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玲
創造能力是指學生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它是無形的,必須依靠一個載體進行訓練,而書法教學的各種訓練正是這樣的載體。那么,書法教學為什么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呢﹖這是因為書法教學中的各項訓練活動與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有密切的聯系。
一.觀察訓練——培養創造能力的前提
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顯見細致的觀察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而創造能力的體現,首要一點也是觀察。當有意或無意地觀察到別人沒有注意的問題,并引起探索研究的興趣,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可以使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從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法課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觀察對象是字中筆畫的形態、書寫方法、筆畫的位置、結構的搭配等。學生觀察力的培養,還需要用正確的觀察方法進行訓練。例如“坦”字,首先從整體入手,分析結構——左右牐輝倏淳植俊—“土”字旁,左放、右收、讓右;右:“旦”,橫分均;“曰”上寬下窄,橫托住右;最后看整體煝僮笥掖┎澹橫穿到“土”字旁的下面;②“曰”的首橫比“土”字旁首橫略高;③“曰”的橫要上提牎>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會逐漸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觀察力。
二.記憶訓練——培養創造能力的基礎
書法課學習中十分注意記憶力的訓練,尤其是臨摹的訓練中,它分為對臨——照著字帖,看一字,寫一字。背臨——脫離字帖,依靠記憶寫出范字。“背臨”的訓練,完全依靠記憶力,而且學生對書法作品分析力的提高也離不開記憶。現在學生不善記憶、更不善于用記憶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學生的創造思維必須要在開拓新知識與已掌握的舊知識網的基礎上發展,也就是學生必須要記住舊的知識,并且清楚新、舊知識的聯系,才能解決新的問題。它需要知識的連貫,這與記憶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書法課訓練學生記憶力有助于創造能力的提高。書法課對記憶力的要求高于語文、數學課。語文、數學課中記憶的是文字符號,而書法課記憶的是文字的形態、風格。書法教學記憶力的訓練主要在學生對臨、背臨、意臨這三個階段中。
在第一階段對臨時,要求學生邊觀察邊寫。可以先記住一筆寫一筆,然后過渡到一個偏旁或字的局部,逐步提高記憶的量。在第二階段背臨時,先讓學生記住一個字的外形結構,然后再記住一行或一段字。第三階段“意臨”是指學生根據所臨學字帖的風格、特點,自己創作新的作品。這是分析力,觀察力和記憶力的統一。這一階段的訓練可以由對臨、背臨與意臨組合訓練。先對臨、背臨字帖,然后根據字帖的風格書寫一張內容與字帖不同風格的作品。
這三個階段的訓練,最終目的是通過記憶力的訓練,使學生能綜合所臨字帖的風格、特點,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這也是創造力的體現。
三.思維訓練——培養創造能力的關鍵
書法教學中十分重視思維的訓練,即人們常說的“悟性”。書法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主要通過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訓練兩個途徑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由開始的引導作用,逐步過渡到學生自主、自覺地、正確地分析;創造思維要求學生思維活躍,大膽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讓他們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成為教學主體。而書法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更為活躍,敢于思考。樂于思考,成為教學中思維訓練的主人。
例如,進行“左右結構”教學時,左偏旁讓右是難點。所以,我先帶領分析范字“氵”,為什么中間的點向外,得出“讓右”的結論;然后,再出“犭”“讠”“忄”讓學生分析,這是發散思維訓練;左偏旁左小右大。如“嚇”字,“口”在“下”字的中上位置;這時向學生質疑:左大右小,如“扣”字“口”放在哪里?經過討論、實踐后,得出應放“中下”位置的結論。這是逆向思維訓練。
四.動手實踐——形成創造能力的手段
沒有書寫練習的書法教學是紙上談兵。教師講的知識、技能,學生必須通過書寫訓練才能理解、記牢,思維訓練也必須在書寫訓練的嘗試中進行。而自己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學生的弱點。古今中外的發明家的成果都是經過幾次、十幾次甚至上百次動手嘗試才獲成功。所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是創造能否成功的保障和重要手段。
在書法教學中創作訓練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學生在完整、準確的臨摹古人碑帖的同時,還要從中汲取古人作品的精華,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特點和風格。這是一個從繼承到創新,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這與創造教育的要求學生開拓思路、發展個性、有獨創見解的宗旨完全一致。達到這一高度,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多種風格作品的臨摹為基礎;然后教師依據學生的特點,加以引導,適時指出他的藝術風格應向什么風格發展。例如,學生的字較大,較粗重,可以讓他向顏體風格發展。反之,學生的字體清秀,可以向柳體發展等。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書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教育這根長春藤,必定會在書法這棵古老的參天大樹上開出鮮艷的花朵。
(作者通聯:528400廣東省中山市香輝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