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峰 俞奔玲
(湖州師范學院商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近年來全國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應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常住人口已達到7866萬人,居全國第五位,2010年末城鄉登記失業率達3.16%,大量外來農民工的涌入,也給就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另外,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部分低素質勞動力不符合企業對勞動力的要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江蘇省是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最多的省份,隨著FDI的不斷增長,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研究二者關系,圍繞如何從FDI的角度解決江蘇省就業問題十分必要。
FDI的就業效應分為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直接就業效應是指外商在東道國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形式進行投資,從而吸納東道國員工就業而不是從外資來源國選派員工就業。間接就業效應主要表現在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與上下游產業的關聯促進作用而拉動就業。FDI對東道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經濟的發展能夠拉動就業數量的增加。譚洪波和吳進紅(2008)以江蘇省1985—2006年數據為樣本,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分析FDI的就業效應,結果表明,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和就業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長期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動就業增加0.046個百分點;短期內,FDI對就業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但總體看就業的擴大效應大于擠出效應。吳啟和謝嗣勝(2010)以江蘇省1990—2007年的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對FDI的就業效應進行估計,發現國內投資與FDI的就業效應有著明顯的差異。一些學者以全國為研究對象,如竺彩華和胡再勇(2007)把就業效應分為創造效應和擠出效應兩個部分,建立聯立方程模型全面衡量FDI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貢獻,結果表明,利用外資對就業的貢獻并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加劇了我國本已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劉輝群、盧進勇(2009)以東道國為視角,通過理論模型和計量分析兩種方法,重點研究FDI對東道國國內就業結構的影響,研究表明FDI不利于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但有利于我國第二產業就業,對第三產業就業數量影響不大。一些學者以省域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FDI的就業效應,得出基本結論:一般來說,FDI對東道國就業數量的增加是有貢獻的,但是不能僅從就業數量方面單純肯定FDI的增加會對東道國就業有積極的質和量的提升作用,它所帶來的就業效應是十分復雜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并運用江蘇省1992—2010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評估FDI的就業效應,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江蘇省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過程中既體現出基于省情的區域特征,又反映出改革開放宏觀背景下的時代特點。1981年4月,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的誕生,拉開了江蘇省利用FDI的序幕。之后,FDI的投資規模在波動中不斷擴大,2010年,江蘇省實際利用外資額達285億美元,連續八年成為全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最多的省份。但是FDI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投資方式也逐步由最初的中外合資轉向以外商獨資為主。江蘇省的FDI資金來源范圍廣泛,以港澳臺地區、歐美國家和自由港為主。由于受經濟實力、地域、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FDI以蘇南地區為主,蘇北地區吸引的FDI較少,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
近年來,由于新增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以及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偏低等原因,我國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城鎮登記失業率不斷上升,已成為關注的焦點。江蘇省作為東部省份,是我國的經濟大省,無論是就業總量還是外商直接投資額都位居全國前列,就業問題自然不容忽視。2001年末,全省從業人員4436.35萬人,比2000年末增加18.31萬人,同比增長0.41%。2006年末從業人員4628.95萬人,比 2005年增加50.20萬人,年增長率1.10%,達十年最大增長額。2008年末從業人數4700.96萬人,比2007年末增加23.08萬人,年增長率0.49%,比2007年的增幅有所回落。2010年增長率為0.60%,從業人員數量增速減緩。2002年江蘇省失業率為4.2%,2003年失業率為4.1%,出現1998年以來的首次回落,但仍維持在4.0%以上的高位。到2010年,失業率仍然高達3.16%,實際失業率遠遠高于登記失業率,而大量外來農民工的涌入,給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筆者認為對就業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是投資與工資水平。投資可分解為來自國外部分和國內部分,國外部分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國內部分由國內資本形成構成。本文選取上述變量建立計量模型,被解釋變量為就業量,用L表示;解釋變量有3個,分別是國內投資額,用Kd表示;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用Kf表示;國內工資水平,用w表示。可得:

對各變量取自然對數,原因在于:1.為消除物價變動因素及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2.對數形式的模型中各變量的顯著性更高,擬合效果更好;3.對數形式模型便于分析變量間的彈性關系。
模型數據來源于1993—2011年《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省引進FDI呈階段性,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FDI開始發展,但1990年之前一直處于起步階段,實際利用外資額較小。20世紀90年代以來FDI迅速增長,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江蘇省利用外資真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選取1992—2010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性。根據上文建立的模型,選取各年的職工人數(L)、國內投資額(Kd)、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Kf)、國內工資水平(w)等數據。其中:職工人數(L):選取江蘇省1992—2010年城鎮單位職工人數,單位為“萬人”;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Kf):選取《江蘇統計年鑒》“按資金來源和構成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表中的“利用外資”一欄的對應部分,單位為“億元”;國內投資額(Kd):將《江蘇統計年鑒》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其他資金來源這四欄數據相加所得,單位為“億元”;國內工資水平(w):選取江蘇省全部職工的實際平均工資的對應部分,單位為元(見圖1)。
按照設計的模型,運用Eviews6.0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1992—2010年FDI對江蘇省就業效應的回歸分析結果
1.實證結果分析
(1)從回歸模型的結果看,方程的判定系數R2= 0.828799,接近1,說明整個方程擬合程度較好,解釋性較強。各變量對應的P值均小于顯著水平0.01,都通過了T檢驗,線性關系較顯著。D-W統計量數值為1.081822,不能判定序列是否存在相關性。運用拉格朗日乘數檢驗,可判定不存在序列相關性。
(2)從結果可以看出lnKf、lnKd的系數都為正,說明FDI和國內投資對江蘇省就業數量和質量存在較明顯的正面作用,而且可以看出lnKd的系數大于lnKf的系數,國內投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增長0.5704個百分點,而外商投資額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增長0.2096個百分點。這表明1992—2010年,內資對江蘇省就業的拉動作用大于外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可見國內投資是增加就業的主要動力。
(3)lnw的系數為負,說明實際平均工資與就業存在負相關。這與勞動市場經濟學理論相符合,即實際工資的增加將降低資方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實際工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使就業減少1.1752個百分點。雖然實際工資的上升會提高勞動力的收入與福利,但由于勞動力的需求彈性較大,工資的上升意味著成本的上漲,微觀上表現為企業較少雇傭勞動力,宏觀上表現為就業量的下降。
2.結果原因分析

圖1 1992—2010年江蘇省職工人數(L)、外商直接投資(Kf)、國內投資額(Kd)與國內工資水平(w)情況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國內投資與FDI的就業效應為正,實際工資的就業效應為負,但FDI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小于內資的拉動作用,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對江蘇省投資的主要是大型跨國公司,投資主要集中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小。外資企業在全球招聘外籍技術人員,相應會減少對江蘇省就業的貢獻。國內資本相對于FDI來說則更多地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更強。
(2)2002年后我國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取消了對跨國并購的限制,這使跨國并購取代了一部分的綠地投資。選擇跨國并購方式對江蘇省進行投資,往往不會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反而為了企業優化重組會大幅裁員。
(3)向江蘇省投資的外資企業尤其是港澳臺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并不存在提升職工工資水平的動機。外商投資一般在新建企業初期,會相應地提高員工工資來促進當地勞動力的轉移,但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太久。
通過模型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國內資本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存在著差異性,國內投資的就業效應明顯大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而實際平均工資對江蘇省的就業效應為負。對此,結合江蘇省FDI和就業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以下促進就業增長的對策措施:
第一,促進國內資本形成,帶動江蘇省就業。國內資本的就業效應已超過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因此要更加注重國內投資在就業拉動方面的作用,取消各級政府部門為引進外資而盲目制定的不合理優惠政策,使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公平競爭,促進國內企業做大做強。
第二,優化投資環境,大力引進外資特別是綠地投資,拓寬就業渠道。一方面利用江蘇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積極合理地引進外資,促進江蘇省經濟的發展,拉動就業;另一方面,優化投資環境,進一步大力引進新建投資項目,拓寬勞動就業渠道。
第三,完善企業工資制度,合理指導工資增長。相關部門在指導企業工資水平、確定工資指導線時,應當把就業作為一個關鍵的決策變量加以考慮。另一方面,企業在調整工資時,既要參照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等參數,也應當參考當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及工資指導線等。
[1]譚洪波,吳進紅.外商直接投資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的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8 (12):73-76.
[2]吳啟,謝嗣勝.國內投資與外商直接投資就業效應差異性研究——基于江蘇省的數據分析[J].價值工程,2010(2):123-125.
[3]竺彩華,胡再勇.在華FDI就業效應實證研究[J].國際經濟與合作,2007(6):49-53.
[4]劉輝群,盧進勇.國際直接投資的就業結構效應研究——基于東道國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09(9):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