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霞
(甘肅靖遠煤業集團公司職工總醫院,甘肅 白銀 730913)
膽絞痛是臨床常見癥狀[1],多發生在中上腹或右上腹部,開始呈持續性鈍痛,以后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的劇痛,患者常坐臥不安、彎腰、打滾,用拳頭緊壓腹部,甚至哭喊。疼痛常放射至右肩和右肩胛下區,痛時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常伴有惡心、嘔吐。本文將我院199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2名膽絞痛患者分為兩組,對治療組42例采取雙側陽陵泉穴[2]注射維生素(Vit)K3,對照組30例采用普通肌肉注射VitK3[3]。現報告如下。
72名患者中,男33人,女39人,其中治療組中男20人,女22人;對照組男13人,女17人。兩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膽絞痛、惡心、嘔吐、放射痛等癥狀。
1.2.1 治療組 遵醫囑,用2ml注射器抽取VitK38mg,換7號針頭排盡注射器內空氣,選擇一側陽陵泉穴,常規消毒皮膚,垂直進針至針梗的2/3,在此穴位上提插,使患者產生脹困感,抽吸無回血后,將藥液全部緩慢注入。同法注射另一側陽陵泉穴。
1.2.2 對照組 遵醫囑,普通肌肉注射VitK316mg。在護理措施相同的情況下,對兩組癥狀輕重程度、緩解時間進行對比,采用χ2檢驗。
10min內膽絞痛癥狀、惡心、嘔吐減輕或消失為治療有效,膽絞痛癥狀未緩解,惡心、嘔吐癥狀存在為治療無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由表1可知,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1)劑量準確。用2ml注射器抽取藥液,更換7號針頭排盡注射器內空氣時,盡量減少操作中藥物的損耗,以保證療效。
(2)部位準確。掌握解剖位置,根據經絡走向找準穴位,先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確定陽棱泉穴,并做好標記,根據患者胖瘦選擇進針深度,一般以針梗的2/3為宜,進針后患者有脹困感。
(3)嚴密觀察。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針刺后的反應,精神狀況,疼痛,惡心、嘔吐,腹脹程度。
膽絞痛是消化科常見病,其疼痛機理復雜,對患者精神,內分泌、循環、呼吸系統都有一定影響,治療應以解除膽囊痙攣,減輕患者痛苦為目的。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陽陵泉穴注射VitK3對膽絞痛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以起到藥物與針刺的協同作用。此法操作簡單易掌握,起效快,且經濟安全,患者痛苦少,有臨床應用價值。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4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周萍.中醫學基本常識及針灸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楊寶峰.藥理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