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仙
(文山學院 外語系,云南 文山663000)
在自然科學中,人們通常將分子、原子等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稱為微觀世界,而除微觀世界以外的物質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有時候,人們又將宏觀世界特指星系、宇宙等物質世界,而將人類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世界稱為中觀世界,除此之外的物質世界才稱微觀世界。而在社會科學中,人們把從大局或整體去研究把握的科學,叫做宏觀科學,對應的研究方法或視角,叫做宏觀方法或宏觀維度。通常把從局部或細節去研究把握的科學,叫做微觀科學,對應的研究方法或視角,叫做微觀方法或微觀維度。本文以國內幼兒英語為研究視角,選擇其中的優秀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將有關教育教學目標、方法、教材、具體教學策略方面的論文歸為微觀維度。微觀維度的深層研究實用性和指導性最強,也就具有研究價值。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精確搜索以“幼兒英語”為主題的碩博論文,檢索到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54篇,論文發表的時間是從2001年5月1日到2011年12月1日。檢索結果表明國內有關幼兒英語的深層研究,近10年來得到了廣泛、深入地開展。筆者選擇其中微觀維度研究的內容,分析國內幼兒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梳理研究者已有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解及思考。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我國當前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1]幼兒英語的學習目標是針對3歲以上語言思維發展特點而開發,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讓幼兒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探索學習,并通過學習的成功經驗,提升語言能力,建立語言基礎;增進聽說能力,增強學生拼音與辨音能力、單字架構分析能力;學生通過字母拼讀規則拼出或念出大部分單詞。同時,幼兒英語學習課程能夠培養和增強兒童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提升兒童的學習效果,實現兒童學習成績的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然而,部分幼兒園沒有認真貫徹《幼兒園工作規程》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曲解幼兒園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幼兒英語教學”。有的學校為了吸引招生,打著所謂“雙語教學”、“特色辦園”等幌子,實質為了創收,其教學目標不科學、不合理,更有甚者為了迎合部分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思想,將幼兒教育小學化。
在幼兒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學目標沒有得到準確定位,那么其教學模式就會存在選擇不當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幼兒園英語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完全采用英語來講授和引導幼兒學習英語的全英語教學模式;一種是以漢語為中介或主要教學語言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里來講授和引導幼兒學習英語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中國式的英語教學;另一種是英語浸入式教學?!坝⒄Z浸入式教學”是指用英語(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進行英語課程教學,同時在英語浸入式教學時間里,仍然用英語對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這種模式是選擇幼兒在校(園)每天的一段時間或大部分時間,教師直接用英語組織幼兒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這段時間里,幼兒將被完全浸泡在英語環境中來學習和生活。三種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學校教學目標、教師隊伍素質、教材及教法等相互聯系,如果學校對這些教學資源缺乏足夠的掌握與認識,就會產生教學模式選擇不當的問題。
教材是否符合幼兒園英語教材編寫原則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兒英語學習的需要以及是否符合教師的教學需要是選用教材時要考慮的問題。教材的選擇要做到“因才選材”,我國鄉鎮幼兒園與城市幼兒園,以及小、中城市和大城市之間,東西部區域之間的幼兒園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會有差別,因此選用教材要考慮分層、分類、分區域的問題,做到因人而異、適時把握。同時,也要求教師或教學團隊對教材具有正確的處理能力。但是很多學校和教師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正確選擇教材,也不能靈活地處理教材內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可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各方面的內容都應發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2]顯然,《綱要》中對幼兒園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存在幼兒教師思想與行動“不一致”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掌握了某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知識,從主觀意愿上也想努力地按照這種新的認識去革新其教育行為,但是最終會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干擾。[3]優化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提高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效率,成為從事幼兒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打破傳統化、單一化或成人化的幼兒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實踐的問題。
國家教育部明確要求幼兒園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制定保教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要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培養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4]筆者認為,幼兒英語教育的總體目標應該定位在創設良好的英語教育環境,培養幼兒對英語發音和英語活動的興趣,通過英語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通過學習來發展幼兒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技能,獲得對英語活動的敏感性。同時,要注意根據幼兒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制定分層或分級實施的幼兒英語教學目標。
幼兒英語課堂教學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目前,我國的幼兒園英語教學模式一種是全英語教學,一種是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另一種是英語浸入式教學。通過廣泛的實驗和研究表明第二語言(英語)的習得采用浸入式教學模式較適合我國國情,教學效果較好,可以推行采用。既然“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優于其他模式,就應該加強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理解和認識。要培訓我們的教師掌握學科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合理選擇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能夠準確把握創設全英語環境的時機和時間,建構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把握教學活動的節奏和難易程度。同時,要注重師生、生生的合作與互動交流,能及時運用多種策略方法檢驗每位幼兒的語言發展狀況,養成及時記錄教學活動亮點的好習慣。
石莉在其碩士論文《幼兒園英語教材的比較與分析》中,選取當時在上海幼兒園較為廣泛使用的四套英語教材,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幼兒英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E2兒童美語》、雙美教育機構研發的《Here we go》教材以及夏恩教育學院編寫的《FAB》系列教材作為比較與分析的對象,分析教材是否符合幼兒園英語教材編寫原則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兒英語學習的需要以及是否符合教師的教學需要,并采用問卷調查法、實物分析法與焦點團體訪談法對四套英語教材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四套教材在三個方面各有利弊。但值得肯定的是四套教材不僅能配備靜態的教具還有一些動態呈現的教學資源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幼兒英語的教學形式。[5]蘇慧在其碩士論文《幼兒英語教材比較研究》中對《劍橋國際兒童英語》、《小早起鳥兒童思維英語課程》和《外研社幼兒園英語》三套幼兒英語教材進行了分析比較和討論。三套教材研發國家分別為英國(英語為第一語言)、德國(英語為第二語言)和中國(英語為外語)。蘇慧對三套教材的封皮、目錄、開版、插圖、題材、內容多樣性、語句類型、教學資源、封底和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做了比較分析,歸納總結了三套教材所具有的共性與個性,建議應該完善幼兒英語教材質量監管體系,建立教材開發部門,實現教材研發群體的多元化,同時要注意教材本土化的問題,做好教材的審查和選用制度。[6]
結合上述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在教材的選擇或編輯出版中,對非英語國家的孩子而言,教材中應考慮零起點的問題,以及英語和母語之間的關系,設計有零起點的內容,并分級別安排教學內容,形成系列教材。同時,在教材的策劃、研究、開發、編輯、出版、發行、使用及其反饋等環節把好質量關,做好監督等工作,構筑一個高效的出版集團。整套教材設計應該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并能將豐富的內容及實效的方法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極具活力的教學體系。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滲透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符合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教材的設計要全方位體現兒童的參與和互動,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游戲、優美的音頻視頻響應、豐富有趣的情境建構中學習英語,培養幼兒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建立英語思維。
一般幼兒英語教學由兩節課構成,通常每節課為30分鐘(學前班或大班在30分鐘左右,中班、小班依次適當減少)。對于新知識的學習,第一節課一般是呈現新知識和練習,第二節課進行鞏固和加強,教學采取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開展。[7]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能夠設計新穎有趣的游戲教學來提高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恰當使用體態語言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語言,或者正確理解并運用直觀形象化的教學來幫助幼兒運用語言。[8]具體到幼兒英語課堂教學而言,在兩節課的教學環節中,開始應該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熱身活動,引起孩子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后建構一個合適的情景來呈現計劃教學內容,接著通過集體、小組或個別游戲活動,或者其他直觀形象的方式來進行練習和應用。我們的課程設計要合理緊湊,注意保持幼兒吸引力和注意力的時間。我們開展的活動可以是英語表演游戲、英語反應游戲、英語音樂活動等,注意掌握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性別特征,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注重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
1.創設游戲教學情境
游戲教學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的教學,是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歡樂愉快的活動中或競賽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學到必須掌握的課外科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實驗研究表明,培養幼兒園孩子游戲的合作學習能力能夠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并能促進英語教學。[9]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角色扮演、假裝游戲、講故事、藝術活動等來組織幼兒學習英語。此外,也可以通過“玩語言”的形式來創設英語教學情境,如利用歌曲、詩歌、反復吟唱等來實現。顯然,游戲是兒童認知發展(包括其語言發展)的理想媒介。[10]當然,游戲教學不是萬能的,有研究表明,游戲教學在英語單詞教學中的效果是顯著的,而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效果則不明顯。游戲教學情景的創設需要相關學習理論的指導,要尋求合理性的支持。
2.創設直觀形象化的教學情境
孟亭含在其碩士論文《動畫片語境下小班幼兒英語語音學習的研究》中將多媒體動畫片與幼兒英語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研究,結果認為:以動畫片為學習素材的教學班的幼兒的語音學習效果要好于傳統教學法。[11]幼兒可以通過觀看有關英語教學的學習素材動畫來習得一些英語發音規則和語感,因為動畫片的教學對幼兒的吸引力大,幼兒注意力更集中,從而使得幼兒對英語語音的習得效果更好。在這里動畫片語境就比較直觀形象,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另外教師的身體語言、圖片展示、實物呈現等都能直觀形象地引導孩子認知相關事物,尤其是在幼兒英語單詞的認知和學習中可恰當使用。
3.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幼兒英語僅靠學校教育中每天1~2節課的學習是不夠的,這樣的課程只有20~40分鐘,孩子只能掌握少數、零散的單詞。比如中班的孩子只能記住諸如門、窗、小汽車、自行車、香蕉、蘋果等日常事物的英語稱呼。這樣的學習不能達到幼兒英語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使英語教學深入到學校每天的常規工作中。特別是要堅持運用日常用語,將日常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比如:在早上幼兒入園時,值日生(有的幼兒園也叫小標兵,通常是全班孩子兩兩組合,輪流參與)或值班教師對剛到學校的孩子說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兒課間休息時,值日生或教師說Go to the washroom, 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 Drink some water, please;在幼兒準備進餐時,教師和值日生與其他孩子一起認識餐具并介紹食譜,值日生分發餐具和食物時都嘗試用英語交流,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s。 另 外,在非英語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經常對孩子們說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這些短語可以有計劃的變化,并考慮讓值日生發出這樣的口令,使之與其他孩子互動等等。抓住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與孩子進行英語口語問答,打破固定情境對幼兒英語發展約束的認識界限,使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建構中學得無意、隨意和樂意,使其自覺自如地運用英語表達需求。
4.創設物質化的教學情境
在幼兒英語學習中創設物質化情境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幼兒教師若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安排一定的物質化教學情景畫面、活動工具和手工材料,將使孩子在觀察和操作中激發他們對英語的反應和使用,如合理使用幼兒園環境布置中的墻面、頭頂空間、門窗等,通過掛圖、實物、卡片等將適當的英語教學內容呈現出來,給幼兒以直接的刺激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還可以根據情況設置英語活動角或活動室,在這個空間內通過對實物、圖片、頭飾等物品的擺弄和操作來吸引孩子學習英語。因為在游戲教學中運用英語的活動角或活動室能夠最大化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只要一有空,就會主動地指讀單詞,或兩兩結伴玩語言游戲,愉快地游樂于英語語言氣氛中。其實,創設物質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在學校,在家里也可以進行。
5.建構家園合作模式
董珊在其碩士論文《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英語教育的研究》中,分析了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英語教育的現狀,剖析存在的問題,討論影響因素,提出了改進的建議。結果表明合理建構家園合作的教學模式,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英語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且成效的高低決定于教師和家長對利用家庭資源的認識及能力等因素的影響。[12]王蕊在其碩士論文《關于家園合作進行英語教育的研究》中,對家園合作進行英語教育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教師和家長具有的特征,針對這些特征提出具體要求:一是樹立正確的家園合作觀念;二是整合幼兒英語教育的內容;三是加強對幼兒教師英語知識和溝通技巧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素質;四是做好家長的培訓工作,建構多元化的家園合作策略。[13]實踐表明,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的英語需要在家庭中不斷強化,才能使他們完全掌握,家園配合幫助幼兒學習英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不僅僅要在幼兒園多聽、多說、多練習,在家也應該堅持天天聽、天天說。只有家園配合得好,孩子掌握英語、運用英語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的三原理,反映了其對生活和教育關系問題的認識。在當前幼兒教育實踐中提倡“課程回歸生活”,教育的實踐者應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使幼兒健康活潑地成長。[14]“生活教育”的實質是教育環境的建構問題,幼兒教育環境的建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一,幼兒園各學科的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家園合作模式的建設,幼兒英語的教學也應如此。幼兒從胎兒開始到六歲階段,是腦部迅速發展時期。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B.F.Skinner)認為,幼兒語言能力的獲得,是周圍環境刺激和反應的結果。在幼兒園開展英語教學主要是為了完善幼兒的語言發展。與“幼兒教育教學”相關的學校、教師和家長要準確認識我國當前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幼兒英語教學中要樹立教育新理念、合理建構幼兒教師培訓體系、創建靈活豐富的幼兒英語教育模式、整合優化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素養、加強實踐行動研究。同時,重視幼兒英語的學習規律,提高幼兒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多元文化意識,加強聽說和日常會話訓練,均衡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學校要摒棄“市場化思想”,家長要放棄“急切心態”,教師要懂得幼兒教學規律,讓孩子在健康快樂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
[1]康凌云.我國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歷史演變[J].新課程,2009(11):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董衛花.默會知識視野下幼兒園教育活動有效性探析[J].文山學院學報,2011(6):109-1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OL/EB].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129266.html.2011-12-28.
[5]石莉.幼兒園英語教材的比較與分析[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6]蘇慧.幼兒英語教材比較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7]呂冬青.學齡前兒童英語課堂教學個案研究[D].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8]肖婷.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師的教學策略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9]李英姿.合作游戲在學前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徐永芹.學前兒童教師英語教學中游戲的運用與信念[D].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11]孟亭含.動畫片語境下小班幼兒英語語音學習的研究[D]. 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12]董珊.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英語教育的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3]王蕊.關于家園合作進行英語教育的研究[D]. 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14]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文山學院學報,201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