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暉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策略組合為貸款給中小企業或貸款給大型國有企業,采取這些策略時所獲得的收益情況為:貸款給中小企業的收益大于貸款給大型國有企業的收益。但是,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財務狀況不穩定。基于信息的不對稱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對中小企業進行有效監管。當企業遭遇資金周轉困難或經營困境時,很多中小企業常常隱瞞其經營困境,以便獲得更多的融資,這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這種不完全信息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承擔更大的風險。雖然國家實施貸款浮動利率政策,根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結果,62.3%的小型企業的銀行貸款利率高于基準利率,而大型企業的這一比例為27.2%,這使得銀行給予中小企業貸款時所獲得的收益更大,但是國家政策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傾斜,促使銀行在選擇策略時的第一選擇仍是貸款給國有大型企業。
中小企業等借款人的策略組合為向銀行借貸或向民間借貸,其收益情況可以通過收益公式P=αM/rtβ-C/M來分析。公式中變量的含義為:P—策略收益、M—貨幣總量、r—貸款利率、α—系數、t—借貸等待時間、C—融資成本、β—借款人對資金需求程度。為方便分析,對于一般借款人,β取1;對于急需資金的借款人,β>1;對于對資金需求度不高的借款人,β<1。在實際生活中,相比于民間借貸,雖然銀行貸款利率r較低,可是需要繁瑣的抵押貸款手續與長時間的等待,這樣導致C與t的增加。而向民間籌集資金,雖然利率r遠遠高于前者,可是無需抵押貸款手續和長時間的等待,可以節省大量的融資成本C與t。對于借款需求時效性極強的中小企業及房地產公司而言,由于β>1,t成為影響收益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影響參與人策略選擇的重要因素。由上可知,中小企業做出策略選擇的時效性很強,如果錯過了選擇策略的最佳時間,即使之后做出策略選擇,收益仍為零。
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資本的增值必然發生在資本流動中,所以一個理性人不會選擇讓資本閑置,必然會讓資本發揮效用。我國民間資金擁有者的策略通常為:選擇貸款給中小企業、選擇將錢存入商業銀行或者選擇其他投資渠道。而目前我國正規金融市場利率過低、大眾性投資渠道和品種受到限制。一是正規金融市場利率過低。目前,1年期的利率為3.5%,活期儲蓄利率更低,而民間借貸(以溫州為例)月利息從1分到8分不等,甚至還有1角多的。民間借貸的利息收益如此之高,人們自然沒有將錢存入銀行的意愿。況且,當前CPI指數較高,如果將錢存入銀行得到的利息收益遠遠不能彌補物價的快速上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負利率”。2011年以來,我國銀行存款利率(大多指的是一年期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漲幅度,如果此時民間資金繼續存放在銀行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購買力會逐漸降低,而對于擁有民間資本的理性人來說,這時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會使其收益逐漸下降;二是大眾性投資品種和渠道的局限性和滯后性。近年來國家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越來越多的人對投資房地產的前景感到擔憂,基于大部分普通的消費者是風險回避者理論,民間資本不愿投向風險極大的房地產市場。而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期間,中國證券市場的無數證券投資者因此破產,時至今日,許多投資者仍心有余悸,而當前證券投資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更使民間資金望而卻步,因此當前證券投資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明顯不高,而其他投資品種和渠道更是遠離眾多普通的民間資金擁有者。相比之下,還是將資金投放到高利息的民間借貸市場更容易產生較大收益,因此民間資金擁有者選擇的投資策略是從事民間借貸。
構建的靜態博弈模型基于以下假設前提:中小企業可以按時還清借款,同時中小企業向民間借貸與向銀行借貸的成本時間近似相同,不考慮收益以外因素的影響;策略依據上述博弈背景分析,只做兩種策略分析,收益值也依據博弈背景分析所得;博弈雙方進行的是靜態博弈,即博弈雙方同時做出決策;假設商業銀行資金固定為L,民間借貸資金固定為K,即總資金為一個定值,不考慮經濟發展帶來的資金增長。
中小企業的策略為向銀行借貸或向民間借貸,商業銀行的策略為給予中小企業貸款或給予國有大型企業貸款。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博弈收益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博弈
民間資金擁有者的策略為向中小企業貸款與存入銀行;中小企業的策略為向民間借貸或向銀行借貸。中小企業與民間資金擁有者的博弈收益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中小企業與民間資金擁有者的博弈
在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中,當商業銀行選擇策略“是”時,中小企業的最佳對策為“是”;當中小企業選擇策略“是”時,銀行的最佳對策為“是”,所以根據博弈論的觀點,此時他們的策略選擇達到了納什均衡。由于納什均衡的策略是一種自我實施的信念,在沒有其他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博弈雙方必然會選擇納什均衡策略,即中小企業向銀行借款,銀行給予中小企業貸款。
而在民間資金擁有者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中,中小企業的策略“否”嚴格優于策略“是”,所以作為理性人的中小企業必然選擇策略“否”。作為理性人的民間資金擁有者通過換位思考知道中小企業的選擇后,不得不選擇策略“否”,這樣一來,銀行的固定資金將更加充足,L將不斷增加,而此時民間借貸資金會逐漸減少,資金K會不斷降低。在這樣的策略博弈下,博弈三方(銀行、中小企業、民間資金擁有者)的收益分別為:(3,2,0)。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民間資金等于無償地借給中小企業和銀行使用,民間資金從中沒有獲得任何收益,作為理性人的民間資金擁有者必然不會滿意這樣的收益格局,所以這樣的純策略納什均衡是不穩定的,理性的民間資金擁有者會尋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打破既有的收益分配格局。因此,在各種因素存在且復雜的社會中,這樣的策略選擇是很難維持穩定的。
央行為減緩通脹壓力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央行連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從15.5%上調到21.5%,中小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從13.5%上調至19.5%,即銀行資金減少了。同時又由于國家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政策扶持,向國有大型企業貸款的風險很小,所以貸款給國有大型企業成為商業銀行的第一策略選擇,即商業銀行會首先滿足國有大型企業的資金需求。這樣在銀行資金不斷縮水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所能獲得的資金也會不斷縮水,從而引起的資金缺口迫使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市場去彌補,而民間資金擁有者自然會將資金投入民間借貸市場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這樣會進一步減少銀行資金來源,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由此而形成了當前的“囚徒困境”,即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出于利己的理性選擇讓博弈雙方的集體收益變得更糟。
如果改變一下博弈中的收益,假設將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人為略微提高,這樣商業銀行收益會略微減少,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的收益會略微增加,民間資金擁有者將資金存入商業銀行的收益也會略微提高。由于民間資金存入銀行的收益提高了,在某種程度上會增加民間資金擁有者將資金存入銀行的意愿,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會略有增加,這樣中小企業所能獲得的資金也會增加。
倘若將利率完全市場化,這樣參與人會進行無限次重復博弈,直到達到一個新的收益平衡點。根據馬克思資本論的觀點,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樣資本在市場之中自由轉移,直到資本在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產生相同的利潤率,此時博弈參與人的兩種策略能帶來近似相同的收益,這樣他們都會采取各自的混合策略以達到新的納什均衡。
“利率雙軌制”是造成當前民間借貸困境的體制根源。利息作為職能資本家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理應與整個資本市場的平均利潤大小息息相關,可是在當前的“利率雙軌制”的影響下,一方面,正規金融市場利率過低,使得存入銀行的資金沒能獲得應有的資本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民間借貸市場利率過高,使得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獲得了遠高于平均利潤的收益。另外,市場的均衡利率是由市場資金的需求量和供給量決定的,當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利率被強制壓低時,資金需求量必然上升,這樣民間借貸利率必然提高以抑制市場資金需求量,這種情況下民間資金必定會進入民間借貸市場以尋求更大的收益,由此造成了民間借貸市場的“繁榮”。同時國有企業與中小企業在融資上的不平等地位,政府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歧視都是造成當前借貸困境的原因。
在當前通脹明顯、民間借貸火爆的情況下,為打破這一困境應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一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一步加強市場在引導利率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只有正確發揮市場利率在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上的風向標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治理當前民間借貸中出現的問題。當正規金融機構的利率日趨合理時,其必然對當前追求高利差的民間借貸資金活動產生抑制作用;二是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政府應減少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歧視,在一些領域中對國有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一視同仁;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金融機構運作效率,使其能更好地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服務,減少其融資壓力以及做出策略選擇時的外部性因素;三是進一步拓寬大眾投資渠道。拓寬大眾投資渠道可以使民間資金擁有者在博弈中擁有更多選擇,當其他策略的收益日益提高,作為理性的投資者必然會減少從事民間借貸的行為,從而從源頭上扼制非正規民間借貸的發展勢頭。
[1]鄭景昕.高利貸生態鏈[J].商業調查,2011(8).
[2]何軒卓.高利息民間借貸盛行的影響、原因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7).
[3]劉孔男.從溫州“老板跑路”談現階段民間借貸的風險隱患及對策[J].金融經濟,2011(2).
[4]楊旻菲.淺析民間借貸市場危機[J].時代金融,2011(11).
[5]劉曼.民間信貸成因及政策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