。賣家若被職業差評師攻擊,被扣除的絕不是一分、兩分,而是很多分數,因為職業差評師都是團隊作戰的,若是賣家不買差評師的賬,網店的信用損失將難以估量。
如此看來,職業差評師是賣家的死對頭,其實不然。職業差評師并不僅僅因為賣家的銷售漏洞而存在,現實中許多時候,職業差評師還充當了賣家打擊競爭對手的“打手”角色。這時,商家充當了拓展職業差評師業務范圍、為其提供更多生存土壤的角色。淘寶網上競爭激烈,很多網店銷售的商品差不多,有的商鋪感覺別人搶了自己生意,就會雇傭差評師給搶生意的網店許多惡意差評,以此打擊甚至扳倒對手。
除此之外,淘寶的商家還利用職業差評師為自己做更多的服務,比如讓他們為自己刪差評。據了解,在淘寶上,如果賣家收到了消費者的差評,是可以找職業差評師幫忙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他們變成了職業刪差評師。這些人,先通過談判讓消費者同意刪除差評,如果消費者不買賬,他們就會用惡性言語、短信等方式不停地騷擾消費者,直到消費者不勝其煩、刪除差評為止。因此,從某種角度看,職業差評師的問題是商家問題的折射。
從產品角度而言,低價包郵產品,特別價格范圍5元以下的任意包郵產品,或是正在促銷的產品,都是差評師關注的對象,買家風險小,賣家發貨就賠錢,不發貨就差評,賣家都是掉進了自己挖的坑里的。
從競爭角度而言,如果商家都能遵守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職業差評師的生存空間其實很少,畢竟,賣家露出的銷售產品漏洞并不多,既然不是時時都有“肉”,差評師們何苦要做“餓狼”呢?因為商家給了職業差評師扮演“打手”的機會,所以才有這個特殊“職業”的存在,我們雖然不能說“凡是存在均是合理的”,但是通過兩者這時的關系,至少我們可以說,凡是存在均是因為有其生存的空間。
從淘寶的信用體系而言,信用體系的存在,為消費者較好地提供了購買產品和選擇商家的評判標準,但是在商家對信用過度追求的畸形心理驅使下,從職業差評師發展到了職業刪差評師,受害的對象從商家延伸到消費者,真是不應該。現實中,有多少百分百美譽度的商家呢?但是淘寶上有,而且很多。正因為你是、我是、他也是,所以逼迫商家們不得不追求不實際的“完美信用”。

據聞,最近淘寶宣布,已圈定了一份300多人的重點打擊惡意差評師黑名單。淘寶的出手,可以更好地推進“職業差評師”問題的解決。其實,職業差評師只不過是網購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本來它就是在夾縫里生存的,現在惹了眾怒,勢必會加速滅亡,但是也不會徹底地銷聲匿跡。
我們知道,所謂“職業差評師”與賣家發生的交易,大部分是由于商家做出了某些錯事導致的。商家受損,實際上是由于自己的過錯受損。職業差評師的行為,可以讓商家時刻警醒。但是,職業差評師終究是攪局者,作為網購的平臺,淘寶是不會允許它繼續存在的。淘寶一定會通過完善自己的監控體系等方法來解決職業差評師的問題。
另外,實際上,職業差評師的“達不到1000元就實施敲詐勒索”也是不靠譜的。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律師認為,如果其涉案金額達到“1000元至3000元”,就涉嫌敲詐勒索罪。如果沒有達到這一立案標準,也可依據“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來處理。
職業差評師的存在,應該讓淘寶反思一下它那套信用評價體系的問題了。現在,淘寶的這個評價系統已經過度地綁架了商家,也過度地誤導消費者,大家都依賴這套評價系統,而不去考慮真實的交易和消費情況。正因此,才會出現職業的差評師和刪差評師。在該系統之內,淘寶該反思一下如何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在評價系統之外,淘寶也該想好防范差評師出現的更好的措施。
淘寶該反思,商家也該反思。首先,商家不該做有縫的“蛋”,更不能做助職業差評師發展“業務”的推手,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對商家最好的警語。職業差評師們也該反思,世上的職業千千萬,何苦一定要選擇“走鋼絲”職業呢?這錢不僅賺得辛苦,而且還要承擔道德風險、法律風險,把如此豐富的網絡購物經驗用在正途上,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