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柱堅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淺析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策略
黃柱堅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能獲取企業公民的良好聲譽,贏得消費者,吸引到優秀的人力資源和投資,并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社會責任通行證,增強企業發展能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受其經營管理理念、發展能力、資源狀況、發展階段,以及本國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跨國公司行為、國際組織要求等內外因素的制約。積極和恰當的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應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以企業能力和資源為基礎,有序推進,隨能力變化而調整,以專長解決社會迫切問題,并建設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
企業社會責任;責任擔當;策略
企業是社會資源的利用者、財富的創作者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即是股東企業。企業作為盈利性經濟組織,追求經營利潤本來無可厚非,但有的企業破壞環境、產品質量低下、損害客戶利益、偷稅漏稅......從有毒奶粉到有毒膠囊,從私采濫挖到礦難頻發,從環境污染事件不斷再到員工跳樓,等等,已經引發成為社會問題。企業再也不能只追求利潤,而不關注客戶、員工、社區、環境和社會利益了。在經濟全球化、能源日益枯竭、環境危機日益嚴重、財富分配不公、國家間與國家內部貧富差距在拉大、某些企業不合理的發展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等背景下,企業必須融入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一致訴求,是中國企業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意指企業在為股東謀取最大利潤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利益關系人的利益[1]。即企業同時要承擔對股東、員工、消費者、投資者、社區、環境、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
(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的興起是一種世界潮流和趨勢。聯合國提出“全球契約”計劃,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制定了《跨國企業行動指南》,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關于跨國公司和社會政策的三方宣言》、《關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宣言》,國際標準化組織相繼推出ISO 9000(質量)、ISO 14000(環境)、ISO 26000(社會責任)標準,歐盟發起“歐洲企業社會責任聯盟”,以及美國民間組織社會責任國際推出SA8000社會責任第三方認證標準、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英國推出Footsie for Good金融時報道德指數,澳大利亞評級與研究公司RepuTex推出RepuTex指數,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已在全球擴展。社會責任已成為一流企業高調發布的指標。企業如果不履行環保、勞工方面的社會責任,就很難進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產品出口會遇到各種壁壘,將無法開拓國際市場。
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競爭的新要素。市場經濟中存在市場失靈問題,而企業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的缺陷,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第三種力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及可持續發展。邁克爾·波特(2003)指出,企業從事公共事業的目標,表面上為了博得更多的認同和社會影響,實質上則應該專注于公司競爭力的增強。殷格非(2005)認為,責任競爭力即企業在運用自身專業優勢解決社會、環境、員工等一系列問題,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經濟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競爭力得到增強。企業決策者開始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新引擎。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和埃森哲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全球766位CEO參與調查,93%的CEO認為可持續發展對于企業未來的成功是關鍵的或者至關重要的[2]。
(二)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著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1)》,對中國國有企業100強、民營企業100強和外資企業100強的社會責任發展水平的評價指出,2011年中國100強系列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平均分由17.0分增長為19.7分,稍有進步,但社會責任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只有中國遠洋集團1家企業處于卓越者階段;23家企業(占7.7%)處于領先者階段;36家企業(占12.0%)處于追趕者階段;35家企業(占11.7%)處于起步者階段;205家企業(68.3%)仍在“旁觀”,沒有推動社會責任管理,社會責任披露十分缺乏,還有26家企業得分為0或者負分。大量的中小企業,由于實力弱小,生命周期短,無力或無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此外,非政府組織不發達,催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組織力量、渠道體系、社會氛圍都不健全;市場上沒有形成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機制;大量的社會責任行為還處于被動、隨意和零散的狀態。部分企業出現社會責任缺失現象:無視企業對社會的應盡義務,逃避稅收和社會繳費;較少考慮承擔社會就業職責,勞動用工不規范,壓榨職工的收入和福利;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缺少誠信,期騙消費者,生產不合格或假冒產品;對社會公益冷淡;排斥競爭,不正當競爭等。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取決于其經營管理理念、發展能力、資源狀況,受本國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企業所處發展階段,以及跨國公司行為、國際組織、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3]。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內部因素,社會責任水平與企業資源和能力一致[4]。從來源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制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部制約因素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部制約因素有經營管理理念、發展能力、資源狀況、企業所處發展階段等。經營管理理念從屬于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先進的企業價值觀有助于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水平。企業發展能力和資源狀況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企業發展能力的大小和資源的豐富程度制約著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力度。在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發展能力、面臨的任務、從社會獲取資源的數量差異都很大。企業發展階段(成長階段)一般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蛻變期,相應地企業市場營銷的范圍經歷有限客戶階段、區域市場階段、全國市場階段、國際市場階段。在初創期,市場營銷的范圍處于有限客戶階段。處于初創期的企業,要培植競爭力,要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存市場空間。由于沒有基礎,企業生存能力較弱,市場占有率較低,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資金不足,沒有足夠的客戶,因而尋求創業資金,研發適銷產品,制定和實施商業計劃,開拓市場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業階段,產品或服務比較單一,企業的焦點放在經營上。有的研發出了市場對路的產品,卻受制于資金、產能、銷售渠道;有的雖有好的產品或創意,卻打不開市場。面對難得的商機和有限的客戶,企業往往精心服務,以賺取寶貴的利潤。此階段組織機構簡單,制度建設剛起步,創業團隊能吃苦耐勞,凝聚力強,對市場反應快,效率高。在成長期,市場營銷的范圍多處于區域市場階段。生產一定數量產品后,企業的生產組織完成磨合,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對外經過市場拓展,營銷渠道初步建立,企業產品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任,開始占領區域市場;此后生產規模和組織機構得到擴張,企業擁有了自己的主導產品,企業有了穩定的盈利,產品和工藝趨于穩定;企業內部開始形成各種管理制度。該階段企業處于上升期,不斷擴展勢力范圍,服務越來越多的客戶。在成熟期,市場營銷的范圍多擴展到全國市場,直至擴展到國際市場。企業管理逐漸走向正規化,經營領域得到拓寬,產品標準化得到提高;營銷渠道建設完成,形成了全國市場布局,逐步開展了國際化經營;有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品甚至品牌;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甚至停止,但收益提高;隨后經營思想趨于保守,創新意識減弱。在成熟期后期,市場基本飽和,企業收入主要靠老客戶重復購買;產品質量高且技術完善;企業間產品趨于同質化,容易引發價格競爭。在衰退與蛻變期,由于市場規??s小,企業利潤急劇下降,企業需要向新的業務領域轉移,若轉移成功,企業進入新的成長周期;若轉移失敗,企業將沒落。受制于發展能力和資源,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企業,擔當社會責任的力度也應不同。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制約因素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外部制約因素有本國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跨國公司行為、國際組織、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等。企業組織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社會文化影響著企業文化。本國文化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通過其經營管理理念影響企業行為,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誠信為本”、“薄利多銷”等價值觀,深刻影響著中國企業的經營行為和對待利益相關者的態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越輕,但存在國別差異。美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約束力較強;日本的公司對雇員及其生活社區承擔了全部的責任,沒有覺得對社區之外的其他利益團體負有責任,認為消費者利益低于產業利益;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企業社會責任傾向于工資、工作條件、就業安全等勞資問題,社會團體、政府已為減少社會問題承擔了大量的責任;不發達國家政府財力有限,企業被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減緩貧窮的工具,勞工、環境保護問題突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世界制造大國,但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員工勞動時間長、報酬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較重??鐕拘袨?、國際組織、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較高的要求,如一些勞工組織和跨國公司制定了專門的工廠守則,要求中國的出口加工企業遵守,中國沿海地區為跨國公司供貨的數千家企業,已經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檢查;而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卻脫離了中國企業實際,完全滿足要求超出了企業的能力,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變得不可持續。
企業負責任的行為能帶來競爭優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質上是一種獲取社會資本的過程。企業的社會資本是企業通過社會聯系獲取稀缺市場資源并由此獲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對企業,最典型的稀缺資源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和忠誠度。這種資源,除了基于優質的產品、誘人的價格,還基于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能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力資源。來自美國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在找工作時會考慮未來雇主的社會形象。1999~2001年間,美國Aspen學院開展的一項社會創新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MBA學生在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所供職的公司發生沖突時,選擇另謀高就[5]。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必是一個充分尊重員工和消費者利益、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守法經營的企業,員工會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發展中,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該如何積極且恰當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呢?
(一)承擔社會責任要以企業能力和資源為基礎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受其能力、企業文化、國外貿易伙伴的制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要與其能力、資源相稱。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已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貿易壁壘來使用。如SA8000是美國民間組織社會責任國際推出社會責任第三方認證標準,旨在關注勞工身心健康和權益,西方某些貿易保護主義者與人權組織聯手,以SA8000的名義,對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皮制品、小家電等的出口進行限制,一些人權機構經常對進口商施加壓力,要求其進口獲得SA8000認證的產品,一些社會團體要求限制進口達不到勞工標準要求的產品。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對勞工的保護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其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旦被要求實施SA8000,就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申請認證和維護,將大大增加成本,使原有的競爭優勢被嚴重削弱。因此,超出企業能力要求其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會阻礙其生存和發展。
(二)要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戰略體系
經濟全球化在使世界經濟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人群間的貧富差距,惡化了全球生態環境,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捍衛消費者、勞工、環境等公眾利益,西方社會掀起了消費者、勞工、環保、社會責任投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使得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國際共識和趨勢。企業應意識到社會責任的戰略意義,將社會責任行動納入到企業戰略體系中,在企業可持續發展、贏利、履行社會責任間進行平衡,以適應新的環境因素。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支出雖然減少了利潤,但從長期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是對企業品牌、信譽以及形象的一種間接投資,可以收獲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口碑。企業依靠其聲譽能獲得更多投資者和合作伙伴的青睞,其產品和服務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企業和股東的后期回報將持續而來。
(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要有序推進,隨能力變化而調整
世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經歷5個階段:基于純粹道德驅動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基于社會責任壓力回應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基于社會風險防范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基于財務價值創造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基于綜合價值創造的全面[6]。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應逐級推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應選擇不同的策略選擇。
創業階段,面對少量客戶,企業能力和資源有限,需要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應采取有限承擔策略,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是合法經營,對股東負責,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成長階段,企業能力和資源有了擴展,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在區域市場時期面對一定量的客戶群,承擔社會責任應采取低度承擔策略;在全國市場時期面對國內眾多商業合作伙伴和廣大消費者,應采取積極承擔策略;企業社會責任要擴展到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尊重企業員工和消費者利益,為股東創造利潤,為國家創造稅收,保護社會環境等責任。
成熟階段,企業能力較強,握有大量資源,面對國內眾多商業合作伙伴和廣大消費者以及外國貿易伙伴和外國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應采取全面承擔策略,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擴展到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生產的社會效益,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以及可持續發展。
衰退與蛻變階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和熱情降低,需要重新尋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點。企業社會責任目標降低,關注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相應減少,重點承擔對股東、債權人以及員工的責任。
(四)應運用專業優勢解決社會的迫切問題
企業的發展具有環境依賴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慎重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找到與社會共同發展的契合點。承擔社會責任正是這種契合點。積極的社會責任承擔者應以自己的專業優勢,有效解決社會面臨的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科技創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關注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與健康等迫切問題,社會責任成本變成企業發展投資,從而贏得與利益相關者的良好關系,并取得自己的經濟效益。美國3M公司1975年開始,大力推行“3P”(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計劃,從污染源頭過程抓起,重新規劃產品,重新設計生產設備,改善生產流程,對廢料進行循環利用,共發起了近5000個“3P”項目,到2002年共節約8.94億美元。3P計劃還降低了與污染相關的事故和法律糾紛的發生機率,保護員工的身體健康,吸引員工更多地參與管理決策。運用專業優勢積極解決社會問題一般宜從點到面取得突破。企業在價值鏈各環節上,應承擔對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補償責任;在處理企業利潤目標和社會利益目標沖突的問題上,應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內部利潤最大化。
(五)應建設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企業使命、愿景、價值觀、經營管理理念、商業道德等之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便有了思想基礎,履行社會責任就會變成整個企業、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突出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能夠塑造企業持久的競爭優勢——依靠價值觀、先進的管理理念來驅動企業發展。跨國公司星巴克,在世界咖啡市場價格降到每磅50美分的時候,仍以1.2美元的價格向它的咖啡供應者收購咖啡;對農民、顧客、員工、合作者、社會的責任行為,使顧客愿付3美元買一杯“有社會責任的咖啡”,星巴克實現了高增長、高盈利。
總之,從“股東企業”到“企業公民”,表明企業競爭進入包括質量、價格、環境和社會責任等全面競爭時代[7]。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符合國際社會訴求,能增添企業競爭力;選擇恰當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策略,使責任與能力相稱,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1]李立清,等.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26.
[2]《WTO經濟導刊》編輯部.2011年國際社會責任十大事件[EB/OL].http://www.csr-china.net/templates/node/index.as px?nodeid=bbdf3f6e-bd02-47be-a81c-03774310afc7&page =contentpage&contentid=864269e1-1969-4a0a-b0ab-41a0 5dfef3a1.
[3]李雙龍.試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J].經濟體制改革, 2005(4):67-70.
[4]楊春方.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09(1):66-76.
[5]姚江舟等.化社會責任為競爭力[J].中國企業家,2004,(5): 124-126.
[6]李偉陽.世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五個階段的演變與啟示[J]. WTO經濟導刊,2010(7):51-53.
[7]殷格非.提高責任競爭力應對全面責任競爭時代[J].上海企業,2006(1):20-23.
F272-05
A
1673-8535(2012)06-0008-05
黃柱堅,男,梧州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股權激勵、風險管理等。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