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欣葵 武永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 許聯鋒
環境是公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關系著每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安康。女性對環境有著較為深刻的感受力與洞察力,這使她們更容易感受和關注生存環境的宜人程度,并以此為基點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內在關系,從而更容易采取積極的理性的綠色消費方式。聯合國環境署曾經資助公眾對環境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婦女更愿意選擇對健康威脅較小的較低水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對健康威脅較大的較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婦女有更多的途徑了解當地的環境問題,她們比男人更清楚怎樣去解決環境問題;婦女常在重復使用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加強環境道德等方面擔當領導者的角色。[1]因而,在倡導兩型社會建設的今天,重新認識女性綠色消費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強調:婦女對提高當今和后代的生活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將發揮重大作用,因為她們既是社會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也是家庭的照顧者和教育者。[2]顧秀蓮也認為婦女與環境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婦女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有其特殊的優勢和作用,發揮婦女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3]從現實來看,倡導女性綠色消費的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1)中國女性是家庭消費的主要管理者,其生活消費方式的選擇將直接影響社會生產結構。據有關部門統計,不僅世界上產品的消費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我國,大多數家庭消費品也是通過女性購買和使用的。因此,女性選擇何種日常生活消費方式,將影響著資源消耗的程度并進而促使潛在環境問題的發生,她們對各類生活用品的選擇性消費,將作為市場導向信息直接影響企業的產品設計并進而影響到社會生產結構的改變。
(2)女性對生活消費方式的理性選擇,能有效地改善日益惡化的城鄉環境。當今的眾多女性如既能像傳統女性一樣,以勤儉持家的理念堅持物品的循環使用,以節省一部分生活支出;又能自覺地選擇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選擇價格相對較高的低污染、低消耗的綠色生活用品,就能使生活成本上保持相對的平衡。這種傳統的消費習慣和現代的綠色消費意識就可以直接影響生產結構的改變,其消費意識水平也將直接影響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程度,進而影響到城鄉環境狀況。女性購買生活用品如果能盡量選擇通過環境認證的產品,就能從終端影響源頭,淘汰污染環境的技術和產品,逼迫企業去尋求高新技術,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不僅承擔著保護家庭成員的安全、健康的責任,而且也是下一代餐飲和著裝喜好和習慣的培養者。目前數量龐大的糖尿病和肥胖早熟的兒童表明,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女性理性選擇綠色無公害食品,就能從消費終端將信息反饋給市場,再反饋給農民,從而能有效促使農民減少農藥、化肥和激素的過度使用。女性還有可能成為綠色服裝、綠色餐飲、綠色家居、綠色出行等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很多妻子、母親都在以自己的智慧和愛心,為家庭營造一種綠色氛圍、綠色空間,影響和帶動全家樹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環保習慣,建立綠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
(3)女性自身消費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有望從消費主力轉化為綠色消費的“主流”。自20世紀起女性運動蓬勃發展,隨著女性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的權利,女性消費群體逐漸形成并日益壯大。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其對自身形象的更加關注,這產生了對美容、時裝、保健、健美、時尚等方面的巨大需求,這些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在世界各國的環保運動中,時尚界反對皮草時裝和象牙飾品已成共識,使“綠色”成為T臺的美麗風景。眾多女性從自身做起,并以女性特有的“閨蜜”情感需求和影響力,傳播著綠色消費理念,擴大綠色消費的群體數量,通過“消費選票”改善著日益受到污染的城鄉環境。
(4)女性作為后代撫育者和教育者,影響著綠色消費行為的拓展。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且出于天然的母性,對于環境污染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女性的感受比男性更加強烈。女性承擔著人類繁衍的使命,這使她們對環境惡化給自身及子孫后代造成的苦果感到更加痛苦,更加關注影響后代生存的環境問題,更想身體力行地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為此她們會主動通過家庭教育、生活習慣培養等渠道潛移默化的傳播綠色消費文化與習慣。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塑造下一代環境價值觀及態度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愛護環境的母親一定會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來教育和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下一代的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自覺性;在一個環保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步入社會后,定會自覺地將環保理念、綠色理念融入到日常行為中;也會出于對環境保護的強烈責任感影響他人,在全社會倡導良好的綠色消費氛圍,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天然的感性傾向和較多的家庭責任感使得女性較男性更易實施綠色消費行為,參與環境保護,這一國際主流觀點在我國頗受質疑。我國實證數據分析表明,女性的突出作用并未表現出來。對此,國內眾多學者專門就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行為的性別差異進行研究,發現我國女性的家庭責任感和女性感性傾向與其他國家的女性并沒有特定的差異,問題的關鍵在于諸多因素阻滯了我國女性綠色消費意識和行為的形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我國傳統女性的節儉意識和道德約束有利于其采取“綠色消費”行為,一方面是因為家庭困難使得家庭主婦對各種生活用品反復使用而使其“物盡其用”,另一方面是一些道德約束和宗教影響過度消費行為。在現代社會,情況是,環境意識較高的人會對環境質量也有較高的要求。研究表明,綠色消費行為的實施與其受教育程度有一定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愈深,生存危機感愈強,實施綠色消費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在傳統道德喪失和宗教約束缺乏的情況下,文化程度越低,對環境問題的理性認識越缺乏,實施綠色消費行為的動力往往不足。
近年來,我國公民整體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但仍偏低于世界水平,女性受教育年限明顯低于男性,而且在文盲、小學、初中等偏低文化程度的人口中比重較高,嚴重影響了女性綠色消費行為的實施。2000年,女性平均上學年限為6.1年,比1990年提高了1.4年,與男性的差距由1.9年縮小到1.5年;2010年,女性上學年數的均值為8.8年,比男性少0.3年。我國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具有較少的綠色消費知識,影響自身綠色消費意識的形成,進而影響綠色消費行為的實現。
數據顯示,女性獲得綠色消費知識和信息主要來自電視媒體,這進一步影響到女性獲得綠色消費信息的質量和數量。2006年《全國城市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女性不能從主流的電視等媒體上獲得較多的綠色消費知識,原因在于:(1)女性多在黃金時間段看電視,而黃金時間段一般不會安排收視率不高的專業環保節目;(2)女性更加偏好電視劇和娛樂性電視節目。文藝娛樂和影視劇內容多以家庭、倫理和社會情感為內容,涉及環保的內容較少;(3)我國電視等媒體較為關注特別重大的環境事件,如“2005圓明園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但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消費知識,主流媒體報道的少之又少,這使得女性一方面更加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同時又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做起;(4)女性對食品污染等熟悉領域的日常消費情況比較關注,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和未來發展比較擔憂,但對高層次綠色消費則了解較少。
綜上,在電視等傳媒鋪天蓋地涌向公眾的今天,即使女性有更多的收視時間,她們能夠從電視節目中獲得專業綠色消費知識也很少,其整體的生態環境意識依然偏低,進而影響到綠色消費意識的形成和綠色消費行為的實施。
在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傳統的勤儉持家的理念逐漸喪失,西方消費文化快速侵入國民意識,生活用品的附加功能漸漸替代使用功能,導致過度消費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在現代社會教育體系中,女性通過學校教育或電視媒體獲得較少的綠色消費專業知識,導致她們缺乏綠色消費專業知識,日常生活中又既不能繼承傳統的節儉生活習慣,又承擔了大量的家務勞動,使他們既難獲得正確消費行為的引導,也難有精力把相對繁瑣的綠色消費行為貫徹下去,例如很多女性并不知道如何精確地進行垃圾分類,知道一些也無暇精確地實施。
人們日常的綠色消費習慣行為主要受到對綠色消費重要性的認可程度和綠色消費知識積累的影響,對綠色消費重要性認可度越高,越容易養成更多的綠色消費習慣,也就是說人們日常生活環保習慣的形成主要是在意識到綠色消費的重要性后采取的行為,否則很難養成良好的綠色消費習慣。電視媒體擴大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知識水平,但電視媒體往往不能充分、有效地傳遞綠色消費知識,致使女性看似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與男子差距縮小),在家庭中也承擔著主要家務勞動,但她們常處于不知道怎樣做的狀態,使其綠色消費行為依然處于很低的水平。
綠色消費行為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淺層或初級的個人綠色消費行為,例如:購物時使用環保購物袋、在外就餐時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將廢電池投入專門的回收桶或回收站、使用再生紙、隨時關緊水龍頭、使用節能產品、不在公共場所吸煙等;二是深層或高級的公共綠色消費行為,例如:關注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參與綠色消費宣傳(如撰文、繪畫、表演等)、做環保志愿者、參加環保公益活動、阻止別人的非綠色消費行為等,公共綠色消費行為是個體作為責任公民而履行的公共環保行為。一般而言,綠色消費行為是由個人綠色消費行為向公共綠色消費行為演化,即由淺層綠色消費行為向深層綠色消費行為逐漸過渡,換言之,個人綠色消費行為是基礎,在一定條件下才可過渡為公共綠色消費行為。現實中我國女性綠色消費行為尚停留在簡單的、淺層次的日常消費行為上,上升到高層次的公共綠色消費行為的人數較少,這說明我國女性普遍缺乏公共環保的“責任公民”意識。受教育水平、環境意識較低是影響女性深層社會責任意識形成的主要障礙,制度因素、從眾心理、免費搭車主義盛行使得女性綠色消費行為的拓展路徑受阻。
總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形勢日益緊迫,保護和改善城鄉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條件,這就需要社會各界重視影響女性作用發揮的因素,掃除障礙,使更多的女性通過綠色消費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使她們樹立起綠色消費新觀念,擔當起綠色消費的生力軍,唯有如此,我們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1] 王鳳.公眾參與環保行為機理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2]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行動綱領. http://www.doc88.com/p-5520140646.html.
[3] 顧秀蓮.婦女:環保的生力軍http://www.privatelaw.com.cn/Web_P/N_Show/?PID=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