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志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情感教學,其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共鳴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中激情運用與否,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據《名人講課拾趣》一文介紹,我國近代風云人物梁啟超先生不僅名揚天下,講課也令人稱絕。他講到要緊處,便成為表演,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講到悲傷處,竟痛苦流涕。這樣的講課,出神入化,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也是一種藝術享受。而同是大師級的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講臺上的表現卻不敢讓人恭維,顯得呆板,缺乏風神。通常在講臺上低頭伏案,細聲細氣,照本宣科,即使坐在前排的學生也聽不太清楚。學生往往是慕名而來,失望而去。究其原因,不是梁先生的學問比周先生的高,而是梁先生的激情讓他的學生聚精會神。
一.情感價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對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人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不會是無動于衷的。其情感因素常常充滿感知和想象的動力。從感知開始,情感因素便開始介入其中。教學活動是在知識與情感兩種因素互相作用下完成的。知識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的被學生接受、內化。課堂上,學生濃厚強烈的學習情感是高效率、高質量的學習保證。但情感的產生不是空泛的,也不是沖動的,它是與客觀事物的深刻認識聯系的。師生情感交流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己教學行為時的真切情感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使教師情感、學生情感與教學內容產生共振。師生情感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操上的陶冶,從而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求,激發求知欲和上進心。就教育本質來說,教學活動必須是師生情感的交流,沒有交流,就無所謂教育的影響。
二.情感因素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良好的情境對激發人的情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力求激發學生的情感。一般說來,在教學中,學生應哀老師之所哀,樂老師之所樂。因此,教師應深鉆教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學中用有聲或無聲的語言表達出來,以情激情,積極地影響學生的情緒,使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去發展。這些以情激情的媒介,可以是充滿激情的語言,也可以是一個細微的眼神,一個細小的手勢,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結束時,教師滿懷憐憫地講述:“在那個吃人的罪惡的社會里,誰會去關心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時,又輔之以低垂的手勢,同情的神色,從而激發學生的同情感。當講到“如果她能離開那個吃人的社會,來到我們中間,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起學習時,可輔之以希望的目光,使學生的同情升華為急于幫助的欲望,浮想聯翩。
三.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種藝術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心理場”,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自己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詞句中的英雄豪情領悟得更深、更透,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完美學生的人格構建,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四.情感共鳴
據心理學分析,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較膚淺的,他們的臉部表情便是他們的晴雨表。學生的情感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師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創設一個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營造一個適宜的情感氛圍,不但能有效調動和活躍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起點。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根據學生身心和情感發展的特點來編選的,其中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如《打電話》表現了少兒的童真無瑕,《金色的秋天》表達了小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雖然低年級課本的內容比較簡單,但無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產物,而要讓作者的情感被小讀者感受并能使之體驗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語文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文章的動情點,做好與學生進行情感撞擊達到共鳴的充分準備,這是教出情感的基礎。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師生情感交流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要以自己的真誠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用語言、動作,營造出適宜于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從而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
(作者通聯:719309陜西省神木縣欄桿堡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