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
(晶蘇傳媒,江蘇南京210019)
內外夾擊,鋼企提前“過冬”
■ 蔡恩澤
(晶蘇傳媒,江蘇南京210019)
“秋老虎”還在發威,鋼企卻已經感到冬天來臨。8月24日,5家發布上半年業績的鋼企中,馬鋼巨虧近19億,山東鋼鐵虧損9.96億,杭鋼股份虧損1.07億,沙鋼、八一鋼鐵和太鋼不銹凈利降幅超過五成。
中鋼協數據顯示,上半年其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僅為23.85億元,銷售利潤率降至極其微薄的0.13%,而虧損企業虧損額142.48億元,虧損面達到33.75%。據中鋼協內部測算,扣除投資收益后,鋼鐵主業上半年實際虧損達13億元。
鋼企業績全線虧損,日子很不好過。因其大而不強,正處于國際上游盤剝和國內市場萎縮內外夾擊之中。
在鋼鐵行業的窘境背后,國際三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掌控的鐵礦石仍在掠奪整個行業原本微薄的利潤。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我國進口鐵礦石55793.4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0.86%;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166.66美元/噸,比上年同期上漲34.33%。由于比上年同期多花237.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4.53億元,是同期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41.67億元的近2倍。
雖說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運行。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1-6月,我國進口鐵礦石均價為138.73美元/噸,同比下降14.24%。其中,6月份進口量為5831萬噸,較5月份環比下降8.66%,進口均價為139.07美元/噸,較5月份環比下降1.48%。
盡管是這樣的價格,三大礦山還是賺個盆滿缽盈,而中鋼企仍然虧損。上游礦山大幅盈利,使得中國這個全球鐵礦石最大用戶受到巨大損失。對于我國鋼企來說,原料嚴重依賴進口就像戴上了緊箍咒一樣,倍受盤剝,受制于外國鐵礦石供應商的情況不容樂觀。
而海運費飆升更是我國鋼鐵企業受上游盤剝的一道關卡。盡管專家們求解種種對策,但似乎都缺乏可操作性,難以行之有效,因而中鋼企還不得不默默承受海運費上漲帶來的成本之痛。 目前鐵礦石海運價已遠高于鐵礦石成本價,鐵礦石到岸價因此迅猛上升,這也對我國鋼鐵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由于上游盤剝,鋼企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占。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鋼鐵行業鋼利潤為50元/噸,今年上半年利潤為6.8元/噸,到7月份已變成1.68元/噸,一噸鋼材只賺到一把大蔥的錢,這種生意的“性價比”已低到可憐的程度,整個行業比2008年更困難。
導致鋼企虧損的另一直接原因是國內市場用鋼產業需求萎縮,鋼價下跌,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內鋼價跌幅普遍超過500元/噸,攤薄了利潤。鋼鐵第一大用戶是建筑業,但房地產受宏觀調控政策制約,用鋼量明顯減少。而制造業也不景氣,對鋼材的需求不旺。
7月9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布報告稱,中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下滑,加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同時歐洲需求減少,意味著中國內地對鋼鐵的需求將由2011年超過8%的同比增長率減少至2012年平均4%~5%。
來自中鋼協的數據顯示,2012年1-5月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僅為25.33億元,同比下降94.26%,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17.49億元,虧損面達32.5%。
雖然經濟放緩,需求不振,供求關系嚴重失衡。但是這樣的大環境卻無法阻止鋼企“越賠越產”的熱情。
7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國內日均粗鋼產量為200.7萬噸,僅次于今年4月份創下的201.9萬噸的歷史最高值。今年前6個月粗鋼產量累計達35720萬噸,同比增長1.8%。
這種“越賠越產”的熱情來自對經濟形勢的誤判,從去年9月到眼下,鋼鐵行業心存僥幸,指望萬一什么時候情況好轉“撥云見日”了,所以一直在挺著,不愿意減產。大家都希望市場不會永遠如此低迷,只是出現一個周期性的波動,沒想到周期這么長,結果越陷越深。
人們還記得2005年前后,我國鋼鐵行業一片紅火,眾多企業肥得流油。于是,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紛紛殺進,重組、擴張、增加產能,真有點“全民大煉鋼鐵”的架勢。當時曾有專家提醒,鋼鐵行業已產能過剩投資過熱,該剎車了。可惜的是,這樣的聲音被當成噪音。現在,我國的鋼鐵產能已達9億噸,產能過剩,意味著供大于求,其直接結果就是鋼鐵行業迅速地由暴利走向微利、由微利走向虧損。
事實上,我國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目前我國經濟趨穩的基礎尚不牢固,一些不確定因素還可能帶來新的沖擊,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困難和矛盾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本輪經濟下行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重因素的疊加:既有外需收縮,也有內需增長放緩;既有周期性調整,也有結構性因素;既有短期需求波動,也有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降。
有專家指出,鋼鐵行業依靠數量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今后10-15年時間內,國內鋼鐵需求將維持在67億噸的水平。當前鋼鐵庫存量過大,影響后期鋼鐵行業的利潤,而且在大規模刺激政策難以出臺的背景下,鋼鐵行業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將面臨更困難局面。
對此,鋼企必須高度重視,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不可等閑視之。
在內外夾擊之下,鋼企提前“過冬”,需要做些準備,才能夾縫求生。
首先,要滿懷憧憬。在工業化時代,鋼鐵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的主體產業之一。中國仍處在高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中,作為基礎的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仍將在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隨著下游行業的轉型升級,鋼鐵生產仍然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我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對鋼材市場影響也將逐步顯現。今年以來,為實現穩中求進的工作目標,國家宏觀政策逐步進行了調整。如央行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并增加貸款利率下浮空間;安排財政補貼363億元,用于促進節能家電、汽車等產品消費;積極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等,都將有利于穩定國內經濟的增長。隨著宏觀政策的調整,對鋼材市場的影響將逐步顯現。
況且產品銷售還有邊際利潤,如果鋼企把產量完全減下來,就連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都沒有了,那肯定就要停產。眼下,鋼企雖說虧損,但邊際利潤還存在,所以一般鋼企還是硬撐著。
而政府也會對鋼鐵行業啟動救助政策。有專家建議出臺“以產頂進”政策,在該政策下,經過批準的鋼鐵企業,以不含稅價格銷售給加工出口企業用于加工生產出口產品的“加工出口專用鋼材”,實行全額退(或免抵)17%增值稅。政策涉及品種暫以硅鋼和船舶用鋼為主。

其次,要調整結構。我國鋼鐵產量過剩,主要還是結構性過剩。今年以來,雖然我國經濟增速回落,市場需求增長有所減弱,但需求總體仍是增長的,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機械等行業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鋼企要密切跟蹤市場,控產量、調結構。
從長遠看,我國鋼鐵行業要擺脫全行業虧損,走出“大而不強”的怪圈,只有“華山一條路”,那就是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結構,壓產控產,“減肥瘦身”。此間,必須有一些企業會繼續虧損,乃至破產被淘汰出局。一些企業可能會在主業之外開發輔業,另求生路。也會有一些企業在整合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鋼鐵巨人。不論怎樣,只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鋼鐵行業必然會重振雄風,擔當國民經濟增長的一路生力軍。
再次,要嚴管資金。在現金為王的時代,資本是大爺。誰手頭有足夠的現金,誰就能在市場上縱橫捭闔,即便是在蜇伏期,有強大的現金流也能支撐企業,與低迷的市場抗爭。
目前,鋼企資金鏈比較緊張。6月末,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7.99%,同比提高2.09個百分點。銀行短期借款大幅增長,存貨資金占用增加,應收、應付賬款也明顯上升。因此,鋼鐵企業要加強資金管理,努力盤活資金,加速資金周轉,調整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不斷加強風險控制,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有的鋼企把鐵礦石的庫存往下壓,這樣可以減少資金占用規模,原來庫存周期是21天,現在是14天,有的時候更短,甚至只有11天。在銷售利潤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這樣做可以把資金盤活。
另外,要多種經營。鋼鐵主業的發展是鋼鐵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源動力,因此,鋼鐵企業要堅持“一業為主、適度多元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優勢非鋼產業發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要做到前向、后向和橫向發展。前向發展,就是要抓好礦產資源板塊,在國際上加強鐵礦石談判,盡量壓低價格,同時要在鐵礦石源頭建立股份制戰略聯盟,積極參股,從根本上解決鐵礦石需求;后向發展,就是要發展鋼鐵深加工業務,建設鋼材配送基地,由鋼鐵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橫向發展,就是要抓好資源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節能減排的政策支持,提升冶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拓展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增效空間。
總之,突然而至的寒流是對中國鋼企生命力的一次檢驗,誰的“身體”好,誰的生命力強,誰的應變能力強,誰就能“耐寒”,誰就能活得長久。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