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彥,李德恒,張志國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生理學是以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內容理論性強且抽象難懂,知識點繁多,既有局部微觀的細胞功能,又有整體宏觀的系統功能,所以學好該門課程有一定難度。扎實的生理學知識是醫學生學好后續臨床課程的關鍵,生理學知識有助于臨床上對病情做出最初的判斷和處理[1],因此,醫學生要打下扎實的生理學知識基礎。在生理學教學中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實施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又體現了生理學與臨床工作的緊密聯系。
生理學作為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其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生理學家,而是為臨床醫學教育打基礎,為臨床服務。把臨床病例引入生理學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拓展了學生視野,又提高了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生理學與臨床疾病的聯系非常緊密,在講授機體各個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時均能以臨床病例作為切入點。比如在講解“血液”章節時以某貧血病例作為切入點,首先講解貧血的概念、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然后引出本章節的具體內容:血液的組成,紅細胞的數量形態,紅細胞的生成、破壞及調節等。在講解“血液循環”中的“心肌電生理”時,由于概念抽象難懂,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此時可以以臨床常見的一項心電圖檢查作為切入點,首先展示一幅正常的心電圖,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心電圖的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心電圖的記錄原理和臨床應用,再引出心肌電生理的相關生理學知識。總之,教師應首先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后選取合適的臨床病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然進入章節內容學習,做到課堂知識密切聯系臨床,體現學以致用原則。
在生理學教學中,臨床病例的選取要與具體章節重、難點緊密聯系,以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突破。生理學課程知識不僅需要記憶,更要理解和應用,而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的主要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習慣于機械性地死記硬背,不利于學生理解、突破生理學的重、難點。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臨床病例講解器官、系統生理功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幫助記憶[2]。例如,在講解“體溫”章節時,可以結合發熱這一臨床疾病進行,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首先講解發熱的概念,引出正常體溫的概念、體溫的臨床常用測量部位及正常范圍、生理變異。其次講解發熱原因,引出體溫調節中樞的概念、調定點學說與致熱原、機體的產熱與散熱;以臨床疾病為軸線,串起章節的重、難點。最后結合發熱的治療,即:(1)物理治療,如戴冰帽、敷濕毛巾或冰袋、開窗通氣、酒精擦拭額頭或腋窩等,引出機體散熱方式中的傳導散熱、對流散熱、蒸發散熱的生理學知識。(2)藥物治療,如服用抗生素等,引出藥物療效依賴于殺滅體內的致病菌,減少其釋放的致熱原對正常體溫調定點功能的影響。這些與生理學知識密切相關的臨床病例能將書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理解和突破。
對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的教師來說,如何將單純的生理學知識引入臨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注重積累,既要通曉有關生理學的醫學理論知識,又要掌握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并能選擇性地穿插于生理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探討生理機制。
因為臨床病例的復雜化,牽涉到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的內容很多,運用生理學知識不能完全解釋其原因,而學生往往抓住具體臨床問題不放,這就要求教師有高超的教學技巧,注意引導;教學中只是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在生理學知識范圍內適當展開,注意把握教學的方向。此外,也可以在課后留置一些拓展性的臨床病例,引導學生思考疾病臨床表現同人體結構和功能的關系[3]。
綜上所述,在生理學教學中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模式。通過臨床病例的引入、分析,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銜接,取得良好的生理學教學效果。
[1]印媛君,儲利勝.生理與生活、臨床的結合[J].中國醫學高等教育,2011(1):63-64.
[2]劉亞莉,萌化,樊榮,等.生理學教學與臨床病例相結合的應用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1148-1149.
[3]周媛媛,李超彥,李占生.人體生命科學館的建立及開放[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