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榮
(濮陽市衛生學校,河南 濮陽 457000)
中醫護理學是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唯一一門中醫課程,課程類型在省(部)頒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中屬考查課范圍。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學方法不靈活,教材內容滯后,學習目標不明確等諸多問題。這些成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科成績不佳,甚至放棄該科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任課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尤其對中醫護理學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等抽象理論接受困難,所以學科成績不理想。
學生普遍認為中醫護理學是考查課,思想上不重視,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不按時完成。同時抱著僥幸心理,將期末考試過關寄希望于作弊或補考,不求高分,只求及格。這種學習態度給任課教師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教師抱怨和不滿,進而影響其工作情緒。
傳統的中醫護理學醫、護不分,且偏重于醫。不同版本的教材大多是《中醫學概要》的縮本,與護理崗位對接的中醫護理特色知識和技能少,甚至有些教材缺乏最基本的中醫護理基礎理論、中醫護理評估等知識,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性較差,與現代護理理念不吻合[1],加上教材中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書本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相脫節。
盡管國家對中職教育非常重視,加大了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了辦學條件,學校籌建了多媒體教室,但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中職學校仍存在教學經費不足、教學設備落后等問題。大多數學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室,但仍不能滿足每門課都借助多媒體課件授課的需求。多數教師授課依然停留在“一本教材、一份教案和一支粉筆”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上,學生被動接受。同時,由于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對知識理解困難,以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中醫護理學和其他多數課程一樣,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方法較少,仍然采用理論考試模式,成績評定方法單一,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上述諸多因素長期困擾著中醫護理學教師,既不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又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中醫護理學教學質量。
傳統的中醫理論課課堂教學通常是沉悶的[2],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取互動式教學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中醫護理學理論課的互動可以通過提問和團隊協作來實現。一是提出問題,師生互動。問題的設計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問題設計不理想,會出現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沉默應對的尷尬局面。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將大問題分解為數個小問題,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如果直接提問“心臟如何主血脈”就不易回答,但分解為“心主血脈的動力是什么”、“心主血脈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心主血脈的保障系統是什么”3個小問題就很容易回答出來。綜合3個小問題就輕松得到了“心臟如何主血脈”的正確答案。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二是團隊合作,生生互動。合作是創新的要素[3],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團隊合作。小組成員認知基礎要有梯度,個性要有差異,外向帶內向、內向配合外向,開展交流對話,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中學會合作學習,從而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激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質量。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其理論服務臨床的形式是靠技能操作來實現的。因此,在確保實訓課開出率的同時,要上好每一節實訓課。實訓課教師講授要盡量做到精、簡,演示要迅速跟進,遵循“可行、夠用”原則,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練習和體驗。如脈診中“寸口診脈法”的講授,教師在簡單介紹寸口脈的位置、布指要求、臨床意義和注意事項等內容后,模擬臨床演示,安排同桌學生之間相互診脈;教師巡回指導,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診脈的方法和技巧,實現與臨床護理實踐的零距離對接。
中職生大多學習習慣差,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他們不愿接受的。在教學經費投入不足,教學手段更新較慢的中職教育中,教學方法改革是中職教師可以掌控的,也是通過個人主觀努力可以實現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一是對抽象的中醫基礎理論部分,要以問題教學法為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注重啟發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對藥物療法中藥物內服法、藥物外治法護理等內容要適當采用情景教學法,借助中藥飲片、煎藥器皿等教具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探究激情和求知欲。三是對內、外、婦、兒等臨床護理部分,采取案例教學法。選取典型案例,立足養生保健、藥物調護、飲食調適、環境衛生指導,貫徹中醫“防重于治”的護理理念,注重“治未病”意識培養。四是對中醫護理程序中診法內容的掌握應以演示訓練教學法為主,對中醫獨具特色的診療方法“望、聞、問、切”,突出方法和技巧,結合臨床運用,略講概念、機理等內容,同時可借助視頻教學,先演示呈現,后操作訓練。五是對針灸推拿療法的講授以實際操作訓練為主,實現與臨床實習的有效接軌。
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避免“滿堂灌”、“一言堂”,吸引學生注意力,改變學生對中醫護理學的認識。同時建立教學資源庫[4],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技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為傳統中醫學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
中職學校仍采用傳統考核方法,即每學期末組織學生考試,不及格補考的模式,與中職學校培養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技能型、實用性護理人才的目標要求不一致。因此,應把平時成績如出勤情況、課堂表現、隨堂檢測、作業質量、實際操作和創新成果等作為考核的一部分,納入學科成績;同時加大技能考核力度,增加技能考核在學科成績中的比重,使考核方法多樣化,學科成績多元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其掌握基本技能。
[1]張秋霞.中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91-92.
[2]吳茂龍.中等衛生學校公共課有效教學的反思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42-43
[3]郁建生.創新是教學團隊發展的強大動力[J].高等職業教育,2011(1):3-5.
[4]馬志妍.信息化教學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1):5-9.
[5]毛艷.護理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