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莉
(成縣人民醫院,甘肅 成縣 742500)
門診是醫療工作的窗口,患者就診治療首先需要經過門診。耳鼻喉門診歷來是醫院門診量最大的科室之一,疾病病種多、患者來源廣、病情復雜、護理工作量大的特點,使護士很少有時間為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筆者就我院近年來在門診對患者實施有效心理護理的經驗,現作簡單匯報。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耳鼻喉科門診患者2106例,選取標準為診斷明確且為單一耳鼻喉科疾病,排除存在心理疾病、嬰幼兒、耳聾、智力障礙以及惡性腫瘤的患者。收集符合病例2106例,其中男性1362例,女性744例;年齡為7~89歲,平均(36±6)歲。耳科 482例,鼻科 1040例,喉科584例。其中咽炎356例、喉炎83例、急性扁桃體炎145例、鼻中隔彎曲276例、鼻息肉 234例、鼻竇炎 275例、過敏性鼻炎143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72例、鼻出血40例、眩暈211例、中耳炎163例、外耳炎72例、突發性耳聾36例。本研究慢性病患者為521例,占24.7%,老年患者488例,年齡為60~89歲,約占23.2%,兒童患者278例,年齡為 7~14歲,約占 13.2%。
綜合分析臨床資料和觀察就診患者,發現耳鼻喉科疾病特點包括多阻塞性、多器官性、多疼痛不適性、多變化性、多交叉性。通過與患者積極溝通、詢問及追蹤觀察后,發現患者有焦慮、恐懼和急迫的心理。針對患者疾病特征和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1.2.1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護士應體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從每個具體環節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要耐心、細致地做好檢查前的解釋工作,做好安撫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引導患者樹立一個正確的就診心態。
1.2.2 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 如突發性耳聾是我科的急癥,早期及時治療可以治愈該病。在24小時之內最遲不超過3天就醫,經及時治療,方法得當,聽力就有可能恢復正常。再如急性咽喉炎,該病有發生窒息,危及生命的危險,但只要及時就診,及時搶救,治療得當,癥狀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這時應快速接待患者,待病情緩和時,通過我科治愈患者的現身說法,來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突發性耳聾和急性咽喉炎的相關知識。
1.2.3 幫助患者適應環境 初次到醫院就診或無人陪同的患者不知道該怎樣就診,這時我們要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介紹就醫環境,以消除患者的壓力和陌生感,必要時陪同就診。就診結束后,告訴患者保存好自己的就診資料,備以后就診用。
1.2.4 兒童患者的護理 對于兒童患者,由于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對疾病耐受性差,反應較為激烈,缺乏自制,情感表露直接、單純。一旦出現疾病癥狀,患兒會出現緊張不安,反抗、抵觸情緒。護士應該理解患兒的緊張心理,用溫和的語言、關心的態度,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穩定患兒的情緒,切忌使用強迫和恐嚇的方法使患兒順從。對積極配合治療、表現勇敢的患兒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使其消除恐懼心理,保持愉快情緒。
1.2.5 老年患者的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性的機能衰退,記憶力差,反應遲鈍,和他人交往的空間越來越小,從而在心理上形成了隔離感以及孤獨感。所以,護士在接觸老年患者時首先要尊重他們,比如要主動與他們打招呼,耐心聽取意見,溝通時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溫柔,積極想辦法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等[1]。
通過對我科疾病系統的分析以及對患者心理的研究,制訂針對我科門診患者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就診時舒適放松,從而提高了門診患者滿意度,降低了門診投訴率,大大改善了我科門診就診的大環境。
門診患者到醫院就醫,希望能盡快辦理就診手續,縮短候診時間,如候診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產生焦慮心理,甚至引起醫患關系緊張。有的患者首次來醫院就診,對醫院的環境不熟悉,對就診程序不了解,可能存在懼怕、害羞、擔心等情緒以及急躁心理等[2]。耳鼻喉科門診患者,不僅具備其他多數科室患者的特點,還具有其他科不具備的本專科患者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焦慮情緒突出,同時患者依賴心理明顯,往往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醫務人員身上,急切想獲得安全有效的診療[3]。
耳鼻喉門診有一部分為慢性病,此類患者普遍存在失望、悲觀、消極、自卑的心理狀態,對診斷、治療總是滿腹疑慮,對用藥和治療都存有戒心,對治療及康復均無信心,對好的建議或指導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情緒低落、心情郁悶。耳鼻喉門診是一個急診比較多的科室,急診患者病情急、患者多有緊張、焦慮、情緒激動、極度痛苦的表現,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會厭炎或者是氣道異物所造成的氣道阻塞的患者,窒息感明顯,使患者有瀕死的恐怖感。此類患者的突出表現是驚恐萬狀、急躁易怒。對待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一切從患者出發,以誠相待,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應針對患者病情,制訂詳細的個人護理治療計劃,告知患者本病誘發的原因及過去治療與現在治療的差異,尋找最佳治療方法,以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患兒在患病后易緊張不安,產生反抗抵觸情緒,針對患兒,醫護人員應該理解患兒的緊張心理,用溫和的語言、關心的態度,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首先,穩定患兒的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迅速安排急救,爭取與其合作。其次,在醫療操作中要溫柔、敏捷、熟練,并通過眼神、微笑、召喚、擁抱等動作與患兒進行情感交流,以減輕或消除各項治療、檢查給患兒帶來的疼痛感和恐懼感。護士與患兒接觸時態度要和藹,交談時應與患兒視線呈水平狀態,聲音平靜且不急促,說話要清晰。
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健康素質迅速提高的新時代,社會對門診醫療的要求逐漸增高,護理服務的對象日趨擴大,門診護理工作逐漸系統化、規范化、全面化。這就要求醫護工作者不僅要對患者進行疾病護理,還要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和撫慰。有效把握耳鼻喉門診患者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干預,使患者提高治療信心。
[1]翟亞莉.淺析老年人心理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4):167.
[2]吳華,付秀紅.門診護理的護理道德[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6):3621-3622.
[3]李愛華,荊素卿,張玉平.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護理與管理[J].現代護理,2005,11(7):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