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昆山校區 施忠民
現代管理學視野下的財務管理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昆山校區 施忠民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體。對單位而言,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其追逐的首要目標。除了加快發展生產力,在科技方面實現不斷創新之外,單位還需要不斷完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效率,因為“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特別是單位的財務方面的內容,更加需要通過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本文將從現代管理學理論入手,著重研究財務管理在現代管理學中的作用,分析現代管理學視野下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為提升現代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提供一點參考。
現代管理學 財務管理 問題 對策
古語有言:“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對于單個個體是如此體現,對于單位而言更加無需強調,因為單位本來就是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所以,一個單位的財力就成為了單位發展生產、拓展業務的第一大要素。但是,對于一個單位而言,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不僅僅在于擁有雄厚的資產,還在于如何實現資產的合理配置,而這里所涉及的問題就是財務管理的問題。單位的財務管理,其本質就是理財,就是要建立一種相對合理的、高效的應用財務機制,對財務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才能達到開源節流、搞活單位的效果。
單位的財務管理不是在現代管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存在。比如在西方的宗教改革之前,宗教成為整個社會的主宰,還收取了“贖罪券”,因為收的財富太多了,所以在當時就已經有專門的財務管理機構了,但是當時財務管理的職能還是比較簡單的。單位財務管理首要地位凸顯是在現代管理制度建立之后,因為現代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如何做到產權清晰呢?首先單位必須要做到獨立核算,獨立承擔市場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之下,單位如何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完善單位資本結構并使其多元化、甚至單位資金的收支,都將成為單位考慮的首要選擇。
因此,現代管理制度下的單位,必須要把單位財務管理作為單位管理的核心,這是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對于單位發展的理性認識。
(1)范圍廣。對于一個單位而言,不管是內部管理還是外部管理,都必然會涉及到財務管理活動。從單位內部來說,財務管理包括了單位的產品生產、產品供應、產品銷售以及產品的回收等各個環節,單位內部的每一個部門都會與資金發生聯系。每一個部門在財政預算、資金的合理配置方面也都會受到財務管理部門的審查。從單位外部來說,與以往的計劃經濟不同,現代單位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市場上所進行的種種與單位發展息息相關的市場行為都將與單位的財務管理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綜合性強。著名的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五大功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同時還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項原
則,即分工、權力、責任、紀律、命令一致、指揮統一、公利先于私利、報酬、集權、等級制、秩序、公正、主動精神、集體精神。這些功能和原則對于單位的發展使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如果這些功能和原則與單位的財務無關,那么它能得到順利實現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單位的財務管理有綜合性的特點,也就是說,財務管理會涉及單位的全部市場行為,包括產品的生產、供應、銷售、回收等環節以及人力、財力、物力等要素。所以,單位管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財務管理,把財務管理作為單位管理的突破口,就可以順利實現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
單位財務管理目標又稱理財目標,是指單位進行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它決定著單位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財務管理目標是一切財務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評價單位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1]對于單位管理者來說,要使單位資金得到合理使用,必須要明確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這樣有助于單位決策層進行科學地財務決策。進行財務決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而選擇行為,將直接受到財務管理目標的約束。[2]對于一個單位而言,必須明確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這樣會使單位決策層對財務決策的選擇呈現出一種理性的狀態,理性選擇與非理性選擇對于單位發展的效果可以說是不一樣的,按照埃佐尼的綜視(混合掃描)決策理論,決策有根本決策和非根本決策之分,理性決策是根本性決策,漸進決策是非根本決策。因此,我們看到了理性決策對于單位發展的重要性,也發現了財務管理目標對于單位財務管理職能實現的特殊性。
人類進入到21世紀,更加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原有的工業文明已被消費文明所取代。我們也發現,大部分西方國家把虛擬經濟放在國家經濟結構的重要地位,使財務管理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知識經濟強調知識和信息的作用,突出知識和信息在單位產品生產、產品開發、產品分配和產品使用上的效能,它與傳統單位以廠房、機器、資本為主要內容的資源配置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單位的產權理論及制度上必須做出相應的創新,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單位的產權理論和制度仍然強調“業主產權論”,把業主放在權益的中心地位,即誰擁有誰支配的理論,忽略了人力、信息、科技等以知識為載體的資源對單位發展的重大作用,從而加劇了單位經營者與工人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中,人力、信息、科技等因素在單位財富的創造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們也發現,這些知識因素與以往的產權因素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在傳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期,現代單位已不再僅僅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的問題,現代單位實際上是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這兩種資本及其所有權之間的“復合契約”,是“利益相關者”的產權合作。[3]所以,在單位的財富分配上,我們不能局限于資本所有者的剩余所有權,還要強調那些擁有知識資本的員工對單位剩余分配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利益均衡成為單位財務人員必須明確的理財目標。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虛擬經濟在各國的不斷拓展,加劇了單位財務管理的風險:
(1)現代單位的市場行為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市場行為的空間在不斷擴大,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單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在經濟活動網絡化的過程中,信息對單位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單位加快對信息的傳播、處理及反饋的速度。但如果單位所披露的信息不充分或者不及時,或者單位決策層不能及時有效地選擇利好的信息,將會加大單位財務管理的風險。
(2)由于科技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產品的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斷縮短,這就要求單位和工人對產品的更新做出回應,倘若單位及其員工對此無動于衷就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對于這樣的單位而言,不是產品帶動需求,而是趕不上市場的需求。因此,加大了單位財務管理的風險。
(3)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虛擬經濟在受益與回報方面更加誘人,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最大化。因此,在高收益驅動下,單位必然將大量資金投放在無形資產上,比如這幾年中國高校新校區建設的火爆就使得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資本,但是最終還是體現為“泡沫”。因此,這樣的投資將是單位財務管理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傳統工業時代,單位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形資本的投入,即機器、車房等因素的高效利用;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形資本的作用在不斷縮小,取而代之的是無形資產包括產品專利權、單位商標權、人才結構、電腦軟件等,這些以知識為主體的因素對單位的發展可以說是潛力無限。對無形資產的投資將成為單位首選。
但理論的發展有其滯后性的特點,現今財務管理的制度與理論對單位無形資產的投資與使用涉及很少,有的領域甚至空白。不難發現,單位財務管理活動低估了無形資產的所蘊含的價值,不善于高效利用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營。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項空白對于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而這里也凸顯了單位財務管理理論的創新不足。
古語有云:“沒有規則,不成方圓。”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知識經濟,都在強調制度、規則的保障作用。單位管理是權力在起作用,但權力管理主要是針對人,用過了會得罪人,容易激化單位內部人際關系的矛盾;用的不夠不利于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當好家、理好財,必須推進財務管理理論建設,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使會計部門“有法可依”。
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制度,必須科學設置會計崗位,分工明確,職責明確,實現財務會計人員的合理配置,使每一位財務人員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必須建立單位內部監督機制和內部審查制度,加強財務工作的內部監控,實行崗位輪換制度,既可以避免某一崗位由于停留時間過長而導致腐敗,又可以激勵財務人員終身學習的熱情,全面掌握財務業務,提升單位財務管理水平。
單位的主體是人,因為與單位發展相關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人發起的,機器由人來操作,創新由人來實現,管理由人來執行,所以,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因素是生產關系中最活躍的因素,對于單位來說,必須要重視人的發展,強調人性化管理,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單位發展的基本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財觀念,使單位各方利益得到良好協調。
(1)實現財務主體結構的多元化。知識經濟不再是有形資產在發揮作用,無形資產承擔了單位發展的更大份額,而無形資產的擁有者是多元的。因此,利益的分配不能僅限于以投資方為主,按照利益相關者合作產權理論,單位的財務主體結構應該實現多元化。
(2)完善單位財務管理目標。以往單位財務管理的原則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這一原則主要建立在“業主產業論”的基礎上,即誰占有誰受益,但目前這一理論已經缺乏現實基礎,學界更加崇尚“利益相關者合作產權”理論,我們就不能只考慮股東的利益,因此,單位財務管理目標的完善呼之欲出。必須要實現財務目標的多元化和財務責任的社會化。
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競爭性,有競爭就有優勝劣汰,所以,就加大了單位蒙受經濟損失的風險,這種風險在知識經濟時代可能會變得更強,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單位必須學會“以不變應萬變”,如何做到“不變”?其實就是不斷拓寬單位發展渠道,強化單位財務風險管理的職能。
我們經常聽到這么一句話:“股市有風險,入股需謹慎。”謹慎其實就是一種風險意識,同樣的道理,完善單位財務風險管理,首先必須要使財務管理人員的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加強財務管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這樣才能把單位的風險降到最低。其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位的風險只是無時不在的,單位的風險管理做得再好也會有失敗的時候,但有的失敗可能會使單位從此一蹶不振。所以,對于單位來說,發展就是最好的管理,那就要尋求最好的投資決策,不斷拓寬單位發展的渠道,這樣才能實現單位真正意義上的保駕護航。
[1]田力.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成為理財目標的探討[J].消費導刊,2008(16).
[2]李志芳.財務管理在現代單位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鄉鎮單位會計,2010(4).
[3]石文亞.現代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華夏星火,2004(12).
F275
A
1005-5800(2012)06(a)-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