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黎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培訓中心,北京 100049)
護士的職業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護士對待護理工作和病人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和制約其護理質量。將護理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于實驗教學的環節中,教師在護理操作中抓住細節問題,對護生進行針對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促進護生提高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要因素[1]。教師應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將愛崗敬業、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傳遞給護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護生,從而提高護生的職業道德素養[2]。例如,護生進入實驗室的儀表應和護士進入病房一樣,每次實驗課教師應先規范自身儀表,課前5分鐘站在實驗室門口檢查護生的儀表,尤其是頭發、衣扣、指甲,不符合要求的護生不能進入實驗室。如果實驗課教師每次都能始終如一地做到儀表規范,并堅持進行課前儀表檢查,護生就能自覺效仿,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保持良好的護士形象。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所表現出的知識水平、專業素質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到護生的身心發展[3]。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是細節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細節教育,從小事、細節抓起。例如,在許多護理操作練習中,戴口罩是一個簡單的要求,但這又恰恰是護生最容易忽視的步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盡管教師反復提醒、督促,并舉例有的護生在醫院招聘的技能考核中,因忘記戴口罩失去就業機會。但是,每次練習時總有一些護生不愿意戴口罩,或者教師在旁邊時就戴,不在時就取下,似乎是戴給教師看的。一次在穿脫隔離衣操作考試時,一名護生未戴口罩就穿好了隔離衣,教師提出:這樣進入SARS 病房,對護士有何影響?如果進入白血病或器官移植病房,病人會出現什么情況?在事實面前,護生體會到了護士慎獨修養的重要性,認識到良好習慣一旦形成,將會成為自己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4]。
同情是人們心靈善良的表露,愛心是一種道德情感,它們都會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情感作為態度形成的一種因素,將直接影響護理職業行為的傾向[5]。護理操作中的角色扮演是培養護生護理情感的最佳途徑。例如,第一次肌內注射時,許多扮演“病人”的護生怕羞、怕痛,不能很好配合,教師要求其他護生陪伴在“病人”身邊,并握住“病人”的手進行支持鼓勵,注射后扮演“護士”的護生安慰“病人”,這一細節要求,使護生在扮演“病人”的體驗中,感悟到了護理是愛心的集合,護士是愛心的使者,只要有了同情心和愛心,就能理解、寬容病人,做病人所想、想病人所需,這樣,在細節教育中培養護生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服務于人的思想觀念[6]。
細節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無時不在,而當護生出現問題和錯誤時能及時發現并指出,教育的效果和針對性會更好。在護理操作示教時,教師會對操作中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法律意識等提出相應的要求,并多次強調,但在練習中,護生很難記全教師提出的所有要求,需要教師時刻注意觀察護生的一舉一動,及時發現護生出現的問題。例如,教師看到護生在對病人導尿結束時,不是抬起病人臀部拉出一次性墊巾(或橡膠單和治療巾),而是快速拽出病人臀下的墊巾,便問護生:許多住院病人因長期臥床臀部皮膚抵抗力下降,這樣用力拉出墊巾,皮膚會不會破損?破損后會不會疼痛,甚至繼發感染?一個細微的動作,觸動了護生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讓護生體會到護理操作中的每個動作都是一份責任,而責任意識的養成是形成責任行為的關鍵。因此,護生在以后的實驗課中會更加仔細的觀看教師示教,練習時也不再忽視任何一個細微環節,例如,插胃管時鑷子不觸及鼻孔,用藥時做好“三查七對”,皮試后告知病人不能離開房間,輸液時囑咐病人家屬不能隨意調節滴數等,使護生的職業道德得到了升華。
交流與溝通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是護士職業道德修養的表現[7],取得病人合作是完成護理操作的基礎。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住院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包括對住院環境的不適應、疾病知識的缺乏、手術的恐懼等,他們渴望從護患溝通中獲得與健康相關的知識以配合治療,也希望從護患溝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8]。因此,尊重病人、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取得病人配合是進行護理操作的前提,也是護士職業道德的基石。例如,進行“女病人”導尿練習時,教師發現有的護生攜用物到“病人”床邊后,什么也不說,便掀開被子為病人脫褲子,即告訴護生,雖然操作前解釋只是一句話,但體現了護士對病人的尊重,代表著護士的職業道德。為此,我們專門編寫了《護理操作中的溝通指導》,設置不同案例和情境,將不同護理操作與病人溝通的內容融入護理操作的相應環節,讓護生相互練習操作前解釋、操作中指導和操作后告知的具體內容,并邊操作便說,同時對存在聲音小、語速快、吐字不清、未向病人解釋明白等問題的護生進行強化訓練。這樣,不僅提高了護生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還促進了護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
[1]季誠.護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護理教學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5):984.
[2]吳增春.醫學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規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6):115,134.
[3]王斌全,商臨萍,金瑞華.護理實習生的職業情感培養[J].護理研究,2005,19(1):80-81.
[4]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5]商臨萍.臨床護理教學研究新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3):388-390.
[6]武顯微.關于加強醫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9(12):162-163.
[7]陳泳,沈吉梅.優化護患關系避免護理糾紛[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0):70.
[8]高俊蘭,孫維維.156例住院離退休老干部病人溝通需求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4,18(3):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