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 胡娟 錢峰 申琳燕
對產業競爭力最早進行研究的是邁克爾·波特。他從產業角度研究國家競爭優勢,認為產業競爭力受其內外環境中的四個關鍵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的影響—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機會和政府角色,從而構成了著名的“鉆石模型”。其后國內外學者在“鉆石模型”的基礎上,從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同的角度和評價方法上進一步做了研究。
2003年,G.Tomas and M. Hult從微觀即個人的視角對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并指出創業、創新市場導向和組織學習這幾大因素對于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有重要的作用。[1]2005年Lily Kong對香港文化產業的社會性作了分析,香港的文化產業政策意在為香港發展文化產業提供良好的社會背景和空間環境,然而,這些政策并沒有得到文化產業工作人員的認可,認為這些政策不能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2]2009年M.Bontje and S.Musterd以當地專家對文化產業的意見在7個歐洲城市地區的影響為研究對象,認為一系列參數相關的企業和區域機構,相似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多元化有重要作用,并從與創意和知識密切的產業發展政策方面提出建議。[3]近年來,隨著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運用,促進了競爭力評價方法的發展。2005年花建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競爭力進行了劃分,分別為宏觀競爭力、中觀競爭力和微觀競爭力。文化產業競爭力應屬于中觀層面的競爭力,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4大能力和7大內容,通過建立一級、二級指標對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4]2008年王嵐、趙國杰在花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了APN網絡層次分析的方法,分別賦予了二、三級指標的權值,為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基礎。[5]2011年李芳凝從影響文化產業競爭力四個方面的因素構建了定量化的評價模型,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中國主要地區的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并針對各地區的差異進行層級分類。[6]
前人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如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在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往往較為單一,主要有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系統構建江蘇省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統計數據,計算機處理,分別賦予各指標相應的權重,通過運用BP人工神經網絡算法進行評價。在評價維度上,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價采用了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分析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
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5大內容:文化產業實力競爭力、文化產業效益競爭力、文化產業資源競爭力、文化產業市場潛力競爭力和文化產業政府扶持競爭力。

表1 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1中,文化產業實力競爭力是文化市場生產效益和市場開拓能力的基礎,反映江蘇文化產業與其他省市相比較總體實力的大小;文化產業效益競爭力直接衡量文化市場投入與產出的比較;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依賴一定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的支持,因而筆者在文中引入文化產業資源競爭力這一指標,該指標從基礎層面反映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由于文化產業這一產業性質的特殊性,對政府政策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文化產業政府扶持競爭力這一指標也不容忽視。
文中數據來源于2001~2010年度《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1~2011年度《江蘇統計年鑒》、江蘇省統計局網站。
評價標準數據主要選取《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2》,《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4》,《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8》,《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0》,將2001年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設為很低;2003年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設為較低;2007年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設為中等;2009年廣東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設為較高。縱向數據來源于2001~2010年度《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選取2000~2009年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統計數據。橫向數據來源于《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0》,選取2009年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江蘇省文化產業各項指標作為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對象。浙江省和上海市與江蘇省同屬長三角地帶,區位的一致性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性使得江浙滬三省市的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可比性;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市作為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對于江蘇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提供一個參照標準。
選取的指標體系中有26個元素,即將26個指標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元,從而網絡神經中輸入層神經元的個數為26個,根據Kolmogorov定理,以及適當的神經元選取辦法,我們可以選取網絡神經元的范圍為7~11之間,通過多次實驗比較,確定神經元個數為11個,輸出神經元個數為1個。網絡中間層的神經元傳遞函數采用型正切函數tansig,輸出層神經元傳遞函數采用線性函數purelin,網絡訓練函數采用traingdx。
設定網絡訓練的相關指標。網絡訓練次數為1000次,目標誤差為,學習速率為0.001,學習增量為1.01,動量增量為0.9。為了簡化評價結果,方便計算,將江蘇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程度分為四類,即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程度很低(用代碼0表示),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程度較低(用代碼1表示),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程度中等(用代碼2表示),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程度較高(用代碼3表示)。
3.2.1 評價說明
利用構建的指標體系,對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縱向綜合評價,從連續的時間段來考察江蘇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軌跡,進而可以看出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致趨勢。
3.2.2 評價結果
運用數學軟件MATLAB2009b創建BP神經網絡代碼,為了改進BP神經網絡結果的不穩定性,進行了100次實驗,將100次實驗結果取均值作為最終實驗結果。
BP神經網絡評價代碼:
....................%%評價模型代碼%%............................
%%在workspace中輸入江蘇省2000-2009年各指標數據
x1=a(1:26,:);%選取所有指標
t=[0;1;2;3;]';%訓練擬合標準
[pn,minp,maxp]=premnmx(x1);%評價標準數據歸一化
net=newff(minmax(pn),[11,1],{'tansig' 'purelin'},'traingdx');%建立神經網絡(7~15)
net.trainparam.lr=0.001;%學習速率
net.trainparam.lr_inc=1.01;%學習速率增量
net.trainparam.mc=0.9;%動量因子
net.trainparam.epochs=1000;%最大訓練次數
net.trainparam.goal=0.001;%訓練誤差
net=train(net,pn,t);%對網絡進行訓練
[pn,minp,maxp]=premnmx(b(1:26,:));%原始數據歸一化
a0=sim(net,pn) %數據評價結果

表2 2000~2009年江蘇省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評價結果

圖1 神經網絡訓練過程圖

圖2 神經網絡訓練回歸擬合圖
3.2.3 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表2的評價結果,江蘇文化產業從2000年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2年,這一時期,江蘇文化產業總體水平很低。2002年之前,我國對于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界限還不是很明確,江蘇省委省政府還沒有完全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文化產業”這一名詞才得到了準確的表述和深化,江蘇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來了2003年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小高峰。
第二階段2003~2006年,這一階段江蘇文化產業開始起步,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試點體制改革會議,確定北京、江蘇、浙江等9個綜合性城市為試點城市,這一階段,江蘇省委、省政府和各市開始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陸續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快發展江蘇省文化產業的決議》、《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帶來了文化產業的初步發展。
第三階段2007~2009年,這一階段江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中等。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整合文化資源,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江蘇省政府相應出臺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其他政策來加快江蘇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得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3.1 評價說明
對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同樣運用BP人工神經網絡算法,文章將對2009年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的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橫向評價,分析江蘇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即江蘇省和其他相關省市的文化競爭力的比較。
3.3.2 評價結果
運用數學軟件MATLAB2009b創建BP神經網絡代碼,同樣為了改進BP神經網絡結果的不穩定性,進行了100次實驗,將100次實驗結果取均值作為最終實驗結果。

表3 2009江蘇省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橫向比較評價結果

圖3 神經網絡訓練過程圖

圖4 神經網絡訓練回歸擬合圖
3.3.3 評價結果分析
從表3實驗數據0.9883<1.2173<1.7173<2.35,可以看出,江浙滬京四省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由低到高依次順序為: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在江浙滬三省市中,江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處于中間位置,優于浙江省,但次于上海市。這也與已有研究成果相一致,有學者對江浙滬三省市的文化傳播力做過調研,發現其分值排名依次為上海、江蘇和浙江。[7]
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這種排序,與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上海市在全國經濟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給上海文化產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江蘇雖然是一個文化大省,卻不是文化強省,尚缺少整合文化資源的機制;許多傳統文化、創意文化不能與市場接軌,文化傳播缺少媒介,造成文化產業不能社會化和經濟化。制約浙江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不高;綜合性高端人才缺乏,缺少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人才;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文化產業還不多。
江蘇文化產業在發展中優勢與劣勢并存,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要提升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實現文化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江蘇省要根據自身文化產業的特點,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思想的指導下,制定符合本省的文化戰略。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完善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開發,完善版權市場;此外,建立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現代文化產業市場,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有利于促進文化產品在全社會范圍內自由流動,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的制造業。傳統制造業園區建設具有同質性的特征,而文化產業要求其產業園區內的企業是異質的,在整個產品生產、銷售等過程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我們觀察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建設,不難發現其文化產業集群特征顯著,且在文化產業園區內有完整的產業鏈,包括設計、包裝、投資、營銷、制作、策劃、咨詢、風險投資、銀行保險等環節。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江蘇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要重視產業集群效應,重視加快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
文化產業集群在降低成本、聚集優質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產業鏈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蘇在推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中應整合自身的文化產業資源,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比如蘇錫常地區可以優先發展動漫、影視、工藝品制作、時尚設計及和旅游有關的大型文藝表演類產業集群;蘇中、蘇北地區自然環境優良、旅游資源豐富,可以開發生態旅游、農家樂、文化休閑類產業集群。各地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把民俗文化資源整合成經濟文化資源。
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與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緊密相連,江蘇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區域不平衡現象要求減少收入分配差距,縮小蘇南、蘇北之間的城鄉差距;積極引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要使文化產品體現群眾需求和時代精神。
拓展融資渠道有下列幾方面的途徑: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中小型文化企業的投資,為其平等地參與文化市場的競爭提供開放的平臺;廣泛運用民間資本,可以通過創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工商界人士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捐款及對文化產業的贊助,開發與文化有關的保險、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等;在充分利用國內資金的同時,外資的引進也至關重要。
[1] G.Tomas M. Hult,Charles C. Snow,Destan Kandemir,2003,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in Building CulturalCompetitiveness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Typ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9(3).
[2] Lily Kong,2005, “The social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11(1).
[3] Marco Bontje,Sako Musterd.2009,”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class and competitiveness:Expert opinions critically appraised”,Geoform,40(5).
[4] 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5] 王嵐,趙國杰.基于APN的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指標體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7).
[6] 李芳凝.中國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7] Nicholas Garnham,2005,“From culture to creative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Policy,11(1).
[8] 邵培仁,廖衛民.文化傳播力:解讀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全景圖——對2006年以來中央主流媒體的一種實證研究[R].2007年度江浙滬社科規劃辦聯合招標課題.
[9] 祁述裕.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