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繼花
(甘南州衛生學校,甘肅 合作 747000)
本次考試和問卷調查對象為甘南州衛生學校2009級護理、檢驗專業和2010級護理、口腔專業的學生,參加考試和調查的學生共209名,其中男生67名(32.1%),女生142名(67.9%),均為藏族學生。
摸底考試采用100分制,使用初中畢業語文試卷,考試內容包括:(1)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2)現代文閱讀;(3)古詩文閱讀;(4)作文。
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隨堂向學生發放進行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入學時實際漢語水平,對學習漢語的態度及要求,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困難以及對漢語學習的期望,對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和要求,學好漢語對專業課的影響等。每題有3~5個備選答案,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09 份,實際回收205份,有效回收率98%。
成績在60~69分之間的學生占45%,70~80分之間的學生占20%,80分以上的學生占10%,59分以下的學生占25%。總體看絕大多數學生成績集中在60~69分之間,屬于及格;80分以上的優異成績人數僅占10%,少于不及格的人數,和漢族學生相比還有待提高。

表1 我校藏族學生漢語水平及學習漢語情況調查
分析考試及問卷反饋的信息,可得出造成我校藏族學生漢語成績和水平較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我校絕大多數藏族學生進校時漢語水平過低,在中學時沒有打好漢語基礎,這使得中專的語文教學舉步維艱。要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只能采取超常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2)學生以往缺乏學習漢語的環境。牧區學生從小家中缺乏學習漢語的環境,日常的交談都用藏語,進入中小學后,大多數教師也是用藏語來講授語文、數學等主要課程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與教師進行漢語交流,生活中也很少用漢語交流,除語文課堂外缺乏漢語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良好環境。進入中職學校以后,全部教材均用漢語來編排,很多學生面對厚厚的教材及陌生的語言環境陷入了迷茫中。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際交流的工具”,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學習語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職業中專,我校的學生畢業后將直接融入社會,其口頭表達能力將成為左右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比寫更重要,漢語教學在我校學生中亟待加強。
(3)絕大多數學生閱讀量小、知識面狹窄。我校藏族學生的作文通常寫得索然無味,語言直白,詞匯量小,反映出知識面狹窄甚至語言不通順等問題。這些學生60%以上來自牧業縣鄉,由于這些縣鄉地處偏遠,經濟落后,學校教學條件簡陋,信息閉塞,這給從事語文教學,尤其是學生的作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因此,如何通過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來打開作文教學的新局面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4)我校大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習時間、精力投入不夠,沒有課外學習漢語的習慣。學生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輕視文化課學習,這是職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在思想上不夠重視、文化課基礎知識不扎實;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5)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普遍低。中學語文教材教法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聽、說、讀、寫全面訓練,是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重要環節”。但是對語文知識十分薄弱,甚至普通話都不能聽得很明白的大部分藏族學生而言,一開始就訓練聽、說能力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通過實踐證明,狠抓朗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讀應成為針對藏族學生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6)漢語基礎差已經影響到了專業課的教學。在問卷調查中,認為提高漢語水平對專業課學習有影響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這說明很多學生已經認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因為他們在專業課的學習中遇到了很多語言障礙,比如由于漢語基礎薄弱,聽課很吃力,對書面語言和專業術語理解困難,常常似懂非懂。還有部分學生對一些常見的漢字不認識、不會讀,或對一些詞語理解不正確,有大部分學生對漢語語法所知甚少,體現在用漢語表達時語序混亂甚至產生歧義。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他們對學習材料的正確理解,這些現象促使他們重新認知自己的漢語水平。
每年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每周增加兩次語文補課,時間可以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使這一部分學生能盡快彌補語文最基礎的語音知識、詞匯和語法常識,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克服對語文的恐懼感,當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后再適當加快教學進度。
(1)教師應該用普通話教學,并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用普通話交流,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2)建立班級小圖書室,發動學生合訂報紙雜志,相互傳閱;辦好班級學習園地,定期更換學習園地的內容,不時張貼從報紙雜志上剪下來的優秀文章,優化班級語文學習環境。(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演講會、讀書報告會、影評書評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作文大賽,加強課外閱讀與寫作的訓練。(4)語文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地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鼓勵學生撰寫讀書心得。
寫好作文需要有生活和經驗的積累,需要有文學和精神的底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先鼓勵學生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到學生有了興趣后,教師再明確給出閱讀書目讓學生去讀,逐漸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結合教材向學生推薦較好的書,開展讀書競賽活動,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將其納入學生的漢語成績考核之中。為鞏固閱讀成果,還可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享受快樂,重視語文課與專業課的聯系,創造機會,讓學生學有所得。引導學生花大量的課外時間和精力進行漢語閱讀,對漢語學習成績優秀的、進步大的學生給予獎勵。
我們在藏族學生的漢語課教學中,還可以利用每堂課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到講臺前,面向全班同學朗讀,課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求聲音洪亮,能使坐在教室里的每位學生都能聽清楚;態度大方、自然;讀準字音,語速適中。讀錯一個字相應扣分,告知學生朗讀分占漢語總評成績的比例,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又可以克服其恐懼心理,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聽、說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我們應該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和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啟發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去發現學科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探索熱情。除了德育滲透外,職業中專漢語教學還需重視職業滲透,例如,漢語教師在課堂中適當貫穿一些常見醫學術語的讀法、寫法,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漢語課和醫學專業課的關系,學好了漢語課才能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努力學好漢語,從而提高專業課的教學效果。另外,課堂之外也可嘗試多種方法使學生更多地接受和使用漢語知識,例如開設演講課、朗誦課、討論課、課本劇表演,還可以嘗試快樂教學,借鑒明星和評書藝人的表演來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教學既輕松方便又受學生歡迎,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聽課激情。例如,筆者教古典詩詞時,就要求學生下載古典詩詞歌曲、音樂,課堂交流、學唱,學生不僅能真切地感受到詩詞的音樂美,而且在反復吟唱中達到理解和熟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