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歗
《中國荒政書集成》(12冊),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版,6000.00元
國家清史編委會資助出版的《中國荒政書集成》,是當前清史纂修工程和中國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中的一件盛事。這套大型史料專書不僅為新清史的修纂提供了豐富可靠的史料依據,而且和編委會組織出版的各種“文獻叢刊”、“檔案叢刊”、“編譯叢刊”等史料專書一起,開發、搶救和保存了歷史上豐富的文化資源,澤被后世,功在久遠。從這個角度上講,編委會對各種史料叢刊的策劃和出版,其意義不低于新修清史。
編纂史料專書難,編一套大型的、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史料專書更難。《集成》的編纂者們要對浩如煙海、按經史子集分類的傳統文獻進行廣泛搜集和甄別,特別是對諸如政書、農書、醫書、善書等散見的古籍文獻,以至僅見于善本、抄本的各種記載作出悉心研究和準確剝離,確定其中哪一批文獻屬于“荒政”,為此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十幾年前,我曾見當時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攻讀學位的朱滸博士,大包小包地把各種復印資料背到夏明方的斗室里。他們在課題主持人李文海的指導和參與下,一面釋讀史料,條析甄選,一面爬梳海內外學者研究“荒政”的前沿成果,一面又調適自己對于災荒和荒政的界定,從而形成了編纂《集成》的指導原則和研究對象。這一工作的本身,就是極其艱辛的科學研究。研讀夏明方為《集成》寫的長篇序言,以我理解,如果淺白地講,荒政是指御災救荒的“政”和“治”,或者說是指抗災救荒的政令、制度、理論以及更廣泛的應對災害的治理舉措和實施行為。十載辛勞始成此書。清史編委會領導認為該書是“當今海內外第一部系統、完備的中國荒政資料匯編”,這一評語是對編者付出勞動的充分肯定。
《集成》的編纂者在總結國內外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學界一般認為中國第一部荒政專書問世于南宋的劃期標準上溯到西漢。但在他們的專書中還是把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書》排在卷首,而將漢唐時代諸如《洪范五行傳》、《相雨書》及一些宗教祈禱經文等書目置于附錄。這種安排體現了編者的研究意圖,即將荒政看成一個隨歷史演進而逐步人文化、制度化的變遷過程。延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不是一個靜態體系,而是經歷了一種政治-社會格局的復雜變動和沿革。約略言之,漢唐時代,可以稱之為門閥貴族的政治-社會,當時思想文化典籍中關于防災的主流意識,重在以“天意示警”告誡君王們修德慎行。而以科舉制度為樞紐,被有的學者稱之為士大夫政治-社會,是在唐宋之際逐漸形成,到明清才高度成熟的。至今仍在皖南一些地方流傳的“三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等民諺,就是當時人們對科舉制度的理想化描述。制度變革導致文化下移。自宋至清,逐漸形成了在國家機構和社會層面上具有發言權的士大夫群體,作出了將荒政面向社會并逐步使之體系化的努力,各種相關文獻遂成林林總總之勢。到清末,從這個群體中涌現出來的思想者和慈善家,反映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近代工商業者的利益和愿望,將傳統的國家荒政機制發展為新型的近代義賑機制。從該書編目設計的背后,我們可以體味出幾位編纂者豐厚的歷史感和對中國政治-社會格局變化的深刻認識。
這樣編就荒政書,不止于描述災情荒狀的層面,而是成為研究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專業的一種視角,一個亮點。在人民大學災荒史課題組剛建立時,李文海就不止一次提出,要讓史學走出史學家對話的范圍,更有效地為社會現實服務。災荒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永恒的問題。各種災荒超越時代、民族和國家的制約,不斷地向人類社會挑戰。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一面改造自然,一面又在干擾和破壞生態平衡,至今仍頻頻遇到天災的威脅。這里,繼承古人的歷史經驗來豐富當代人的抗災和減災智慧,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可以把《集成》看成一項公共文化工程。我很同意戴逸在上世紀80年代為《近代中國災荒紀年》所作序言中指出的,災荒課題組的成果,不僅對于研究清史的學者,而且“各地正在編志修史的同志們,從事農業、水利、氣象、地震、病蟲害研究的專家們,以及致力國土整治、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生態平衡的專家們,將此書置于案頭,或則閱讀,或則檢索,都將從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一項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課題,需要學術帶頭人的卓越史識,需要一支持續研究、薪火相傳的團隊,也需要有遠見有魄力的出版單位(如天津古籍出版社)對傳播他們研究成果的鼎力支持。《集成》的成功出版,取決于這樣幾個缺一不可的條件。人民大學清史所的災荒史課題組20多年如一日地對此項研究鍥而不舍,我們能不斷地聽到他們的聲音,讀到他們的成果,這種情況在學術界并不多見。
不過,史學研究沒有句號。他們的工作還遠未結束。即使是荒政史料的整理和編纂工作,也有待于拓展和深入。我有一個建議,就是在《集成》之后,可否繼續把有清一代的災賑檔案也編輯成書。從2004年開始,人大災荒課題組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學者們合作,著手收集和編纂的清代災賑檔案史料(400多萬字),已經整理完畢。《集成》和這批史料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一是后者全部為清代災賑的專項檔案,或者說是集中了自宋至清荒政理論和實踐的經驗總結。二是這批檔案可以稱之為清代災情荒狀和荒政機制的現場記錄,包括奏折、上諭、章程、文書、清冊、圖錄等,都是在災荒發生和救荒過程中形成的,和清代荒政實施程序息息相關的原始記錄,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荒政逐步轉變為近代荒政這一歷史新趨勢的文字信息。這批檔案和《中國荒政書集成》相接相合,互為補充,好比一車之兩輪,承載了中國荒政(以清代為主)的各種寶貴的文字資源。如果把這批檔案也出版為史料專書,當為清史研究和社會相關部門思考防災減災與設計和諧的社會生活,進一步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