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萍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反撥(washback or backwash)指測試對教學的影響(Hughes,1989)。20世紀60年代教育界開始討論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反撥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紀 90年代 (Wall,2000)。 自從 Alderson和 Wall(1993)“Does Washback Exist?”一文發表以后,語言測試界圍繞Alderson and Wall在文中提出的15種“反撥假說”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和研究,研究的范圍主要涉及重大測試(high-stakes examinations)對參與者、過程和結果的正面和負面的反撥效應。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以及教材設計者和出版者;過程指教學參與者采取的有助于教學的任何行動,如教材研發、大綱制定、教學方法的變化、學習和應試策略的采用等;結果指所學知識或技能和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質量(黃大勇,2002)。國內外文獻關于語言測試對教學過程之一的教材研發的反撥作用很少見報道。只有Saville和Hawkey(2004)介紹教材分析方法(instrument for the analysis of textbook materials)的實驗和修訂過程(由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Syndicate制訂)及討論 IELTS(雅思考試)對教材反撥作用的研究方法。Andrews et al.(2002:211)認為:“出版材料對預測反撥效應也起重要作用。”教學內容往往能給教師啟示或者成為促進因素(stimuli)。隨著教育技術和教學理論的發展,學習系統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討論CET-SET對口語學習系統研發的反撥作用,認為CET-SET對口語學習系統的研發產生一定的正面反撥作用,口語學習系統給學習者創造更多的口語基礎訓練機會,增強了學習者練習口語的意識,但學習系統的交際功能和交際任務的真實性需要結合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口語教學活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語言測試界關于語言測試反撥作用研究存在兩種主要的觀點:(1)引入任何測試都會產生或者正面或者負面的反撥作用,反撥作用取決于測試的質量而不是其他的因素。Morrow(1986)認為測試效度驗證應包括測試使用后效的驗證,提出 “反撥效度”(washback validity)的觀點。Nobel和Smith(1994)認為:受測試驅動的評估改革的本質就是要設計更好的測試,使之能引導學校朝著明確的目標,并改革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是記憶和離散的技能,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從大規模的標準化測試到表現/行為測試的轉變。(2)實施測試會引起不同的個體反應,參與者的差異使測試反撥作用不一定不可避免,反撥作用由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測試產生(Alderson&Wall, 1993)。 Green(2006)修改了他本人2003年提出的反撥作用產生的方向、變量和強度的模式。修改后的模式用圖示反撥作用產生方向:焦點測試結構(Focal Construct)與測試設計特征、項目形式(format)、內容復雜性等相互作用于反撥變量而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反撥作用,反撥變量包括參與者、過程和結果。反撥變量的差異導致反撥作用的強與弱或零反撥作用。
國內外語言測試反撥作用研究主要研究重大考試如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HKCEE (Hong Kong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in English)、CET4-6 (College English Test,Band 4-6)、 CET-SET (College English Test-Spoken Englsih Test)、 TEM (Test for English Majors)、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重大考試等。這些研究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通過訪談、課堂觀察、問卷調查等手段采集的數據。主要的研究結論有:(1)測試引起教育變化的理念能產生自上而下的教育方針的改革(Cheng, 1999, 2005;James, 2000; Linn, 2000;金艷,2000)。(2)測試設計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意圖與課堂實踐存在差異,原因是測試兩大功能——選拔功能和促進教學變化功能在很多方面自相矛盾(Qi, 2005; Saif, 2006)。 (3) 測試對學習者的學習態度產生強的反撥作用(唐耀彩、彭金定,2004;金艷,2000)。(4)測試對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只產生弱的反撥作用(唐耀彩、彭金定,2004)。(5)設計科學、合理的測試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產生良好的反撥作用 (金艷,2000; Pearson, 1988)。(6)測試只是引起反撥作用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包括教師的理念、能力、對測試的了解、學習者的 特 征 等 (Alderson & Wall, 1993; Alderson and Hamp-Lyons, 1996; Green, 2006)。(7)反撥的程度和種類與教師、教材編者對教學法的理念和改革意愿有關(Alderson&Hamp-Lyons, 1996; Cheng, 1999, 2005)。 (8) 測試使課堂教學的內容產生變化,但教師的觀念、態度和課堂行為沒有變化(Cheng, 1999, 2005; Green, 2006)。(9)測試設計特征與課堂實踐缺乏一致性(Green,2006)。(10)反撥的質量不取決于測試的質量(Alderson&Wall, 1993)。
Andrews 和 Fullilove(2002)的研究填補了 Wall(2000)所說的測試對學習結果反撥作用研究的空白。他們提出兩個研究問題:(1)“Use of English”考試(香港)增加口試是否影響學生中學7年級畢業時口語表現能力?(2)測試改革對學生口語表現產生即時(immediate)或者后延(delayed)的影響?他們通過對學生的口語成績統計分析和口試語言產出錄音分析,他們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引入口語考試對學生口語表現產生兩方面的影響:(1)結構特征與策略;(2)語言特征與策略。但影響是后延的,而且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一些方面的影響能促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進步,而其他方面只引起表層的變化,如熟悉考試形式和要求等。
Alderson(1993)認為反撥假說適用于研究教學大綱里規定的經常性考試以及具有教育意義的考試。這包括重大考試和學校層面的考試,但很少語言測試反撥作用研究涉及學校層面的考試。Mu觡oz(2010)研究了學校層面的口語考試體系對教學的反撥作用。該測試體系為交際能力測試,體系基本參照Hughes(1989)提出的八條標準設計,強調測試任務與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實踐的一致性、測試任務的真實性、詳細的成績報告和師生對評分標準的理解。實驗得出以下結論:(1)該測試體系對教學產生正面的反撥作用,前提是采用新的測試體系應該重視教師培訓,了解教師對測試的觀念,了解測試設計與教師觀念是否沖突。(2)正面的反撥作用可以培育,方法是讓學生了解測試程序和評分標準;課堂教學要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測試應該確定這些目標是否達到;使用自我評價機制。
一些語言測試專家和學者(Vernon,1956;Hughes,1989;Herman&Golan, 1991;Stodolsky,1988)研究了測試對教學的負面反撥作用,研究結論包括:測試扭曲教學大綱;測試浪費教學時間,限制了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教師由于擔心考試結果差,以及與之帶來的內疚、羞愧和窘迫,為了高分,采取應試教學,忽略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由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影響教師的晉升、獎勵等問題,教師缺乏合作精神;測試使學習者產生焦慮,學習者因壓力而發揮失常,測試沒有反映出學習者的真實水平。
CET-SET分“熱身練習、個別發言和小組討論、進一步提問”三個部分考核被試的英語應用能力。“CET-SET既考了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語音語調、語法和詞匯,也考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即功能意念和語用知識。”(金艷,2000:56)自1999年CET-SET實施以來,很多高校修訂了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或要求,明確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目標和評估要求。有些學校針對CET-SET編寫口語教材(金艷,2000),增加口語教學課時和口語考試的比分。隨著教育技術和教學理論的發展,教材設計者和出版者不斷創新和改版教材,尤其是大學英語聽力教材,增加了口語教學內容。教材研發經歷了以聽力為主的紙質教材到研發視聽說綜合教材和學習系統。由此可見CET-SET對反撥變量——教材研發(包括紙質教材和非紙質的學習系統)產生一定的正面反撥作用,學習系統的使用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變化,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練習口語的意識和激勵學習者練習口語的行為。這些學習系統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產生一定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2001~2010版本)每個級別各有10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五項內容。其中Listening Skills和Listening In兩項是聽力任務,涉及口語訓練的有Lead-in、Speaking Out和 Let’s Talk 等三項。Lead-in 以一小段視頻引出本單元主題,每個單元的語言輸入輸出基本圍繞一個主題。Lead-in提出的通常都是open-ended的問題,學生可以錄制自己的答案,聽自己的錄音,糾正錄音,重新錄制答案,然后提交。提交答案后,可以點擊收聽suggested answer的音頻。Speaking Out包括video、practice和quiz三部分。Video的練習內容和形式是收看一段和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視頻。Practice練習內容和形式是頁面以文字方式列出video的對話,學生與系統里的虛擬鸚鵡Peedy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選擇扮演兩個角色當中的任何一個。Quiz的練習內容和形式是頁面以文字方式列出一段和video主題不同、但句型相似的半完整對話,學生根據提示選擇必要的內容將對話補充完整。Let’s Talk的練習內容是收聽passage或觀看視頻后根據頁面提示進行復述,提交復述內容的錄音。頁面提示為文字或圖畫。該系統對客觀題進行即時的反饋。口語部分的訓練學生在系統提交,由教師評分和反饋。
除了《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外,目前大學英語學習系統還有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新時代交互英語》網絡輔助平臺(2004年出版,4.0版本)。該系統的每個級別共有12項內容,涉及口語訓練的有say it right、repeat and record、record and compare、role play和apply等五項,主要訓練口語基礎:語音、語調、詞和句子的模仿,全部由語音識別軟件評分并判斷是否過關,即時反饋。Say it right學習者主要練習模仿朗讀句子,主要練習語音、語調、重讀;Repeat and Record學習者練習聽對話中的關鍵句子,模仿并錄音;Record and Compare練習的內容與上個環節一樣,朗讀上個環節的內容、錄音并比較自己的朗讀錄音和原版音頻(由本族語為英語者朗讀,以下同);Role Play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對話中任意一個角色朗讀、錄音并比較比較自己的朗讀錄音和原版音頻;Apply第一步:觀看關于本單元主題的一段視頻;第二步:就視頻主題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回答問題;第三步:錄下自己回答問題的聲音,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第四步:比較自己錄音和原版錄音;第五步:再次觀看同樣的視頻,加深理解。
上述的網絡教學系統和網絡輔助平臺的口語訓練形式與CET-SET的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強調口語基礎的重要性與CET-SET的要求一致,其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英語口語訓練的理念顯示了CET-SET的正面反撥作用。這些系統有利于學習者的口語基礎訓練,為提高口語交際語言能力打好基礎。
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項目“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研究與計算機化口語考試系統的研發與實踐”課題組針對區域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正在研發《大學英語口語基礎訓練與測試系統》。在研發的初始階段,課題組參照CET-SET的形式與內容(金艷,2000),對以下內容作了詳細的描述:(1)系統的類型;(2)系統的結構;(3)語言特征訓練;(4)語言功能意念;(5)提問和具有一定封閉性的回答;(6)聽力輸入文本的類型;(7)聽力輸入文本的主題;(8)聽力輸入錄音口音的多樣化;(9)聽力輸入的真實性。
《大學英語口語基礎訓練與測試系統》第一階段的研發共有10個單元,圍繞日常生活的10個主題。主要著重學生基礎階段的口語訓練,訓練過程大致分“模仿—練習—測試”三個步驟:
(1)模仿:學生通過模仿朗讀和角色配音的方式對標準的英語發音進行模仿,并由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自動打分。這個過程包括辨音、模仿朗讀詞、句、段落、配音等多種練習形式,主要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朗讀等基礎的語言能力,這與CET-SET要求相一致。
(2)練習:學生收聽收看標準英語發音的音頻和視頻材料,根據上下文與計算機進行答案具有一定封閉性的對話和回答問題。這個步驟的練習為交際語言活動打好基礎。
(3)測試:學生經過一定量的模仿與練習后,進入測試階段,由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自動評分,學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口語練習情況。
該系統主要供學生課外練習,為語音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口語基礎訓練的機會,同時大大節省了教師的勞動力。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語音識別系統和Speech Server軟件構建的網絡對學生的口語表現進行評分,學生可以得到即時的反饋,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
口語學習系統的研發反映了CET-SET的正面反撥作用,學習系統的使用增強了學生練習口語的意識,在訓練學生的口語基礎方面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在訓練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技術條件限制了CET-SET交際語言能力考核要求對學習系統研發的反撥作用。教師課堂口語教學應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為主,強調口語訓練任務的真實性和交互性,才能更好地發揮CET-SET對口語教學的反撥作用。
測試反撥作用研究的深層意義是讓測試對教學起正面反撥作用。CET-SET交際語言能力的測試結構、測試內容和測試特征對教學參與者之一的教材開發者和出版商及口語學習系統(非紙質教材)的研發產生了正面反撥作用。這些系統的運用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口語練習意識、口語基礎訓練、學習策略具有一定正面反撥作用。但這些系統不能直接地訓練口語交際語言能力,教師在課堂口語教學中應設計真實性交互性強的口語任務訓練學生的交際語言能力。
[1]Alderson, J.C.&D.Wall.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129.
[2]Alderson, J.C.&L.Hamp-Lyons.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J].Language Testing, 1996(13):280-297.
[3]Andrews.S.et al.Targeting Washback:A Case Study[J].System, 2002(30):207-223.
[4]Cheng, L.Changing Assessment:Washback o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Actions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9(15):253-271.
[5]Cheng, L.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Vol.21.Changing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Language Testing:A Washback Study [M].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6]Green, A.Watching for Washback:Observ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Academic Writing Test in the Classroom[J].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6(4):333-368.
[7]Herman, J.L.&S.Golan.Effects of Standardised Testing on Teachers and Learning:Another Look,CSE Technical Report[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Centre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1991:334.
[8]Hughes, A.Testing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9]James, M.Measured Lives:The Rise of Assessment as the Engine of Change in English School[J].CurriculumJournal,2000(11):343-364.
[10]Linn,R.L.Assessments and Accountability[J].Educaional Researcher,2000(2).
[11]Mu觡oz,A.P&M.E.譙lvarez Washback of an Oral 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EFL Classroom[J].Language Testing,2010(11):33-49.
[12]Morrow,K.The Evaluation of Tests of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C]//M.Portal.Innov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Proceedings of the IUS/NFER Conference.London:NFER/Nelson,1986:1-13.
[13]Noble,A.J.&M.L.Smith.Old and New Beliefs About Measurement-driven Reform:The More Things Change,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CSE Technical Report[M].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 1994:373.
[14]Pearson,I.Tests as Levers for Change[C]//D.Chamberlain&R.J.Baumgardner.ESPin the Classroom:Practice and Evaluation.London:Modern English,1988:98-107.
[15]Qi,L.Stakeholders’ Conflicting Aims Undermine the Washback Function of a High-stakes Test [J].Language Testing,2005(2):140-171.
[16]Saif,S.Airming for Positive Washback: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s[J].Language Testing,2006(1):1-34.
[17]Saville,N.&R.Hawkey.The IELTSImpact Study:Investigating Washback on Teaching Materials [C]//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Mahwak,2004:73-96.
[18]Stodolsky,H.The Subject Matters:Classroom Activity in Math and Social Stud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9]Vernon,P.E.The Measurement of Abiliities[M].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6.
[20]Wall, D.The Impact of High-stakes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Can This Be Predicted or Controlled? [J].System, 2000(28):99-509.
[21]黃大勇,楊炳鈞.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4):288-293.
[22]金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口語考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J].外語界,2000(4):56-61.
[23]唐耀彩,彭金定.大學英語口語考試對英語學習的反撥作用[J].外語界, 2004(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