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中共湘潭市委黨校,湖南湘潭411100)
2007年12月14日,中央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從實踐進程來看,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目前已經順利完成第一階段任務,進入縱深推進階段,見表1。

表1 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的三個階段
在“兩型社會”試驗區的帶動下,湘潭市經濟總量近年來連續取得歷史性突破,從2007年523.1億元升至2008年的654.76億元,增長130多億元,2011年達到1120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年均增速在13%以上。
經濟發展不僅要有速度,更要注重質量和效益。湘潭市2007—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由15.3:47.0:37.8調整為9.35:57:33.6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了1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1%,對稅收貢獻率達到70%。以湘潭電機集團風力發電部門為例,湘電風能建起了國家級直驅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生產基地,生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5兆瓦永磁直驅海上風力發電機等產品,2011年產值達到70億元。
1.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3月18日,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標志著湘潭正式擁有以高新技術命名的國家級園區,它是7大國家級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也是中部地區唯一一個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此為契機,湘潭市已經建立16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家國家級技術中心,1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博士后流動站和工作站,列入國家、省級的科技項目超過100項。湘潭市現已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國家863新材料成果轉化基地和國家火炬計劃機電一體化特色產業基地。2011年,湘潭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8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5.5%,比2005年提高了11.4個百分點。湘電集團、興業太陽能等一批優勢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迅速做大做強,成為湖南先進制造業的突出代表。
2.努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2008—2010年,湘潭市投入工業技改資金達460多億元,其中2010年完成工業技改投入295.5億元,啟動實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項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如湘鋼通過推進十大節能技改,每年可節約能量約30萬噸標準煤,高爐煤氣回收率達到99%,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污染排放合格率達96%;韶峰全部淘汰了原濕法工藝;湖鐵通過改進低碳鉻鐵生產工藝每爐電耗降低2000千瓦。
1.調整優化行政區劃
為拓展城區空間,湘潭市調整了行政區劃,將板塘鄉、雙馬鎮劃歸到地處河東新城的高新區;將岳塘區昭山鄉和易家灣鎮交由昭山示范區托管;將響水鄉、姜畬鎮、響塘鄉劃歸到河西地區的雨湖區。如今,湘潭市城區行政區劃面積增至658平方公里,擴大了城市發展空間和承載能力,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市發展用地的緊張局面。
2.開展土地先征后轉試點
2009—2010年,湘潭市國土資源局分別在九華示范區和萬樓新城區開展了土地預征機制試點工作,在全市建立起集體土地征收與農用地轉用相對分離新機制,實行先行征收、政府儲備、適時轉用,改變了原來“項目等地”的狀況。
3.完成重度污染土地變性
湘潭市完成了竹埠港8.12平方公里重度污染土地變性。將湘江沿線竹埠港化工區,嚴重污染地區的耕地,變更為未利用地并調整土地用途,采取“退二進三”措施,對8.12平方公里重度污染土地進行變性處理,這部分土地將逐步轉成建設用地或生態用地,使湘潭未來用地空間大大拓展。
4.用好傳統融資渠道
在“兩型社會”建設啟動之初,湘潭市就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和世界銀行的資金,建設湘江生態經濟風光帶;發行企業債券融資9億元建設東二環;通過市“兩型”投、城建投、九華投等政府投融資平臺為湘潭火車站改擴建、芙蓉大道、萬樓新城建設等重點項目融資50多億元。
5.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湘潭市調整了市、區兩級財稅體制,激發了城區以及各示范區發展活力。2006年4月,湘潭市委市政府正式批準九華示范區設立財政金庫,并明確規定園區內的收入全部作為園區開發建設、償還債務、招商引資和維持管委會正常運轉等經濟事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在九華示范區設立金庫的當年實現財政收入580萬元,徹底改變了示范區過去一直沒有收入的窘境。九華金庫設立7年以來,財政收入累計總額已達28.5億元。
6.創新金融產品和方式
在湘鄉和韶山開展村鎮銀行試點,新成立4家信用擔保機構和3家小額貸款擔保公司,新引進4家股份制銀行;在湖南全省率先啟動以專利權為主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10家民營科技企業獲得貸款5825萬元。同時,成功推廣林權抵押貸款、農戶住房抵押貸款等涉農貸款新品種。目前湘潭市已開展林權抵押貸款500宗,共發放貸款3983萬元。
2007—2011年,湘潭市共關閉“五小”企業118家,企業自備小火電機組全部關停,30家重點能耗企業逐步停產或關閉。湘潭市在湖南省率先完成城鎮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二氧化硫、鎘、砷等主要污染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2011年,湘潭市堅持新增財力重點向民生傾斜,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達7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57%。“兩型社會”建設不僅加速了湘潭市經濟的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湘潭人民嘗到了“兩型社會”建設的甘甜果實,共享試驗區改革發展成果。環境變美、就業拓寬、收入增加、住房改善、社保擴展,“兩型試驗區”的改革實踐普惠民生。
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并對“十二五”期間“兩型社會”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在五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建設“兩型社會”、發展低碳經濟,代表著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實踐。2011年7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下發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湘潭率先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見》(湘發[2011]9號)。
1.速度與“兩型”的平衡點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進行“兩型社會”建設并非易事,“好”與“快”在很多問題上無法完全兼顧。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開局,隨后一直處于后危機時代,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國際因素越來越多,國際經貿形勢持續惡化,外需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在國內,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制約因素也逐漸增多,物價、勞動力成本等持續上升。
2.局部與整體的平衡點
長株潭城市群作為跨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的試驗區,客觀上存在體制障礙。試驗區運作的機制是“省統籌、市為主、市場化”。在“市為主”層面上,由于城市群中包含著不同的利益主體,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同利益主體的自然選擇,如何調整利益格局并協調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是“兩型社會”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3.政府主導與社會推動的平衡點
政府和社會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兩大基本力量,但政府只是引導者,社會才是主力軍,必須將這兩種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在全體公民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下“兩型社會”建設工作才能更加順利推進。同時,由于階段不同,政府和社會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區別。前期階段,以政府宣傳、引導民生工程建設為主,而進入中后期,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組織與人民群眾參與進來,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愈加明顯。因此,要在凝聚全社會力量中,大力推進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
[1]霍建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確保增長的質量和效益[J].今日中國論壇,2010(6).
[2]黃鐵苗,康達華.關于廣東加快“兩型社會”建設的思考[J].嶺南學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