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府 毛明磊 俞寬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發生于膝關節上,以軟骨細胞減少和關節基質崩解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進行性關節疾病。據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約為9.56%,尤其好發于老年人群,6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達20%[1],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本文就我院治療的18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4月~2012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184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92例,男39例,女53例,平均年齡(66.46±9.64)歲,平均病程(1.85±0.93)年,部位:右側48例,左側40例,雙側4例;對照組92例,男36例,女56例,平均年齡(67.17±10.23)歲,平均病程(1.94±1.01)年,部位:右側46例,左側43例,雙側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組成、年齡、病程、部位和臨床表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觀察組:屈膝90°,選取膝關節外側膝眼部為穿刺點,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經皮關節間隙穿刺進入關節腔,當有突破感、回抽無血及注入100mg2%利多卡因無阻力后(若有積液,先將積液抽吸干凈),再注入1支玻璃酸鈉注射液,完成注射后,被動活動注射側膝關節,確保藥液在關節面上均勻涂布,一次2mL,1次/周,療程為5周;對照組穿刺及注射方法同觀察組,注射藥物為1支曲安縮松,兩組治療期間停止使用其他抗炎藥和免疫調節藥物。
1.3 評價標準 根據楊劍等[2]研究:疼痛和關節腫脹消失,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疼痛減輕,關節稍有腫脹,關節活動稍有受限為有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例數為86例,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總有效例數為76例,總有效率為82.61%,觀察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骨性關節炎是骨科的常見疾病,多見于中老年女性,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為常見,屬于非炎癥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關節功能改變、喪失、關節腫脹和疼痛,主要通過非藥物和藥物兩種方法進行治療。謝進等[3]對多家文獻報道進總結,認為膝關節骨關節炎藥物治療的方法包括局部用藥、關節腔內注射和口服用藥,其中關節腔內注射主要是皮質類固醇和透明質酸鹽。曲安縮松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抗過敏等作用,是臨床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腔內注射的常用藥物。玻璃酸鈉又名注射用透明質酸,在人體內廣泛存在,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軟骨基質成分。楊劍等[2]研究表明,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可明顯提高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的療效,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就玻璃酸鈉和曲安縮松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進行比較,研究中,觀察組顯效率為68.48%,有效率為25.00%,無效率為6.52%,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顯效率為61.96%,有效率為20.65%,無效率為17.39%,總有效率為82.61%,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無效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毛文華[1]研究相符合,我們考慮其原因如下:玻璃酸鈉用于關節腔內注射,具有減輕組織間摩潤、滑作、增加彈性、緩沖應力、刺激透明質酸分泌的作用,同時可改善炎性反應、保護關節軟骨、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緩解疼痛、促進關節軟骨愈合和再生[4]。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綜上所述,玻璃酸鈉用于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對于曲安縮松,可顯著增加治療的總有效率,降低治療無效率,提高治療療效,是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腔內注射治療的較好用藥選擇,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毛文華.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4):36-37.
[2]楊劍,張小娟,余俊文.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6):74-75.
[3]謝進,韓晉,王伊文,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藥物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0):38-40.
[4]王計良.玻璃酸鈉注射液輔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3例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0A):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