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偉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衛生部頒發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衛生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達286萬,醫護比例倒置問題得到解決。到2015年,全國100%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的護士配置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可見,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人民群眾對生命質量、健康水平和醫療保健的更高關注,就需進一步加強護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是培養護士的重要基地,未來社會對護士的需求為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把構建新的高職教育辦學模式,切實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放在首要的位置,并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國務院制訂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專門強調了如何發展職業教育。《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快護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密切醫療衛生機構與護理教育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以適應護理專業實踐發展的需要。完善護理教育教學的方式,堅持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研究內科疾病的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健康問題的發生、發展規律等,并運用護理程序診斷和處理患者的健康問題,以達到促進和保持患者健康的一門臨床護理學科。
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制訂護理措施,運用內科護理學基礎知識和溝通技巧,為護理對象提供健康指導和教育,并對內科常見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初步應急處理并配合醫師進行搶救。學好本門課程,需要具備生理學、解剖學、健康評估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基礎,同時,本門課程的學習為護理專業學生成為專業護士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于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1]。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進行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合作學習作為當代一種主流的教學策略,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各種需要,特別是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使“苦學”變為“樂學”。合作學習利用人際交往的作用,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互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2]。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個體參與程度和團體協作成績為評價標準,讓個體在協作參與過程中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3]。
高職護理課程盡管實用性很強,但目前出版的教科書、參考書等都側重于對理論的闡述。高職學生雖然學習的自覺性很差,但思想很活躍,若教師照本宣科去講述和分析理論,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學生只會應付考試,一旦獨立面對問題,就會感到束手無策,不會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根據一系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討論得出相關答案,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抽象問題變得形象生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小組成員的搭配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就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4]的原則。對于如何分組,很多研究者都認為一般在4~6人為宜。
有些教師根據學生學號來為學生分組,如1~6號為第一組,7~12號為第二組,依此類推。由于高職院校中基本是根據學生高考成績來編排學號,因此,學號在前面的學生大多相對優秀,而學號在后面的學生大多成績較差,這樣就不能滿足“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要求。
由于高職護理教育的特殊性,在校生90%以上為女生,并且是住校生,因此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筆者以宿舍為單位分組(大多是6人為一個宿舍)。男生和走讀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將自己編排在已分好的組內。
以宿舍為單位分組的優點在于:(1)同宿舍學生相互交流的時間多,有利于課下討論;(2)宿舍內的氛圍寬松、和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3)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舍友都能夠相互幫助、取長補短,促進整個宿舍的共同進步。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這種以合作為基礎的教學中,需明確小組成員內部的分工,確定小組內每個成員所承擔的任務。
在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每個組員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情景模擬教學中,設置護士、患者、患者家屬等角色;在討論問題時,設置組長、記錄員、協調員等角色。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換的辦法,使每名學生都能承擔不同的責任,從而在各種不同位置上得到體驗和鍛煉,共同進步。
隨著合作的推進,可以加入一些具有總結和促進作用的角色,例如詳細解釋者。這一角色并不是小組本來固有的,在教師對學生進行特殊的訓練之前,學生通常不會把自己正在學習的東西同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系起來的,而加進詳細解釋者就可以促進這一學習環節的發生。
問題的設計是影響合作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合作學習是否成功的前提。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設計問題時要符合以下3點要求:(1)以教科書為本,但在教科書上又無明確答案;(2)問題的難度應處于小組成員學習能力的范圍之內,要能夠引發每名學生的思考;(3)問題設置可以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以便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如講到“腎小球腎炎患者的飲食護理”時,教科書上給予的飲食護理條件是:優質蛋白質、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飲食。此時,可以給學生一份患者的食譜,早餐為:一根火腿、一個雞蛋、一杯豆漿、一塊腐乳;午餐為紅燒肉(加鹽3克)、糖醋魚(加鹽2克)、燒豆腐(加鹽3克)、一碗米飯。然后設置問題:(1)這份食譜是否合理?(2)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為什么?(3)請給患者制訂合理的食譜。根據教科書上的飲食原則,學生就會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過后,學生就會將患者應如何飲食銘記于心了。只有當學習任務成為學生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更容易被激發。
同時,教師還可提供一些和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目、網站,以便學生課前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學生在討論時才能有話可說且持之有據,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學習的實施離不開教師的監督與介入,僅僅把學生置于小組中放任自流,并不一定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靠教師的組織與管理。
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在理實一體化教室中,同一小組的成員坐成前后兩排,在討論時教師要到各組巡視,并根據各個小組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掌握討論的導向。如果某組討論激烈,卻已離題,教師應及時“插話”,修正話題;如果某組幾乎不討論,教師可以提些簡單的問題不定期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正確獨到的見解要及時給予肯定,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消除學生怕說錯話的顧慮。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獨立思考問題,充分發表意見、暢所欲言。通過辯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鍛煉其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在合作學習的情景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不但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用約翰遜等人的話來講就是“積極互賴存在于當學生認識到他們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與小組組員聯系在一起的時候,除非他們的組員取得成功,否則他們自己就不能獲得成功(反之亦然),他們必須將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組員的努力協調起來以完成某個任務”。因此,小組總成績應當指組內各成員的成績之和,而非組內某個代表的成績,這樣才會激勵小組中每個成員積極參與,有利于在組內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圍。
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以下4種主要評價方法:(1)個人自評;(2)小組自評;(3)小組互評;(4)教師評價。如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中,護士甲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護士乙為患者提供護理措施,演示完之后,扮演護士與患者的學生先自評,然后讓同組內其他同學評價,再由其他組同學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進行評價。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觀看、反思、總結,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法的實施,不僅是獲取和掌握理論知識的途徑,同時它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信心,也有利于理論知識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從而形成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局面。當然,合作學習不能完全代替理論學習,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的活動,所以它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小組合作學習在課程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對于高職課程的改革還需進一步探究和發展。合作學習作為國外非常成熟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借鑒。如何把這種教學方法更好地應用于高職護理的教育中,仍然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
[1]Vermette,P.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M].The High School Journal-Feb/March,1994.
[2]韓吉東.合作學習中的100個問題[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3]傅永曙.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4]Johnson D W,Johnson R T,Smith K.Cooperative Learning[M].The Pointer,1991.
[5]約翰遜.合作學習[M].伍新春,康長運,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