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王新軍,秦佳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1905年,常州地方商會樹起第一盞以煤油作燃料的路燈,被民間敬稱為“天燈”。至2010年底,常州城市照明設施總量達318 967盞,是“十一五”初期設施總量的5倍。如此大規模的夜景發展速度給城市夜景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增加照明設施的數量,保證人民生活的基本照明、提高夜景裝飾效果外,挖掘夜景其他的潛在功能成為夜景規劃的一大要素。文章以常州市規劃現狀為依據,就如何拓展夜景功能,提出幾點探索方案。
所謂“場所精神”可以解釋為某個區域特有的氣質。這種氣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它的精神性,即場所使人產生的主觀上的感受,具體地說就是“主觀對象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二是它的內容性。“場所精神”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依附具體的內容表達出來,而且內容涵蓋的方面非常廣泛。就城市中某個區域的氣質而言:區域中建筑的高低、景觀的形態、綠化的面積、道路的寬窄、微氣候條件、人口密度等,都是構成該區域“場所精神”的整體性特質的綜合元素。利用這些元素,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就是展現區域特色的關鍵所在。夜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由于白天和晚間視覺效果的截然不同,夜景規劃重點要作出相應的變化。夜晚,很多本來能在日光中突出的場所元素,由于日光的消失削弱了其作為場所元素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奪目的燈光效果。較白天復雜多樣的場所元素而言,夜晚的場所元素更為簡單,燈光就是其中的主角。燈光通過照明范圍讓人感受到區域的大小、形態;通過照明顏色的不同,讓人感受區域的冷暖;通過照明密度,反映區域中人的活動頻率……
在明確區域場所精神的前提下,根據區域內現有載體,有針對性地規劃區域內的燈光效果,對區域場所精神的延續和強調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常州市中心區域的國貿大廈、泰富商廈、中國銀行大廈等高層商業樓,盡管現在這些高樓已經作了建筑外部照明設計,夜間燈光璀璨,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統一的規劃,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系。如果設計的時候,在突出建筑縱向效果的同時,還能在照明色彩、照明方式,或建筑的某個細節部位,作一些統一,那么建筑就不會作為孤立的景觀單獨存在,而是該場所的統一性質的元素存在其中,強調市中心這一特定的場所精神。城市中其他區域的樓層相近的高層建筑也可以采用類似的照明設計方法,如城北開發區的商務樓、新型高層住宅小區的樓頂等,都可以進行統一的規劃,起到強調突出場所精神的效果。
夜景場所精神的展現,關鍵在于把握區域主題,對區域中各載體的燈光配置進行統一規劃,更強調其整體效果。如,商業街的燈光,除了要求亮度較高,還要安裝各種彩色光源,形成色彩斑斕流光溢彩的場景,以渲染濃重的商業氛圍,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市民廣場,在提供市民散步休閑的照明燈光的同時,還要注重廣場標志性雕塑、綠化、水體等景觀的照明;住宅小區夜間強調安靜舒適,燈光不宜過多、過亮,應以樓盤頂部的統一景觀燈帶和少量景觀路燈營造居住區夜間氛圍為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終極目標。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與城市精神文化等。它們是自然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結合,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一。經濟、環境、歷史、技術、地理、地域、民族都是形成城市文化的基礎。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標志,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傳統文化資源,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及其周邊環境,是樹立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徑之一。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可以與旅游、文化產業聯姻,產生投入小、回報大的經濟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應,絕非商業鋪面和房地產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擬。如將舊的廠房和老建筑改建為收藏博物館、設計中心、咖啡館甚至音樂廳等。南京的1912和上海新天地,都是尊重人性和古今文化結合的范例,他們改變了人們原來的視覺習慣,用這種新的地面標志和相對較低的代價重新調整了城市風貌。
在常州的城市規劃中,政府加大了對名人故居、歷史古跡的保護和修繕力度,并在其開發和利用上下了不少功夫。政府投入巨資修繕的西瀛里文物保護區,包括了鄒浩祠、傳臚第、莊氏濟美堂等多個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里不僅成為了常州的一大景觀,而且成為了市民了解常州歷史名人的課堂;同時,其精美的建筑無論是其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在常州都是屈指可數的。
保護只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創新才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文化的生命力來自傳承和創新,不能傳承和創新的文化是沒有力量的文化。夜景的發展,給城市這棵文化樹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通過各種照明讓傳統文化在夜晚也能像白天那樣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發出光亮,讓城市這棵文化樹開枝散葉,讓每個市民感受到夜幕籠罩下的濃濃的文化氛圍。在具體的照明設計過程中,根據傳統文化載體結構特點和人文景觀的不同,可以采用鉤線、突出局部、泛光等照明方式進行燈光設計。如,常州西瀛里的明城墻,為了突出城墻的質地,采用從地面打泛光燈的方式(見圖1);有些故居墻面上有文字說明,為了讓人們能看清上面的文字,也可以用局部打泛光燈的照明方式,突出文字內容;有的建筑其特點在于某個局部,就用線勾的方式只勾勒局部,如紅梅公園中的四角亭采用LED燈鉤亭角的方式,突出了這種亭子輕巧的屋頂,而弱化了結構較為普遍的亭身部分(圖2);還有一些特殊的建筑結構形式,需要整體強化的,如常州天寧寶塔這座佛教建筑,采用泛光與鉤線結合的方式,充分展示唐宋樓閣式塔的結構特點和它的宏偉的氣勢,在弘揚佛教文化的同時它也成為常州夜間一座醒目的地標(圖3)。
對于這些歷史古跡,夜景照明是點睛之筆,只有充分理解其內涵、把握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才能通過現代照明技術把它們的精神準確地表達出來,否則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事倍功半,將一座座古跡淹沒于燈火輝煌的現代建筑照明中。

圖1 西瀛里的明城墻夜景

圖2 紅梅公園四角亭

圖3 常州天寧寶塔夜景
道路夜景是城市夜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意義上,道路照明的主要功能是功能性照明,即為夜間道路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提供照明保障。但是隨著城市道路系統的不斷完善、升級,道路周圍綠化和景觀的配置,以及各項道路行駛規則的出臺,傳統的照明配置已經落后于城市道路照明需求。在照明技術和燈具相當發達的今天,完全可以通過夜景照明,改進常州城市的道路現狀,將常州城市的交通脈絡勾勒清楚,給夜間出行的人一個更為清晰的交通環境。
要讓道路的性質清晰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照明水平分級。根據常州城市性質的定位,常州城市空間形態、道路功能和環境特點,結合《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城區照明指南》(國際照明委員會(CIE)92號出版物)等標準,可將整個道路系統分成6級,分別為:特級道路(延陵西路);快速路(龍江路、青洋路、城北干道);生活性主干路(新堂北路、新堂路、新豐街、和平北路、和平南路、清涼路);交通性主干路(關河西路、關河中路、關河東路、常新路);次干路;支路。
不同等級的道路其橫截面上配置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燈具。特級道路中央有考究的綠化帶,兩旁有人行道,周圍還有街頭景觀,這些要配置相應的燈具,要注意燈具的光源、顏色和造型等元素間的相互關系;快速道路強調道路通車性能,綠化種植比較簡單,綠化帶上不用設置景觀燈,沒有人行道和街景,橫截面上重點突出車道燈;生活性主干道和交通性主干道,以車道燈和步行燈為主;其他次干和支干則以簡單的車道燈為主。
除了在橫截面上燈具的設置外,燈具的造型也是反映城市路面等級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在呈線狀排列的道路上,行人對燈具外形的視覺感受是不容忽視的。特級道路上的燈具造型應該豐富一點;快速路和交通主干路上的燈具造型強調簡單抽象;生活性道路上的路燈可以有一定的裝飾性和趣味性。例如,對于貫穿常州市中心、反映城市精神面貌的特級道路延陵路,車道燈除了選用低色溫(3 000 K)陶瓷金鹵燈(顯色性大于或等于80),營造出富有現代感、活躍的夜景生活氛圍外,可以借鑒蘇州主干道采用“姑蘇宮燈”外形系列路燈的設計方式,突出城市文化主題。從常州的城市文化中提煉一些元素,用于道路燈具的設計,可以選擇現代視覺符號重在表現城市的現代面貌,也可以選擇傳統視覺符號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蘊。
城市交通脈絡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城市形象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現有交通網絡照明燈具的合理配置和設計,對于明確道路系統等級、改善現有交通狀況、美化道路夜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夜景照明范圍的不斷擴大和深入,夜間照明已經基本覆蓋到城市的各個方面,如交通道路、商業廣場、市民公園、住宅小區,甚至林蔭小道也泛著點點燈光。城市夜景照明的面面俱到,就是為了給市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方便、美觀的夜間環境。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正是越來越完善的夜景照明,促進了人們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夜間照明對人的環境行為的影響,從而探討夜景引導夜間環境行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人的夜間行為需求和行為習慣,是照明規劃的重要依據。對于任何一個夜間環境,人們首先要有置身環境的安全感,對所在環境不陌生,有認同感。這就要求夜景在規劃的時候,在不形成光污染的前提下,能抓住環境特征,基本還原環境本質。滿足心理的需求以后,人們才會考慮對夜景美觀、個性、舒適等方面的需求。
除了關注整體環境的夜間照明,還要針對需求關注到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如,一些警示、指示性事物的照明。這些事物在白天日光下,有非常明確的形態內容,但是晚上由于其可視性較差,會給人的行為帶來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安全隱患。基于人的行為需求,就要給這些事物重點照明或者加強照度。如,道路上的指示牌、標識,公共場所的導向牌等,如果不是制作成燈箱或電子屏幕形式,那么晚間就要另外配置照明設施。最近幾年常州市區設置了很多條單行道,到了晚間道路概念相對模糊,限制通行的標識又不一定能看清,建議加強夜間交通標識的照明,或者可以對單行道就路燈形態進行特殊設計,以區別于多行道,便于行人、夜間行車者正確識別和保障安全。
在城市公共環境下,特別是在黑夜的庇護下,會有一些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產生。在夜景規劃的時候,就要盡量通過照明設計,避免或者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如,在開放的城市公園,明示公共廁所的位置,用燈光勾勒公廁建筑,引導市民上公廁方便,避免不自覺的人利用照明死角隨地大小便;對于有假山、雕塑等有屏障功能的環境,要提高其照明亮度,引起人們的注意,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屏障做出違法行為;在居民住宅區、養老院等需要安靜的區域,要降低或減少照明,避免引來人群活動,影響他人休息。
在照明設計的時候,有些行為是可以預見的,但還有很多是不可預知的,只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同時針對不同的環境和行為,其設計標準也很分散,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進行夜景設計的時候,在把握整體照明規劃的基礎上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設計過程中始終貫穿“引導行為”這一思路。
城市夜景規劃是伴隨著城市規劃及建設發展的一個長期的過程,夜景功能的探索、挖掘和利用,將會是夜景規劃的一個重要依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在此只能拋磚引玉,有望更多的學者、相關工作人員加入到城市夜景功能這個話題的探討中,用我們的智慧,讓常州這座城市的夜景更富有個性、富有內涵。
[參考文獻]
[1]邵志山.構建常州市夜景照明系統的設想[J].光源與照明2004(1):1-3.
[2]李鐵楠.園林景觀照明設計創意 [J].綠色照明,2007(2):89-91.
[3]郝洛西.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要素[J].城市環境設計,2004(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