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美,王 瑩,胡錢飛
偏癱患者不僅軀體功能的完整性遭受破壞,還要忍受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病痛,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同時還累及其家庭,為使偏癱患者盡早康復,重返家庭和社會,我們對住院偏癱患者康復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有助于制定康復護理方面的相應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08 年4 月至2010 年12 月在本院進行康復治療的280 例偏癱患者,經CT 確診,均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左側癱瘓191 例,右側癱瘓89 例;男203 例,女77 例;≤40 歲3 例,41 ~50 歲35 例,51 ~60 歲72 例,61 ~70 歲78 例,71 ~80 歲92 例,年齡(67±3)歲。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住院偏癱患者康復影響因素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由患者、陪護或患者家庭主要成員共同填寫,明顯意識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者除外。對來院康復的符合調查條件的患者,在入院時填寫調查表。住院期間,康復護理組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制訂康復計劃,實施系統規范的康復護理。出院前再次進行問卷調查。
1.3 護理方法 一是心理護理。做好耐心、細致的疾病宣教及早期的康復指導,使患者及陪護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從心理上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懼、害怕心理,重新樹立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促使患者、陪護或患者家庭主要成員積極配合康復訓練,既重視早期康復治療,又有堅持長期康復的思想準備,最終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1]。二是康復訓練。①正確肢位的擺放:因為正確的臥床姿勢可預防關節痙攣、變形,預防足下垂或足內翻。②被動運動:從入院時起,由康復護理組幫助患者做肢體無痛范圍內的各個關節的被動運動。先由大關節開始,后順序到小關節,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關節背伸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每日2 次,每次10 ~15 min。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自助被動運動,利用健肢的力量和滑車、球竿棒等進行。在訓練中避免體位頻繁的變換,能在同一體位進行的運動盡量集中進行。③床上訓練:在患者病情穩定,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床上翻身、半橋、全橋運動等抗痙攣訓練。④與床上訓練同步進行的坐位訓練:開始時先取30 ~40 度位,后逐漸增大角度直至90 度。當達90 度時,患者有向患側傾倒的趨勢,因而盡量避免患側上肢和髖關節負重。訓練時可讓患者慢慢傾向治療者一側,然后再返回中線,如此反復練習。癥狀較輕、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可進行肌肉按摩、早期的下床站立的訓練等。以上康復治療每次30 min,每天1 ~2 次,療程為3 個月。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如果出現心悸、血壓波動較大、明顯疲乏及其他不適即暫停康復訓練。三是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當患者坐位達到平衡后,同步進行健側肢體自行吃飯、喝水、洗臉等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在此訓練過程中,患者日常的生活護理由替代護理漸過度到患者的自我護理。四是訓練指導。出院時再驗證陪護或家庭主要成員是否真正掌握要領,由陪護或家庭主要成員獨立進行操作,使患者的訓練每日有計劃不間斷的進行,在不斷的反復強化過程中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要求循序漸進、注意安全保護,避免過度勞累及意外跌傷[2-5]。
2.1 采取針對性護理前后相關因素改善率比較通過護理,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對治療訓練的配合程度等項目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采取針對性護理前后相關因素改善率比較[n(%),n=280]
2.2 康復前后患者等人員對疾病認識的比較 經過針對性護理,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對疾病的認識大幅度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表2)。

表2 康復前后患者等人員對疾病認識的比較[n(%),n=280]
偏癱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緩慢過程,家庭是偏癱患者恢復期的主要生活場所,也是患者最大的支持點。家庭人員的積極態度能夠調動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使患者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因此,當患者接受康復訓練的同時,康復科的護士要向患者及家庭人員宣傳康復護理方面的知識,傳授自我保健、自我康復、自我護理的技能,充分調動家庭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參與患者的整個康復過程,陪護和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直接的作用,并為日后患者回歸家庭做積極的準備[6]。
本組病例提示,大多數患者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因此醫護人員在給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要進行必要的健康知識指導,一是通過教育使患者及陪護掌握基本康復知識和訓練技巧,懂得每一項訓練的意義和重要性;二是讓患者家庭人員介入訓練,溝通患者和家庭人員之間的關系,為患者回歸家庭創造條件;三是指導患者及家庭人員在訓練中循序漸進,從易到難,不包辦代替,不放任自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7]。所以,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進行必要的健康知識的宣教,是提高護理質量不可忽視的工作。
綜上所述,了解疾病知識,掌握正確的功能訓練技巧與方法,主動投入康復訓練,陪護的主動配合以及和睦的家庭氛圍,對患者功能恢復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的參與,對提高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可靠性,對患者的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心理康復應貫穿整個康復訓練的始終,護理人員要掌握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訓練強度、患者接受率等,使患者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發揮患者身體的殘存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趙 鈦.現代偏癱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312-313.
[2] 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94.
[3] 周莘瑜,周艷麗.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分層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2):230-233.
[4] 王洪麗,高英杰,王天松.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4):85-86.
[5] 曾海輝,伍少玲,馬 超,等.影響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6):536-537.
[6] 孫 波,常俊玲.心理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0,4(1):36-37.
[7] 覃麗紅,胡亞明.腦卒中家庭康復護理[J].現代康復,2000,4(9):140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