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義
(河池學院,廣西宜州 546300)
生態思維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以廣西梧州市為例
李廣義
(河池學院,廣西宜州 546300)
環境倫理符合生態思維創新理念,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重點表現為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取向、GNH關懷。廣西梧州市非常重視生態思維創新的實踐,以生態促發展,在地質整治安全化、城市建設森林化、產業經濟生態化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議梧州市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加大生態思維創新的探索。
生態思維;環境倫理;創新;梧州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思維創新時代。創新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國家與民族的生存與走向,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孕育“創新精神與意識”、提升“創新方式與能力”日漸成為新時期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生態思維創新是創新思維的一種類型,它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哲學理念,是后經濟時代尋求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范式之一,符合GNH關懷的趨勢與要求,體現了環境倫理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完美結合。廣西梧州市立足于廣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大局,把生態思維創新運用到城市建設規劃、地質安全保障、產業經濟發展上來,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領域走出了一條“模式化”之路,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與借鑒。
所謂創新思維,“是指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突破固定的邏輯通道,以靈活、新穎的方式和多維的角度探求事物運動內部機理的思維活動”[1]。創新思維具有“新、奇、異”的思維品格,它通過逆向、聯想的方式、實現思維質的飛躍,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與效果,屬于解放思想的范疇。創新思維表現于多個領域,如:科技創新思維、教育創新思維、軍事創新思維、社會管理創新思維等等,其中,生態思維創新是建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創新模式。
(一)從理論層面上看,生態思維創新與環境倫理這門新興學科具有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
1.環境倫理與哲學轉向
環境倫理學屬于生態哲學范疇,是異于傳統哲學的一種新的哲學范式,是人們對生態危機的哲學反思。進入19世紀,尤其是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人類的工業文明得以突飛猛進,在“征服哲學”的指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全球性的環境危機。針對這個日益嚴重的人類問題,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對其進行哲學意義上的反思。環境倫理學家從批判傳統哲學價值觀出發,試圖建立一種全新的哲學價值體系,以徹底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困境。環境倫理以新的哲學方向、新的世界觀、新的方法論、新的價值觀、新的自然觀面目出現在人類面前,鼓勵人們從異于傳統主客關系的新型自然價值觀出發,在反思人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地位的同時,評估生態存在物的獨立價值,努力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與束縛。所以說,環境倫理學是順應新自然哲學圖景的一種哲學轉向。
2.環境倫理與思維創新
環境倫理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了傳統倫理的“人際關系”局限,把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至人與自然,把道德關系推及自然界,推及動植物。要求人們不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物”,讓道德和倫理原則惠及自然界,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這種道德價值觀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大有裨益的。環境倫理學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道德目標,“在以往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位置與價值,探討人、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發展的內在關系,力圖構建一種全新的、更為科學的、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攸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促進人—自然—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2]。這是倫理學的一次偉大變革,是倫理思維的智慧創新,其深遠意義越來越得到實踐證實。如:關注水利工程、關注“人造”自然、關注生命科學、關注環境污染等等,環境倫理的思維創新成為人們關注生態技術的道德底線,環境道德規范的約束成為人們生態自律的開始。
(二)從實踐層面上看,生態思維創新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與保障
1.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維考量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后現代概念。按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說法,“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它的社會背景是: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帶來一系列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這被稱為是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出向“后現代”過渡,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是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它的實施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系列方面,但筆者認為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換,生態思維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支持。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自然資源參與社會生產過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在缺失生態思維創新的情況下,便會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浪費,不會有可持續發展。因此,首先必須對經濟發展進行思維上的創新,在經濟發展目標上滲入生態元素,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生態立省(市、縣)的觀念,只有這樣,經濟發展才有可能從可持續發展走向“和諧發展”。
2.生態文明觀的生態價值取向
生態文明是一種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高度發展、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統一的文明,是人類共同追求的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作為黨的重要創新理論成果之一,生態文明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保障。“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人類文明發展形態,其所追求的人、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與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自然解放、社會解放、人的解放具有內在的一致性。”[4]生態文明的觀念是人與自然在20世紀的新觀念,已經全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各個領域,包括國家之間的關系、政治、政黨、法律、經濟、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新的生態文明思想觀念的確定,是國民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繼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重復使用西方工業文明中的錯誤思想觀念和方法,必定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這一點,在人們心中已達成共識。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思維超越與創新,它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培育和弘揚生態文明觀念,實現生態價值取向,對提升區域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GNH關懷的環境倫理審視
長期以來,GDP(國內生產總值)一直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反映區域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生態觀念、生態意識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GDP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將單純的物質追求當做了人幸福的全部,其實不然。GNH(國民幸福總值)成為人們新的追求目標,它代表著一種生態思維創新,蘊含著深厚的環境倫理價值——生態道德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的價值。“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在發展實踐中,要以倫理審視發展,使發展關懷GNH;要不斷地擴展人們的實質自由,消除不自由,提高人們創造幸福的能力,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過有價值的生活,從而提高人們的GNH,真正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5]中國近年來所提出的“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就是凸顯“GNH”特征的例子,這說明,生態思維創新觀念已進入到上層建筑領域,“綠色”正日益成為中央與地方制定方針政策的道德底線,各地政府越來越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指標考核,不再片面考核GDP政績,這種探索有利于促進人們幸福指數的增加。
廣西梧州市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世人譽為“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是歷史上水陸交通便利的商賈匯聚之地。由于具有中國最大、最密集的騎樓建筑群,又享有“中國騎樓城”之美譽。梧州市處于西江黃金水道的中心位置,山城水都是其魅力,又是其憂患所在,幾乎每年的強降雨直接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發生,生態安全成為影響梧州市發展的瓶頸。根據廣西全區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整體布局,梧州市改變思維方式,加強生態思維創新,以生態促發展,重視地質災害整治工作,利用資源優勢大力倡導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化轉型力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地質整治安全化
由于梧州市山多平地少,泥土松軟,再加上夏季強降雨天氣的作用,地質災害頻繁,是廣西14個地級市中地質災害的高發區、頻發區之一,曾經造成了重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所以對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整治是梧州市生態思維創新的重要一步。成功案例就是立足“三沖”改造,消除山城地質災害隱患,改變居民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合理規劃。
梧州市萬秀區“三沖”(平民沖、冰泉沖、石鼓沖,沖是山溝的意思)地段缺乏整體規劃,建筑布局雜亂,無市政道路,地質復雜而且十分脆弱。2006年6月8日,梧州市普降特大暴雨,市區建成區及周邊城鎮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000多處,造成13人死亡、28人受傷,大量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6.6億元。“三沖”地段成為重災區,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共緊急轉移群眾5000多戶17000多人,設立了18個臨時安置點,安置群眾3519人。
廣西梧州市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環境整治結合在一起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痛定思痛,為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實現由被動防災向主動防災轉變,自2007年起,梧州市連續三年將地質災害治理列為全市的“一號工程”。2009年,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梧州市籌資十幾億元,重點開展“三沖”綜合整治工程。兩年來,累計投資8.01億元,完成搬遷4413戶15120人,探索出一條“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以多元籌資、治搬結合、妥善安置、商業運作為手段,將地質災害治理、舊城改造、土地開發、城市棚戶區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機結合”的城市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新路,實現了消除地質災害威脅、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定生活的地質災害治理的最高目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6]。得到中央領導、自治區領導的充分肯定,“梧州模式”成為山城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典范。
2.城市建設森林化
2011年6月18日,在大連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上,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宣布授予包括梧州市在內的八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獲得這一殊榮的城市,當時在廣西也是第一個。這是梧州市進行生態思維創新的又一大手筆。
多年來,梧州市堅持把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增加生態公共福利,努力打造一個生態的、優美的、宜居的城市環境。梧州市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生態建設,把林業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石,著力發展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林業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效益日益凸顯。目前梧州市森林覆蓋率達74.8%,連續10年居廣西第一。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綠地率達34.6%,人均公共綠地9.44平方米,把增綠行動貫穿于森林城市建設全過程。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實施市區綠化美化工程,大力實施市區主次干道綠化,全面開展工業綠地、道路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和單位庭院綠地建設,采取見縫插綠等措施,充分綠化和改造城市空間,做到城市框架拉開到哪里,綠化就延伸到哪里。建成了桂江河畔風景游覽林區、西江環境保護林帶、河西區防護景觀林區、東環公路綠化防護林帶這幾個綠化區,大大拓展了城市森林空間,開創了城市管護的新模式[7]。梧州市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努力實現城市與森林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愿景,以期達到生態思維創新的實踐化。
(三)產業經濟生態化
廣西梧州市堅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發展經濟,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核心,并加強了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發展的保障機制,初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積極探索了一條適宜本市良性發展的新模式。
1.工業產業生態化
目前,梧州市一批知名工業品牌如“三威”、“神冠”、“奧奇麗”、“索芙特”、“冰泉”等,在國內外市場越打越響;“嘉進”、“神農”、“瑞福祥”等一批制藥企業及品牌在國內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8]。梧州市這些工業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注重產品開發的生態化。立足于本市優勢資源的生態經濟增長點,梧州市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加大創新力度。例如“冰泉”豆漿,作為幾十年的梧州老品牌,選材精細、做工衛生、口感細膩(去皮濾渣)、豆香濃郁,是純正的綠色生態食用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再如“雙錢”龜苓膏,同樣由于其衛生、生態、有效而出名,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梧州特產名產,被譽為梧州“三寶”之一。其他工業產品(如輕工、紡織、食品、醫藥、電子、機械、化工、建材和人工寶石等)也由于非常注重生態效益而成為梧州市的支柱產業。
2.農業產業生態化
梧州市屬于典型的山地,土地資源珍貴,走生態農業道路是解決產量瓶頸的重要方式。梧州市主要在培養農民生態觀念、提高農民生態技術、孕育生態農業產品市場上下功夫,重視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及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的建設。“梧州現代農業的生態取向,基于對現代農業本質、特性的較深刻的認知與占有,更與現代農業的生態觀的不斷形成緊密相關。正是這種生態觀的不斷形成,使梧州現代農業可進一步獲得生態哲學、生態科學的理性與自覺性”[9]。比如梧州市區強化水生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保持西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物鏈的完整性;蒙山縣借助養兔、種桑養蠶等形式來推進農業;岑溪市實施“生態富民家園”建設試點,發動群眾大力發展禽畜養殖業;搞好現有沼氣管理,以此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蒼梧縣利用地理條件種植品質優良、功效奇特的六堡茶,等等。
3.旅游產業生態化
梧州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旅游文化,現在全市共有風光、勝跡、文物點250多處,著名的有鴛江春泛、中山公園、龍母廟、西竺園、白云山公園,以及李濟深故居、爽島民俗風情旅游區和藤縣太平獅山、蒙山縣太平天國封王遺址等,2002年就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近年來,梧州市比較重視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休閑旅游,“充分發揮梧州江河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完善環保措施、嚴格水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加快沿江流域風景名勝區的開發。深度開發鴛江、西江等,將其建成集游覽、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江、旅游江。進一步完善景區接待服務設施,適度開發體育娛樂、觀光游覽、會議度假等旅游項目,形成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雙贏的新格局”[10]。尤其是農業生態旅游更是異常火爆,成為梧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生態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在生態思維創新理論的指導下,梧州市因地制宜、銳意進取,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在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廣西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宏偉目標,梧州市應該立足于現有的生態基礎,牢固樹立生態思維創新與生態立市的理念,認真執行《梧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實施工作方案》,把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生態思維創新之路。
(一)繼續加強“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把城市生態功能區建設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環節
“國家森林城市”標準中包含了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中心區公共綠地面積,公園和公共綠地的分布距離,城市綠地的認建、認養、認管,城市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等指標。梧州市雖在2011年成為“國家森林城市”(繼梧州市之后,南寧市、柳州市也獲取此殊榮),但在城市生態功能區規劃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當然這與梧州市復雜的地質環境有密切關系,梧州市今后應該繼續加強“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把加強城市近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以及生態建設和興林富民雙贏目標的實現作為生態思維創新的重點,從而進一步打造自身的“生態名片”。
(二)繼續發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功能,加深生態旅游理念在旅游線路設計中的深透
與其他城市相似,梧州市雖然獲取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榮譽稱號,但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該功能,旅游區景點的知名度不高,類型單一,旅游精品不多,尤其是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梧州市今后的旅游業應該嚴格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梧州市旅游的開發建設必須在保護好騎樓城景觀和龍母廟等主要的旅游資源景點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開發,對已損壞的騎樓進行修護性建設,堅持保持景區景點原貌的原則,注意保護龍母廟的完整性,保護梧州市旅游資源的完整性,以求能滿足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1]。“兩廣旅游集散中心和粵港澳的后花園”使梧州市旅游業發展具有很大的機遇與空間,梧州市旅游業只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強周邊景區聯動,塑造旅游品牌,強化生態理念,其旅游業一定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無愧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稱號。
(三)繼續突出“工業生態化”的地位,短時間內實現工業發展的新老接替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梧州市工業要想在市場上占據重要位置,必須依靠生態科技,多培育如廣西梧州神冠蛋白腸衣有限公司、廣西日成林產化工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與知名品牌,高新技術企業是梧州市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科技要創新,人才是根本,梧州市一方面要依靠本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國內外積極尋求技術合作,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力度,促進產業與產品升級。總之,“梧州市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真抓實干,促進梧州市經濟迅猛發展”[12]。只有大力依靠科技思維創新努力實現“工業生態化”的結構調整,才能最終使梧州市工業發展提高一個大臺階。
(四)重視生態文化的建設,始終堅持把生態意識的提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號召,廣西第十次黨代會也提出“民族文化強區”的建設目標,其中當然也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倡導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生態意識。在生態思維創新理論指導下,梧州市應該重視提升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意識。首先,提升領導干部生態經濟意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秀水’,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建立有效的官員生態評價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把考核結果與對干部的教育培訓和管理監督結合起來,對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發生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要實行嚴格問責,在評優評先、選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一票否決”[13]。其次,加強各級學生的生態德育教育,把生態和諧觀念內化為他們的價值準則和行為依據,使其道德規范變成一種自覺的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是非善惡,從而正確調節自己的生態道德行為。最后,培養公眾的環保社區參與意識,共同構建環境保護的社會網絡系統,增強社區行為方式的趨同性。通過對千家萬戶居民教育化、組織化的過程,促進整個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
[1]賀善侃,等.創新思維概論[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22.
[2]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9.
[3]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4]王明初,楊英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2.
[5]江海燕.基于發展倫理的GNH關懷[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2.
[6]陳國章.“山城水都”的幸福密碼——廣西梧州市創新地質災害治理工作解讀[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08-09.
[7]曹偉.梧州市森林覆蓋率達74.8%連續十年居廣西首位[EB/OL].中國經濟網,http://district.ce.cn/zg/201106/19/ t20110619_22488238.shtm l/2011-6-19.
[8]李丕文.淺議實施梧州市工業品牌戰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7(9):23.
[9]袁鼎生.現代農業的生態取向——從梧州現代農業實驗區說起[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50.
[10]韋幼青,丁勝.梧州旅游文化建設芻議[J].梧州學院學報,2009(1):9.
[11]王艷麗,等.加快梧州市旅游發展的策略思考[J].時代人物,2008(4):85.
[12]謝紅星.科技創新引領地方經濟發展——以廣西梧州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6):38.
[13]洪長安,李廣義.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文化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1(7):22.
F326.2
A
1673-8535(2012)05-0001-06
李廣義(1973-),男,山東鄆城人,河池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2-06-12
2010年度國家社科規劃基金(西部)項目(10XZX001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