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明富
(文山州民委 古籍辦,云南 文山 663000)
一個族群的文化、親緣認同,可以確認一個民族的淵源關系和族內往來的密切程度。中國“濮儂”和越南儂族的文化、親緣認同關系,可以從始祖的認同、原生宗教信仰的認同、風俗習慣的認同、血緣親族“畢儂”的認同來剖析。
“濮儂”和儂族的始祖認同,有三方面值得研究,一是“乜弘”;二是“布洛陀”;三是“布婭”。
每年臘月間,“濮儂”和儂族都傳承“掃忍”的習俗,請“博摩”(男性的壯族原始宗教半職業者)到農戶履行傳統的祭祀儀式,念誦“掃忍”經詩。經詩講述,遠古“乜弘”(母皇)離開穴居的巖洞時,叫“薩”(傳說人物)蓋房屋。蓋房時“乜弘”得罪“薩”,“薩”到河岸痛哭,大神“布洛陀”教“薩”變怪去干擾“乜弘”及族人的生活。發展到今天,人們凡見怪或年逢臘月,都請“乜滿”(女性的壯族原始宗教半職業者)和“博摩”祭祀“薩”,請“薩”遠離人們。據“濮儂”和儂族摩經記載,“乜弘”是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女始祖、女王、女酋長,中國的“濮儂”和越南的儂族至今還認為“乜弘”和“薩”的存在,并傳承“掃忍”的習俗。
“布洛陀”為儂語漢字記音。“布洛陀”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是“濮儂”和儂族先民集人神的威力為一身的一位智慧大神。“布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據古籍摩經記載,“布洛陀”能造天地萬物,能為人類的生存繁衍排憂解難,凡人們遭遇不能自解的問題,都求教于他。在“濮儂”和儂族的觀念中,“布洛陀”雖然是位無所不能的始祖神,但人類生存及發展的所有作為,他不能代辦,僅作暗示,指點人們按自身能力去解決,去奮斗,去達到人類發展的理想境界。今“濮儂”和儂族的“博摩”為人們辦事,經常求教于大神“布洛陀”。[2]“濮儂”和儂族的居屋里都設有神龕,祭祀祖先“布婭”。“布”為男祖宗,“婭”為女祖宗。“濮儂”和儂族人認為,已逝祖宗們的靈魂還在“勐布婭”(始祖故地)生活著,還在繼續關照后裔的興衰,每逢節日節慶,各戶都備辦美食祭“布婭”。 “濮儂”和儂族人壽終,都請“博摩”主持“荷泰”祭祀儀式,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宗故地“勐布婭”去。
“濮儂”和儂族是稻作民族,與水稻有淵源關系,在人生禮儀祭祀活動中,必須取稻米、稻穗祭祀,人們的觀念是稻谷魂和人魂合二為一。“稻穗毛”儂語稱“款糇”,人的“靈魂”稱“命款”,認為人魂也是稻魂,稻米可載人魂。每逢小孩生病,先找草藥治病,若不見效,家人會去找“乜滿”做儀式。“乜滿”認為小孩的靈魂不附身才導致生病,要取稻穗草結扎,草結儂語稱“契款”(拴魂、載魂),然后讓家人將稻草結帶回家里,插在神龕上或小孩睡的床頭,認為魂魄重附身,病會自然好。若60歲以上的老人體衰多病,要請“乜滿”或“博摩”到家里,取稻穗、米做添壽儀式,認為稻穗、米是給人添壽增齡的“靈物”。“濮儂”和儂族的“款糇”,與“命款”觀念,就是谷魂和人魂合二為一的觀念。
“濮儂”和儂族傳承原生“摩教”,逢宗教祭祀活動,中國的“乜滿”和“博摩”可以到越南儂族村主持儀式,越南的“乜滿”和“博摩”也可以到中國的“濮儂”村來履行傳統祭祀儀式。“濮儂”和儂族對原生宗教信仰的認同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的“濮儂”和越南的儂族,傳統風俗習慣非常類似,如詩歌式的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禁忌、飲食習慣、生產方式、性格與心態等,都幾乎相同。由于“濮儂”和儂族風俗習慣的相同,從古至今的跨境聯姻不斷。
中國“濮儂”和越南儂族的“畢儂”一詞,漢語意譯有“兄弟”、“姊妹”、“親屬”、“親族”等意。“畢”為“年長者”、“長兄”、“姐姐”;“儂”是比“畢”小者,如“弟”和“妹”。儂語詞匯有“乜畢”,“乜”為“母”,意指“姐姐”;“畢乪”,“乪”指“嫂嫂”或“姑娘”,而“畢乪”專指“嫂嫂”;“老畢”意指“長兄”。“那畢”,“那”意為“臉、面前”,漢譯指“長兄”、“姐姐”;“那儂”意為“弟弟”和“妹妹”。 儂語的“乜畢”、 “畢乪”、 “老畢”、 “那畢”、 “那儂”等詞,都含“畢儂”之意。
儂語“畢儂”一詞還可以延伸到三類群體:一是聯姻血緣親族;二是同一族源的群體;三是相互攀親的聯盟群體。
聯姻血緣親族:狹義的血緣親族包括父親家族和母親家族的所有家庭成員,成員間互稱“畢儂”或“畢儂滇”。“畢儂滇”比“畢儂”更為親近,“滇”意為“紅色”, “畢儂滇”直譯為“紅色的兄弟姊妹”,即為直系血親關系的“畢儂”。
同源族群:凡操儂語的各地“濮儂”和儂族,都相稱“畢儂”。
攀親的聯盟群體:“濮儂”和儂族自古就傳承著寬容性的民族文化心理,為了和諧相處,樂意與他族相互攀親。攀親的方式有“拜干爹”和“打老庚”。給兒女找“干爹”,履行“拜干爹”儀式后,兩家和兩個宗族互相稱“畢儂”。 互找“老庚”或稱“老同”認作“畢儂”關系,即自尋同年同月生的人結為“老庚”、“老同”后,雙方的親族以“畢儂”相稱。[3](P256)
由于“畢儂”關系,中國的“濮儂”和越南的儂族都互稱“畢儂”。
由于中國“濮儂”和越南儂族文化及“畢儂”親緣的認同,從古至今的跨境聯姻不斷。
如:麻栗坡縣天保鎮那馬村的王朝香,63歲,他的母親是越南那灑村陸姓儂族人家的女兒。同村的梁世平,70歲,他的母親也是從越南的曼當村嫁到那馬村的。那馬村王世才曾經到越南那灑村上門做儂族人家的女婿,1958年才帶家人返回天保那馬村定居。
再如:馬關縣夾寒箐鎮炭底村有“濮儂”74戶,其中7戶與越南北部儂族有聯姻關系。
再如:麻栗坡縣丫口村農貴珍的親屬在越南黃樹皮縣旦灣村,她7歲就到黃樹皮趕街,到婚嫁年齡,她常到黃樹皮與儂族小伙子對情歌,她在越南有個對歌的戀人叫“老俊”,“老俊”與她未結成夫妻,后來又到中國猛洞鎮的揚坡村娶“濮儂”女為妻。丫口寨的陸紹朋76歲,到越南帕旦儂族村對情歌,領情侶到中國,娶越南帕旦儂族女為妻。丫口村陸恩成的外公是在中國生2個孩子后,到越南帕旦村定居,在越南又生多子。陸恩成的父親又到越南岸波娶妻。丫口村有濮儂77戶,目前,該村有13人娶越南旦灣、南旦等村的儂族做妻子。其中2006年娶越南儂族女6人,2007年娶越南儂族女4人,2008年娶越南儂族女3人。越南儂族姑娘自愿嫁到丫口寨,待生兒育女時,越南女方家父母送一對雞或鴨來看女兒,“濮儂”和儂族的親緣關系也就確立。
“濮儂”和儂族在長期的稻作農耕活動中,磨礪了稻作民族的個性。稻作民族是以開墾稻田種植水稻維系生存的民族,開墾一片能維系族人生存的稻田很不容易,為此,稻作民族不輕易搬遷到異地,養成守土個性。若遇外族挑釁和驚擾,稻作民族會采取隱忍和謙讓,經長期的磨礪,形成了寬容性的民族文化心理。種水稻的民族,每年開春,從把稻種撒入稻田開始,就全身心投入在稻田里,每天都看著稻谷生長,年復一年,把人的性格磨成溫和內向、吃苦耐勞和不好斗的民族性格,與狩獵和牧民性格有異。稻作民族,每年都在培育新良種,同時需要從異地調換良種進行雜交,為此,稻作民族善于廣泛交往,熱情好客、易接納新事物,同時養成開放性的民族文化品格。
由于“濮儂”和儂族的開放性、寬容性、溫和內向、吃苦耐勞、不好斗、熱情好客、易接納新事物等優良傳統,故注重“畢儂”關系,從古至今,“濮儂”和儂族的“畢儂”情感割不斷。
范宏貴說:“在中越邊境的我國壯族與越南的岱族、儂族有不少人有血親、姻親關系,有的結拜為兄弟姐妹,有的是很好的朋友,有的是世交。平日互相走訪,有困難時互相幫助。越南進行艱苦的抗法、抗美戰爭時期,生活十分艱難,中國壯族給越南岱族、儂族的至親好友的糧食接濟,有的暫時避居壯族親友家。1958年至1961年,中國大躍進中出現經濟困難,中國壯族不少人得到越南岱族、儂族至親好友的糧食接濟。每當圩日,他們跨過邊界,到對方的圩市買賣。有婚嫁喜慶他們互相去吃喜酒,互相通婚并不罕見,在歷史上就有,如云南省廣南府儂氏土官之女,就嫁給交趾土官,直至現在,此風仍然沿襲著。有喪事也互相走訪吊唁。每年的清明節時,越南的岱族、儂族跨過邊界,到中國一側掃墓祭祖。這種親密關系,就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也還保持著。”[4](P288)
“濮儂”和儂族的稻作農耕養成守土個性,加上傳統“摩教”引導族人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為此“濮儂”和儂族會自覺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從不爭功、不謀權爭霸。一旦生活地域劃定,國家建立,“濮儂”和儂族都會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西漢句町方國是“濮儂”和儂族先民建立的古國,從國家的建立到雄鎮南方直至無記載地隱退,折射出王族、國民追求人與社會、民族與國家的和諧理念。公元前111年,句町王毋波率部歸附漢朝后,一直維護漢朝的統一。句町王毋波曾經付出傾國的代價“助漢平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客觀上對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是有利的,所以得到漢昭帝的賞賜,升格封他為王”[5](P7)。1052 年,“濮儂”和儂族的部族王儂智高,因不堪交趾侵掠和朝廷鎮壓,毅然發動了一場震撼北宋王朝的民族戰爭。“儂智高兩次起兵反抗交趾王的控制、掠奪,都遭失敗。為了不被交趾王所吞并(國土廣源州),他不氣餒,繼續準備,積蓄力量。向北宋王朝求援,給予保護和援助。”宋王朝“拒絕了儂智高的要求,坐視自己的民族和領土遭受交趾王的蹂躪”[6](P348)。后來儂智高將士被北宋王朝派來的大軍鎮壓,他率部往南撤,“不知所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王儂智高,至今每逢農歷六月、七月,各村確定儂軍經過村落的日子祭祀儂智高將士的陰魂,才傳承了“景搓”、“景吉”傳統節日。[7]“我認為不管儂(智高)的動機如何,但從效果來看,他領導的反宋斗爭,不但沒有起‘分離’作用,而正好是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加強了壯族與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推動了壯族社會的發展。”[8](P117)
兩宋時期,生活在祖國南疆的濮儂,為了守住國土,浴血奮戰,成千上萬的邊民默默無聞被埋在南疆。馬關縣安平鎮(今馬白鎮)南郊,有一座土山丘,從古至今,當地人稱此山丘為“大墳包”。大墳包碑文記載:“大墳,相傳多數土人合葬于此。當有宋之時,云南未入中國版圖,吾邑接壤越南,越人開拓邊疆,不時過界滋擾,土人不服,起而反抗,慘遭殺戮者,措不勝屈。昔部落時代,所謂人道主義,識者寥若晨星,致人死多屬鳥葬,狐貍叢食,蠅蚋姑嘬,慘不忍聞。惟此地某酋長獨憐而合葬之,亦文化增進之先兆,計時已歷千余年矣。”馬關縣大墳包重點文物保護碑記載:“當地儂人部落首領含憤將尸體合葬于此。”“儂人”即今“濮儂”。 經研究發現,大墳包,是宋代“濮儂”人民反抗外來入侵者“因公殞難”的公墓,是宋代衛國烈士陵園,是“濮儂”人民戍邊為國捐軀的歷史見證。[9](P387)
“濮儂”人民是中國邊境的忠實守護者。麻栗坡縣丫口村76歲的王廷昌講,1953年至1978年,政府叫他帶5名丫口村的“濮儂”民兵守國界11號至12號界碑。1978年越南方曾挪動11號界碑,他立即向上級匯報。在中國的歷史上,“濮儂”人民在南疆筑起了一道隱形的長城。
綜上所述,通過對云南“濮儂”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儂族文化認同、跨境婚姻和國家觀念的調查,表明中國壯族“濮儂”支系和越南儂族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進入21世紀,“濮儂”和儂族仍然是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僅國籍不同而已。云南文山州邊境是祖國的南大門,在那里定居的各少數民族,1979年至1989年忙于護國自衛反擊戰,“老、少、邊、山、窮”的特點凸現,經濟仍滯后。雖然國家已開展“興邊富民”行動,但是,國境線長,貧困面大,發展緩慢,人的精神面貌不容樂觀。越方加快邊境地區發展的政策:對邊境一線口岸實行特殊優惠政策;加強對邊境地區交通基礎建設的投入;加大對邊境地區扶貧的投入;加大對邊境地區教育事業的投入;加大對邊境地區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加大對邊境地區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對邊境地區的群眾實行特殊照顧。越南對邊民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邊民對國家觀念有所變化,越南邊民農戶自覺掛越南國旗。要想讓中國邊民也自覺掛國旗,有中國人的自豪感,國家還需加大扶持力度。若讓邊民按自身能力發展,會出現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中國“濮儂”和越南儂族邊民的攀比心態,容易產生自卑感。二是歷代“濮儂”及各少數民族在南疆筑起的“隱形長城”得不到鞏固。
[1] 過偉.越南傳說故事與民俗風情[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明富.云南省馬關縣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樹調查[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3-15.
[3] 王明富.論壯泰族群的“畢儂”關系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A].李富強.中國壯族(第一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 范宏貴.越南民族與民族問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5] 覃圣敏.句町古史鉤沉[A].中共西林縣委,西林縣人民政府,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歷史學會.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6] 范宏貴.儂智高研究資料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7] 王明富.云南文山馬關縣法姐村祭祀北宋部族首領儂智高的活動調查[A]. 范宏貴.儂智高研究資料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8] 范宏貴.華南與東南亞相關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9] 王明富.句町古史鉤沉[A]. 中共西林縣委,西林縣人民政府,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歷史學會.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