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玫
(大連外國語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是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最早提出的,奈認為軟實力是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約瑟夫,2005:11)。其核心理論是: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情。當前,軟實力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學術界普遍認為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中,“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基礎,軟實力的說服作用、滲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過文化來展現的”(門洪華,2007:1)。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和文化呈相互交融的趨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有效地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國家發展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于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并首次提出了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決策。
文化與人文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幾千年來人類文化的豐功偉業正是在以哲學、文學、藝術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綿延發展下得以薪火相傳。因此,文化軟實力建設戰略的提出,無疑給人文學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高校作為人文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陣地,本身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考文垂大學和平與和解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阿蘭·亨特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存在于中國的大學、中國的語言文學、中國的宗教和傳統文化等七個方面。在這些因素中,大學是與普通人的前途命運聯系最密切的實體性存在。國家統計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本??普猩?61.8萬人,在校生2231.8萬人,畢業生575.4萬人。在高等教育已然走進大眾的今天,如何對幾千萬青年學子進行培養和教育,提升他們的內在文化軟實力,已然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在方法論層面上,雖然當前的外語教學已經進入以反思性外語教學與生態課堂教學為代表的,以研究學習者與教師問的交互作用、外語教學與社會和語言政策的聯系、多元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及外語教學理論、策略及方法運用之關系等重大問題為主的“后方法時代”(左煥琪,2007:2)。但是,在本體論層次上,外語的特殊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教學目標的基本格局——外國語言知識(詞匯、語法)+外國文化知識(文學、文化等)+交際能力(聽說讀寫、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沒有變。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下,我們應當反思本國文化在外語專業教學中處于什么樣的境遇。
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成人教育,在外語教學中一直以來都是以“外國的”為絕對重心,高校教師們更多地注重并大力探討如何改進外國文化導入、有效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化的敏感性、增加外國文學知識等問題,而忽視了對外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的熏陶和表達,而且,為了避免外語學習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中國文化常被外語學習者有意地“規避”或“忘卻”,從而引起了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
在世界經濟和文化全球化、中國必須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今天,成人高等外語教學也在呼喚中國文化的聲音,將中國文化導入成人外語教學是深化外語教學改革值得探索的新課題。大致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可供參考:
《中國英語教學史》記載:1903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與1902年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壬寅學制)相比,讀經、講經課時由8%增至10%,而對于外國語(實則是英文)則由25%降至20%。癸卯學制頒布的同時,還發表了管學大臣奏陳的《學務綱要》,內中提出:“中小學堂宜注重讀經以存圣教。外國學堂有宗教一門,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李良佑等,2004:89)這是20世紀初清政府在面對西方文化漸入中國時在教育方面的一個微妙反應,在課程設置中強調尊孔讀經,以存圣教,其用意不言自明。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把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看作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外國文化就具備了跨文化交流的基礎。胡文仲卻認為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習得。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覺的(胡文仲,2004:40)。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才能變“不自覺”為“自覺”,學習者才能意識到文化的差異,了解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內在特征,增強文化敏感性,有意識地避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元文化教育逐漸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熱點之一。沈銀珍把我國多元文化課程的目標總結為“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建立文化多元的概念”、“促進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反思,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等幾點(沈銀珍,2006:46-47)。實際上,多元文化概念的提出,本身就蘊含著對文化的幾個基本假設: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內聚性、文化的差異性、文化的交往性。多元文化的交往是以文化的平等性和差異性為前提,在主體間展開的交往。“跨文化”絕非“兩腳騰空”的“跨”,而應當是一腳扎根在本國文化沃土,另一腳踏到外國文化的“跨”。
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要求教師具備文化交流意識、本國文化保護和傳播意識。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增強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在課堂上要注重文化對比教學,補充有關中國文化的外語表達。特別是在教授西方文化優長的同時,也要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利用外語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然而,由于專業所限,外語教師不可能成為中國文化方面的專家,所以要在短時間內提高也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且長期以來,大學外語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無暇及時充電來補充自己所缺的知識或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因此,要真正注重文化教學,把中國文化導入外語專業課堂,不僅是外語教師的個人問題,還需要教育體制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鼓勵。
教材是教師實施語言和文化教學的重要媒介,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所以在編寫成人外語教材時,教師應適當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外語材料,增加表達中國特色事物的外語詞匯,讓學生能用合乎規范的外語表達中國文化內容。只有保持本國文化的身份,在跨文化交流中才會有真正內容,才能有思想的溝通。中國文化內容的引入要適度,要與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一致。教材的編寫要做到將文化教學寓于語言教學中,讓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習得文化知識。
成人外語教學是成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教師應適時變外語教學為外語教育。從教育效果來看,如果沒有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扎實掌握和了解,學生在接受了“跨文化”的教育后反而可能出現兩種風險:或是導致不同程度個體心理的沖突、迷亂,或者更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負面因素的腐蝕。門洪華指出,當今中國文化存在著內在、外在風險。外在風險的第一個主要表現是,“西方文化原本就有著滲透和改造‘他者’的沖動,通過文化滲透推廣價值觀念是西方國家的主導性目標之一。中國處于向市場經濟、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負面——如極端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觀念、混亂的價值取向、功利主義、非道德傾向——正在顛覆著中國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中國)文化安全面臨嚴重威脅?!?門洪華,2007:19-20)當今中國社會,尤其是城市里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蔓延就是一個表現?!白?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青年的人生價值觀有三個基本的變化:群體本位向個體本位取向的偏移;單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理想主義取向向世俗性、物質性取向的偏移。”(王義祥,2006:235)
成人學生有與同齡人大體一致的人生價值觀,同時,較其他專業學生,外語專業學生接觸外國人士、外國文化的機會更多,他們可能面臨的誘惑也就更大。因此,對他們進行中華文化熏陶的任務也就更緊迫。在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價值的是非和善惡分析與判斷能力,針對學生在教學中面臨的價值觀沖突進行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我們在教學中要廓清不同文化的不同價值觀,在面對外語教學中出現的信仰和非信仰的價值觀沖突時,教師要用我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向學生輸入本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內容。用討論、辯論、講演等形式引導學生用外語進行溝通,幫助學生明辨是非。
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我們既要把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也要把語言當作傳播文化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工具。文化教學是成人外語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避免當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失衡現象,外語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中國文化在成人外語教學中的作用,而且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在教材建設過程中注重文化平衡問題,把中國文化適時適當地導入成人外語教學課堂,成為與外國文化同等重要的文化教學內容。高校教師還需要利用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對成人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這不僅是跨文化交際本身的要求,也是全球化時代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實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除了經濟的強大之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本國文化,增強學生本國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真正激發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愿望,從而達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
[1]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李良佑,張日升,劉犁.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門洪華.中國:軟實力方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6]王義祥.當代中國社會變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