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商業服務學院 黃蕾
后危機時代保護貿易政策特征論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 黃蕾
后危機時代是全球經濟較為脆弱的時代,是世界經濟尚未徹底擺脫危機負面影響的時代,是危機與復蘇交替的時代。故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政策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特征;國際貿易摩擦具有常態化特征;保護貿易政策具有明顯的歧視性特征。
后危機時代 保護貿易政策 特征
由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全球性金融危機于2011年步入后危機時代。所謂后危機時代,一是全球經濟較為脆弱的時代,它既可以朝好的方向發展使經濟日趨回暖,也可能會一不小心重陷金融危機的泥潭使經濟繼續衰退;二是經濟尚未徹底擺脫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一些國家(地區)仍受金融危機的困擾,仍在痛苦地掙扎之中;三是危機與復蘇交替的時代。正因為后危機時代是如此復雜、如此難以預料的時代,故其國際貿易政策有明顯的后危機時代特征。
全球致力于經濟朝好的方向發展,各國(地區)致力于經濟的復蘇,這一點是確定的,但全球宏觀經濟的走向是否與人們的努力相吻合、相一致,目前看來,有著不確定性。這種經濟前景使一些西方國家在后危機時代儲蓄增加,消費萎縮,外需大幅減少,保護貿易政策不僅受追捧,而且變幻莫測。危機時代推出的貿易保護政策會沿用,后危機時代會進一步推出新的保護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由此衍生。
后危機時代很大的一個特點是全球經濟“轉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尋求回歸實體經濟之路,特別是那些“金融立國”的發達國家,也在尋求向“生產國”轉變之路[1]。后危機時代的這種經濟轉型勢必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不僅影響國際貿易金融政策的變化,而且影響貨物、服務貿易政策的變化,更會影響與貿易有關的一系列政策的變化,使保護貿易政策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捉摸。使本來擁擠的國際市場變得更加擁擠,使商家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狹路相逢,規避這種狀況的最佳方法是選擇保護貿易政策,究竟選擇什么樣的保護貿易政策,選擇保護什么具有不確定性。
各國訴求指各國進行世界貿易的訴求,主要指保護貿易政策的訴求,這種貿易訴求本來應該是確定的、清晰的,為什么說它具有不確定性呢?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訴求只有一個,即帶走商品,留下金銀;19世紀美德保護貿易政策的訴求也具有唯一性,即保護國內幼稚工業;19世紀末至二戰前的超保護貿易政策的訴求也是確定的,保護的是國內工業和對國內市場的壟斷;20世紀70年代中期后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訴求仍然停留在保護本國的商品和服務領域。由此可見,以往發達國家保護貿易政策無論保護的范圍有多么廣泛,其訴求始終停留在商業利益上。后危機時代保護貿易政策訴求的不確定性表現在西方國家推行保護貿易政策不僅僅局限于保護本國的商業利益,更多地是保護本國的綜合利益,更加重視非經濟利益的訴求,如政治利益的訴求、社會利益的訴求等。正是保護貿易政策訴求的多樣性、保護貿易領域的無限性,使保護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日趨明顯。
最初的貿易保護措施是通過征收高額關稅使進口商品的價格抬高,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自動退出市場。關稅壁壘保護貿易的目的是確定無疑的、是赤裸裸的,但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保護貿易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努力之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關稅壁壘的保護作用在很多領域已經弱化,或開始弱化。后危機時代啟用關稅保護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于是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更多地運用隱蔽的、模糊的、不確定的政策、措施保護本國市場、保護本國利益。故他們打的旗號已不再是保護某一國的市場,不再是保護某一商品,而是強調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健康及其生存環境,從而使保護貿易措施的選擇性增加,使保護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所謂國際貿易摩擦常態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國際貿易摩擦非正常狀態而言的,是相對于國際貿易摩擦偶然事件而言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出口貿易額及出口的商品種類或數量都不多,所碰到的貿易摩擦案件較少,或偶有貿易摩擦發生,即國際貿易摩擦處于非常態化階段。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后,情況大不相同了,中外貿易摩擦已不再是個別的偶然事件,而是貿易摩擦頻繁化、常態化。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自1996年以來至2010年,中國連續16年成為全球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2]另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8月,雖然中國出口總量占不到世界出口總量的10%,但全球47%新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針對中國的[3]。可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摩擦已由偶爾有之,變為頻繁而常態化。第二層含義是貿易摩擦本身的程序是正常的,即貿易摩擦是一種正常事件。中國出口企業頻遭“二反二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調查)的貿易救濟調查,基本上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被發起的、被起訴的,是貿易摩擦的正常現象、正常狀態。因此,中國出口企業所要做的一是不要授人以柄,不讓人有“二反二保”貿易救濟調查的借口;二是在遭到“二反二保”后不可輕易認命,而是要積極應訴;三是自己也要學會運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保護本國市場。
國際貿易摩擦為什么會出現常態化呢?一是我國的國際貿易地位發生重大改變。2011年,中國不僅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貿易順差世界第一,而且進出口總額也居世界第一,對外貿易三個“第一”的地位徹底改變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摩擦步入常態化。二是貿易摩擦的外延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政策的措施、手段沒有邊際的拓展,使貿易摩擦和與貿易有關的摩擦范圍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匯率摩擦,海外投資、兼并摩擦等。即使是同一種貿易政策措施、貿易政策手段所涉及的范圍也在不斷延伸,如反傾銷、反補貼已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擴展,已由產品向產業轉移,使貿易摩擦的機會增加、可能性加大。三是國際貿易由“單向”摩擦轉變成“雙向”摩擦。眾所周知,過去的貿易摩擦主要表現為中國的出口企業遭遇貿易保護摩擦,即表現為“單向”的“準入”摩擦,或進口摩擦。2012年3月13日,中國收到由美國、歐盟、日本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4]。貿易摩擦、貿易爭端已由“單向”的進口摩擦、爭端轉變為“雙向”的進出口摩擦、爭端。四是發達國家對本土制造業保護的升溫。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出現了新特點,如美國開始重振制造業、重振美國出口,為此加強了對本國制造業的保護,提高了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使貿易摩擦升溫。五是諸多保護貿易政策措施須重新認識。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技術貿易壁壘是一種反貿易主義的行為,是一種反貿易主義的措施。其實,包括技術標準在內的環保標準、動植物檢驗檢疫標準、安全標準、動物福利等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法寶;另一方面,特別是從長遠看,它的確起到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與動植物健康的作用。可見,這些貿易壁壘措施并不絕對是反貿易的手段,而是屬于正常摩擦的范疇。
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是非歧視性,但在現實的國際貿易中,純而又純的非歧視性、百分之百的非歧視性是很少見的,故非歧視性是一種理論狀態的原則,是一種框架性的原則。因為世界貿易組織“例外”條款的缺陷、漏洞實實在在地為“歧視”開了方便之門,為“歧視”網開一面,為一些國家推行歧視性保護貿易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據。如2009年6月的“中美輪胎特保案”被稱之為奧巴馬時代中美貿易摩擦第一案。此案一方面打破了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8年任期內全部否決特保案的慣例;另一方面在美國開啟了對中國進行利用“特別保障措施”制裁的先河。其負面效應十分明顯,即其他國家可以此“判例”對中國實施“特保措施”。特保措施是比反傾銷、反補貼更損的一招。
后危機時代,美國國際貿易政策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減少貿易逆差,說到底是要減少對中國貿易的逆差,并把造成美國經常賬戶高額逆差的原因歸結為中國的匯率政策,美國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太慢。于是,美國財政部以《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案》的第3004條為依據施壓人民幣升值,同時重申美國繼續維持低利率政策,使中美貿易摩擦向更深層次演進。
利用立法形式推行歧視性保護貿易政策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國眾議院通過2009綜合撥款法案,其中第727條款規定,根據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撥款,不得用于制訂或執行任何允許美國進口中國的禽肉產品,將保護貿易的矛頭直接中國,露骨地顯現其保護貿易政策法律的歧視性。
后危機時代,“特別授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保護貿易政策措施,因為它可以及時的、有選擇的進行貿易報復或懲罰。如美國《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案》的301節中就有所謂的“超級301條款”,它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事處列出對美國“自由貿易”做得不好的國家(地區)的“黑名單”,但美國貿易代表辦事處開列“黑名單”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
2012年3月5日,美國眾議院火速通過《1930年減稅法》修訂案,明確賦予美國執行部門對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征收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的權力,徹底掃清了向“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障礙。[5]美國等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該修正案保護貿易政策的針對性、歧視性十分清楚。
后危機時代,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的運用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它不再是國際貿易領域的“專利”。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已經滲透到政治利益、外交利益、國際戰略地位利益等領域。如果說國際貿易領域的保護主義政策還顧及世界貿易組織非歧視原則的話,那么,在政治上、外交上運用保護主義政策就不管這些了。政治上、外交上出現的保護主義政策帶有濃厚而霸道的政治色彩、強硬的外交色彩。如在美歐對伊朗核問題施加壓力之際,美方就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這一問題,同印度、中國、土耳其、韓國等國進行對話,要求這些國家擺脫對伊朗石油的依賴,減少對伊朗石油的進口,只有減少到美方滿意的程度,才會獲得美國免于制裁的待遇。[6]歧視性的保護貿易政策演變為制裁的手段,演變為政治的工具。
綜上所述,后危機時代并非危機終結的時代,世界經濟尚處于撲朔迷離之中,伴隨危機的保護貿易政策不僅不會隱退,而且會花樣迭出,具有明顯的后危機時代特征。
[1] 環球時報記者.危機究竟有多嚴重[N].報刊文摘,2011.
[2] 國際貿易摩擦常態化 出口市場藏五大頑疾[EB/OL].中國工程機械設備門戶網.
[3] 趙軼.貿易摩擦常態化下的中國出口戰略選擇[E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11-08-16.
[4] FDI連續四月負增長 貿易摩擦常態化[EB/OL]新體網,2012-03-16.
[5] 美國對華貿易“紅臉黑臉輪唱[EB/OL].WWW.DAXOO.COM/2010-04-30 04:21,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6] 新華社電.美國威脅:不減少進口,就制裁你們[N].武漢晨報,2012-03-23(A14).
F740
A
1005-5800(2012)08(a)-216-02
黃蕾(1973-),女,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國際貿易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