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超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
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創建高職院校良好育人環境
黃必超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
高職院校良好育人環境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須理順黨政關系,建立暢通的黨政工作機制;創新黨建工作理念,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突出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引領作用;搭建具有職校特色的社團組織和社會實踐平臺;落實黨管人才政策,增強服務師生員工的能力;構建“創先爭優”活動的長效機制。
政治核心作用;育人環境;高職黨建
高職院校育人環境是一所大學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傳承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和不竭的動力。其建設和發展不僅僅表現為“量”的增長,更表現在學校精神培育、辦學特色、功能擴展等方面“質”的提升;不僅僅是顯性的、有形的硬件設施的建設,更是一種隱性的健康、積極、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的創造。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育人環境建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是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抓好黨的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的建設,在構建具有高職特色、文化特色、環境特色和現代特色的良好育人環境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高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育人環境建設涉及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基層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對良好育人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將育人環境建設與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結合起來,互促互補,對于新時期高職院校發展與良好育人環境建設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一)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是良好育人環境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及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其良好的育人環境應該是:各種教育子系統及其要素間協調運轉、整體優化,全體師生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從而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構建良好育人環境關鍵在于學校各級黨組織。因為高職院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是構建良好育人環境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擔負著直接聯系、宣傳、團結教職工和青年學生,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的重要職責。基層黨組織應當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來開展工作——管思想,管干部,管人才。在教育觀、發展觀上主動為良好育人環境建設服務,為良好育人環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道德觀念支持,發揮政治核心的作用,這是良好育人環境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二)良好育人環境建設是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
良好育人環境建設,將為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高職院校創新活力的增強,辦學質量的提高,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都有賴于學校有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它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牢固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產學研結合為途徑”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及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進育人環境建設,這也為加強黨的建設提供了廣闊舞臺。通過育人環境的建設,將更好地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提供平臺,為黨組織團結和帶領廣大師生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難得的機會,從而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校“育人”功能。還可以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使黨的群眾基礎更加牢固[1]。
在育人環境建設中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建工作必須樹立“高職精神”、“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理念,營造既充滿人文關懷又突出高職特色的育人環境。
(一)以人為本,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育人氛圍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要求。學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理應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在育人環境建設中以師生員工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緊密圍繞師生員工來進行,消除各種不利于育人的因素,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和激勵人,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高職院校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學生的知識基礎相對較差,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學習較為被動。這就要求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因人施教,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2]。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的育人環境
良好育人環境是學校發展的源泉,學校的發展是良好育人環境的基礎,良好育人環境建設離不開學校的科學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育人環境建設必須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自身的實際來準確定位,突顯自身特色,遵循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拓展自身發展的思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全面統籌各方面工作,努力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樹立和踐行“科學發展觀”,才能構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首先,強化求真務實,面向基層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基層、服務基層、腳踏實地、深受第一線歡迎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要使其在基層工作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培養過程中,就要強化其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意識,注重培養其熱愛基層工作的觀念,培養其對基層工作的濃厚興趣;要為其創設模擬的職場環境,營造仿真的職場氣氛,體驗真實的職場氛圍,使其職場環境的表達能力、現場應變能力以及臨危不懼的辦事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增強其職業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素質。
其次,營造仿真的職業技能訓練的育人環境。高層次性、職業性和崗位性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點,學校應向學生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平臺,提高其職業技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其畢業后能盡快勝任崗位工作。
第三,加強“雙證”教育,營造考級考證的學習氛圍。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職業任職資格標準,在高職院校實行“雙證”(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教育,面向在校生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使高職畢業生能同時獲得相應的“雙證”,突出高職教育辦學的特色,有效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第四,塑造高職院校精神,創建銳意進取、求真務實的校園文化。學校精神是一種賦予校園以生命與活力并反映學校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的無形的文化形態,它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高職院校精神主要集中體現在所培養的學生的規格上,其培養的學生,一是具備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延展能力、創業能力;二是既重視對當前職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又重視對未來的職業素質、職業競爭力、職業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三是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這集中體現了一所高職院校的整體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也體現了一所高職院校師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一)建立暢通的黨政工作機制
首先,工作中要注意擺正“核心”與“中心”的位置,正確處理黨組織與行政組織的關系。貫徹落實黨政共同負責制,推行黨政聯席會制度,實行集體領導制、民主集中制,保證民主集中制的執行,通過集體研究,決定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大事項。注重形成組織集體領導、成員相互支持的黨建工作局面,使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落到實處。基層黨組織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來開展各項工作,政治核心作用的發揮,也要由中心工作的成效來檢驗。在工作過程中黨組織著重抓大事、議大事,加強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和監督。對待事關全局的大問題,黨組織要注重發動工作,統一思想認識;要重點抓方向,保證指導思想的明確性;要注意抓調研,保證決策的科學性;要善于抓改革,保證導向的正確性;要切實抓落實,保證工作的實效性[3]。
其次,黨政一把手要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正確處理黨政一把手關系。黨的一把手要支持行政一把手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班子的團結協作,保障黨政一把手溝通暢通,既做到相互尊重,也要做到相互支持。當工作遇到困難、阻力甚至挫折時,班子其他成員要主動為其分憂。當工作中出現問題時,黨內外一把手要顧全大局,密切協作,堅持原則。在事關黨的利益的事情面前,不能出現駐足觀望、推卸責任,或怕得罪人而溜之大吉的現象[3]。
第三,要正確處理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層黨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責,要做好這個工作,在實踐中要著重做到三個統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教學相統一,在教學科研中注意引導教師堅持正確的方向;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師資隊伍建設相統一,在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工作上,必須堅持把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作為大事來抓;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相統一,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二)構建育人環境建設的“創先爭優”活動的長效機制
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需要充分發掘每一個個體的能量,基層黨組織在其中起到把個體力量匯聚成集體力量的“火車頭”和“風向標”的作用。要充分發揮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就要構建有利于良好育人環境建設的“創先爭優”活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黨員接受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和完善黨員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保持黨員隊伍純潔性的管理機制;四是建立和完善黨內民主參與的長效機制。通過建立健全上述機制,把創先爭優活動和育人環境建設結合起來,把“創先爭優”活動成果轉化為廣大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轉化為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極大地推動育人環境的建設[3]。
(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引領作用
首先,要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務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和核心,推進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的效果。
其次,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加強黨建陣地建設。基層黨組織要善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黨的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富有開放性和時代性地回答師生在新形勢下迫切希望弄清的重大黨建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加強師德建設。師德是教師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內在保證[3]。教師唯有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范,才能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開展職業特色實踐平臺建設,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的實用人才,這樣的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延展能力和創業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必須具有踏實、協作、愛崗和敬業的精神。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為學生搭建有利于實現其培養目標的平臺,比如創建具有職業特色的社團組織和社會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與這些平臺的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提高為人處事、組織協調、競爭合作等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和愛好,發揮自己一技之長,反過來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此外,高職院校應該多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職業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真實模擬的職業訓練,增加他們對職業的感性認識,積累相應的職業經驗,以使畢業后能盡量縮短工作的適應期,盡快適應職業要求,進入工作狀態。
[1]李玉成.創新黨建工作理念推進和諧校園建設[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113-115.
[2]王建軍.高職院校系科黨總支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探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9-51.
[3]蘇華.構建高職院校和諧的校園文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5(6):49-52.
G641
A
1673-8535(2012)06-0089-03
黃必超(1972-),男,壯族,廣西崇左市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市場流通系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責任編輯:高堅)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