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長時段視野下的邊疆史研究

2012-03-20 09:21:51
文山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方 鐵

(云南大學 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誕生于20世紀初的法國年鑒學派,是法國當代史學的主流,并對西方史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法國年鑒學派的史學理論傳入中國后,引起中國史學界的興趣,尤以總體史觀和三維歷史時間觀的影響最大。法國年鑒學派認為,史料本身并不構成為真正的歷史學,賦史料以生命,并使之成為真正歷史學的是歷史學家的思想。1951年英國歷史學家沃爾什的《歷史哲學導論》出版。他提出“分析的歷史哲學”,而與此前的“思辯的歷史哲學”相對立,并在歷史哲學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沃爾什認為歷史學家的思維方法可稱為綜合方法,即“對一個事件,要追溯它和其他事件的內在聯系,并從而為它在歷史的網絡之中定位的方法”。 沃爾什對綜合方法的定義,概括了總體史觀的基本內核。[1](P224)

法國年鑒學派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獲得長足發展,在70年代達至鼎盛。年鑒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發展了總體史觀并提出包括三種時間觀念的長時段理論。他強調歷史時間有不同的類別,大致可劃分為結構(Structure)、局勢(conjoncture)和事件(event)。這三種社會歷史時段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可按照結構、局勢和事件的順序排列,并提出事件不過是“塵埃”,只有結構和局勢的結合才能對歷史給出最終解釋。在其主要著作《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中,布羅代爾應用長時段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敘述。[2](P244)在 20 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理論產生很大的影響,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學著作便產生于這一時期。

對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理論,我國學者做了如下歸納 :[3](P142)布羅代爾主張歷史時間可分為長、中、短三種不同的時段,這三種時段在歷史運動中所處的層次、位置和作用各不相同。所謂長時段,指在長達數百年、上千年的時間內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地理格局、氣候變遷、社會組織、思維模式和文化心態等。長時段研究的是歷史的結構,他稱之為“幾乎不動的歷史”,布羅代爾認為長時段歷史對人與社會的制約最為顯著。所謂中時段,是指時限較長時段短的某些歷史因素,如人口增長、流通分析與國民產值等,中時段的時間約為數十年,可以用“態勢”、“局勢”和“周期”來敘述。短時段處于歷史運動的表層,主要研究事件、現象和人物短期的活動。

長時段理論的提出,是歷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這一理論將歷史發展過程分解為不同的時段,突出不同時段研究的內容,注重發掘中長歷史時段下隱藏的結構性因素,在時間和空間方面極大地擴展了研究者的視野,給人們以積極的啟示。同時應指出,布羅代爾關于三種時段重要性位置的排列有失偏頗。關于事件、現象和人物等短時段問題的研究,畢竟是歷史研究的基石與前提,進行中長時段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復原基本史實及相關剖析的基礎之上。沃勒斯坦也認為,結構、局勢和事件的排列順序,是“該書(按: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的一個嚴重錯誤”,“如果布羅代爾先考慮事件,再考慮結構,最后以局勢做總結,那么該書的說服力就會大大增加。”[2](P244)長時段理論還存在一些缺陷,如忽略了政治與文化方面的研究,這些內容在他的理論中明顯被忽視;在敘述人與環境的關系時,布羅代爾過分強調后者的“決定”一面,而忽視人的“創造”的一面。

在我國史學界,中國邊疆史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個領域。包括民族史、地區史在內的專門史,以及歷史地理學中的人文歷史地理,較早研究中國邊疆史方面的問題,并取得受到推崇的成績。與斷代史相比,邊疆專門史較注重歷史的橫向聯系與縱向發展,注意歷史過程的動態改變及其線索,關注邊疆與內地、邊疆與鄰邦間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邊疆專門史還注意學習人類學、民族學與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但邊疆專門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研究缺少全國或總體上的視野,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盡如人意等。中國歷史地理學,大致有研究地理學中與歷史相關部分的學科,以及探討歷史學中與地理有關部分的學科兩種定位,或者說是一門介于歷史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4](P2)因此,歷史地理學兼采歷史學與地理學兩門學科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并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側重。歷史地理學的一個特點,是擅長從整體觀、發展觀、運動觀與比較觀的角度考察歷史。由于邊疆專門史與歷史地理學均較重視貫通時段的研究,亦較注意研究對象與相關領域及相關問題之間的深層聯系,致使在中國邊疆史的某些領域,研究者較多采用源自長時段理論的中長時段研究方法,相關的研究也較明顯地體現出總體史觀。

近年嘗試用中長時段方法探討中國邊疆史,大致可列舉以下的研究為代表:

其一,邊疆觀念史與邊疆治理史。前者主要指歷代治理邊疆的觀念、思想與方略,后者大致包括歷代治邊的政策、措施及相應的社會實踐。歷代治邊雖各有特點,但諸如“內華夏外夷狄”、“守中治邊”、“守在四夷”與“欲綏遠者必先安近”等治邊的思想或方略,歷代在邊疆置郡縣、開通道、移民及屯田等舉措,以及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都經歷了上千年的形成發展過程,而非某一王朝所獨有。

如傳統治邊觀。早在先秦時期,諸侯國政治家便提出“五服”說或“九服”說。①對《禹貢》的“五服”說以及《周禮》之“九服”說,歷代方家的理解大體一致,即認為其言提出以王畿為國家的中心,統治由近及遠推向四方,對不同地區的管理及這些地區對國家承擔的義務,亦由近及遠而逐漸削弱。兩漢接受先秦“五服”說或“九服”說的內核,同時總結漢代治邊的經驗,進而形成“守中治邊”與“守在四夷”的思想,尤以班固所言最具代表性。②班固認為華夏與夷狄有山谷或大漠隔絕,不可隨意擾亂。夷狄之人“貪而好利”、“人面獸心”,其章服、習俗、飲食、言語異于華夏;夷狄之地取之不可耕,夷狄之民臣而不可牧,封建王朝應區分諸夏與夷狄的界限,做到內外有別;進而提出對夷狄應施治有度,與之保持必要的距離。與夷狄交往應“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若夷狄慕義貢獻,王朝須待之以禮,有爭端則“使曲在彼”。若能如此,可羈縻夷狄而不絕,最終達致強國安邊的目的。漢代以降,“守中治邊”與“守在四夷”成為大多數中原王朝治邊思想體系的核心。治邊方面的下述思想或方略,便大致是從“守中治邊”與“守在四夷”發展而來:“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5](卷一九三P6067)“欲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則外自安。”[6](卷三○P678)朝廷對四夷應懷之以德,服之以威,“使四夷之臣,各守其地”。[7](卷七)“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8](卷三七七)可見“守中治邊”、“守在四夷”思想在古代影響之深遠。

又如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經常南下,對中原王朝構成嚴重威脅,歷朝治邊大都有重視北方、相對忽視南方的情形。秦漢時便有重北輕南的傾向,以后逐漸形成重要的治邊傳統。《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說:“秦、漢以來,匈奴久為邊害。孝武雖外事四夷,東平兩越、朝鮮,西討貳師、大宛,開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為中國輕重。而匈奴最逼於諸夏,胡騎南侵則三邊受敵。”[9](卷三〇P831)唐代房玄齡亦言 :“詳觀古今,為中國患害,無過突厥。”[10](卷九P486)兩宋重北輕南的傾向更為明顯,王象之云:“朝廷御邊,重西北而輕東南。”[11](卷一)《元史·地理一》總結歷代邊患說:“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12](卷五八P1345)明朝治邊仍以北方為重點,重視防守漠北的蒙元后裔韃靼及瓦剌諸部。朱元璋立國后分封二十四子,將之遣往各地協助統治,其中不少鎮守北疆。在諸統一王朝中,僅有元清兩朝的重北輕南傾向不甚顯明,主要是因北部草原為元朝的發源地與根據地;清朝通過聯姻與蒙古諸部交往密切,一定程度緩解了來自北部草原的壓力。

重北輕南的傳統深刻影響了歷朝治邊。歷代駐兵、屯田的重點多在北方,經營南部邊疆的規模相對要小得多。在歷朝的正史與奏疏中,對北部邊疆的治策探討較多,針對南部邊疆的則明顯減少,一些重要的治邊方略,便是從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經驗總結而來。如東漢班固說:“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綏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13](卷四〇下P1374)唐涼州都督李大亮總結朝廷對突厥的政策,認為內地與邊疆是根本與枝葉的關系,不可搖根本以厚枝葉。③唐朝實行“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的治策,亦主要是來自應對北方夷狄的經驗。④由于防守的重點在北方,元明以前歷朝經營南部邊疆均不甚積極。至元清兩朝,由于緩解了來自北部邊疆的壓力,因此加強對南部邊疆的經營。

至于封建王朝治理邊疆的政策,也經歷了數千年發展演變的過程。以羈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進為例。據研究,[14]秦漢至唐宋歷代王朝的邊疆少數民族治策,通常被稱為“羈縻之制”。“羈縻”的本意,言朝廷若掌握馬之“羈”(籠頭),牛之“縻”(鼻繩),便能有效控制少數民族而又較寬松隨意,“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15]羈縻之制是歷朝經營邊疆的一項重要創造。但羈縻之制也有明顯的弱點,主要是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重在羈縻而約束不足,管理較隨意且缺少制度化規定,同時在全國普遍推行大致相同的治策,并無南北方等區域性的差異,由此反映出羈縻之制尚不完備。

元朝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推行的土官制度,由于具備以下新的特點,而與羈縻之制有較大區別:朝廷任命少數民族首領出任的土官,為國家的正式官吏,不可隨意廢除,但可世襲;朝廷在邊疆設立軍事統制機構宣慰司,并廣泛任用土官為邊疆地區州縣以及宣慰使司及所屬機構的長官;土官有相當大的權力,其權力為朝廷所承認并受到法律保護;土官可統轄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土軍,朝廷有調用土軍出征之權;土官接受朝廷相對規范的管理,并繳納一定的賦稅,還承擔其他義務。元朝在南部邊疆實行土官制度,還具備施行范圍較廣、推行力度較大以及成效顯著等特點。

土官制度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能成功推行,與當地特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有關。南部邊疆多山且地形復雜,氣候類型亦復雜多樣。不同高度的地區其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相異,居住不同高度地區的居民,對特定生態環境及其動植物資源有明顯的依賴關系。在共同族源基礎上形成的大小村落,又以地緣與血緣的關系為紐帶,結成更大的勢力并相互依存。南方少數民族首領的生存及其相應活動,以相對穩定占有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以及依附于斯的人口為前提。南部邊疆少數民族眾多,內部結構復雜,他們既雜居共處、相互依存,為爭奪土地、水源、山林與礦藏等資源,以及因復雜的歷史糾葛又常結仇并長期爭斗。另一方面,各地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不同派別之間,又存在經濟上的互補共生關系,以及家族與社會方面的復雜聯系,因此,當地社會形成了內部矛盾尖銳突出、需時常調整以維持平衡的特點。

土官制度的實質,是朝廷承認各級土官占有土地等資源的合法性,同時根據土官忠誠與否,決定是否收回其資源占有的權力,從而掌握了干預其內部爭斗及左右平衡的鑰匙,并減少了因爭奪土地等資源而發生的爭端,為穩定土官地區的統治提供了制度化保證。土官制度的施行,也因此受到南方少數民族的普遍擁護。《明史·土司傳》正確指出土司制度的特點:“明踵元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矣。然其道在于羈縻。彼大姓相擅,世積威約,而必假我爵祿,寵之以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唯命。然調遣日繁,急而生變,恃功怙過,侵擾益深,故歷朝征發,利害各半。其要在于撫綏得人,恩威兼濟,則得其死力而不足為患。”[16](卷三一〇P7981)當然,對土官制度的內在機理,蒙元統治者尚不可能有深刻認識;但土官制度適合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社會,施行亦屬有效,乃被確定為可行制度并予推廣。

為加強對主要對手漢人的統治,元朝對邊疆少數民族較為信任,對各級土官堪稱寬容。元代前期統治機構官僚化的弊病尚不明顯,根據具體情形較為靈活地選擇政策,推行各類治策亦較為快速且徹底,這些都促使土官制度取得較大的效果。憑借土官制度,元朝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明顯深入,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土官制度的實行,還在土官地區真正實現了歷朝夢寐以求的“以夷制夷”。元代以前歷朝的“以夷制夷”,施行對象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做法多屬利用各政治勢力間的矛盾,使之離心相攻而從中漁利。但朝廷支持的某一政治勢力,可能在敵方衰落后迅速轉變為支持者的新對頭。如南宋先后與金、蒙古聯手對付宿敵,最后在政治博弈中吃了大虧。至于憑借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土軍鎮壓其他少數民族,在元代以前十分罕見。歷朝雖招募夷兵,但大都屬于雇傭兵或將之混合編入軍隊,少見單獨組成土軍并形成相應制度的記載。土官制度則使元朝統治者能有效地利用少數民族內部的矛盾,使之相互監督和牽制,并有效干預各派勢力的平衡。在少數民族內部為爭奪資源占有與官職繼承等的爭斗中,封建王朝可坐觀成敗,而不至于惹火燒身。朝廷支持少數民族的方式,也由過去公開為某些政治勢力撐腰,改變為以土官職位及其合法承繼為誘餌,驅使少數民族為之盡忠奔走。至于朝廷調用土軍鎮壓其他少數民族,由于涂上維護封建統治合法性的色彩,更易取得“以夷制夷”的效果。

另一方面,推行土官制度抑或導致土官坐大,朝廷因此鞭長莫及,此即明清兩朝在一些土司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重要原因。至于在北方草原等邊疆地區,因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等與南部邊疆有異,元朝大致沿用適合游牧生活的萬戶制度,由此開創了封建王朝統治邊疆的治策南北有別的時期。明清兩代沿襲元制,將土官制度發展為堪稱完善的土司制度,使中央政府對南部邊疆的控制更為深入;清朝針對不同邊疆地區分別施行的治策,在元明經營的基礎上亦更趨成熟。

其二,邊疆經營史與邊疆開發史。近年在該領域嘗試應用中長時段方法的研究,大致體現在歷代對西南邊疆的經營經歷由低潮至高潮的過程,以及這一地區經濟門類的重心相應發生改變等方面。

就經營的規模與深入的程度而言,歷朝經營主要包括今云貴兩省和川西南的西南邊疆地區,大致可分為秦漢至宋以及元至清兩個差異較大的時期,其中以元代為改變的契機。在前一時期,封建王朝建立并初步鞏固了對西南邊疆的統治,主要表現在設置郡縣、開通道路及向郡縣治地少量移民等方面。但統治的有效性仍較有限,原因是受到重北輕南治邊傾向的影響,也由于西南邊疆偏僻落后及自然資源尚待開發,歷朝遂將西南邊疆歸入四川大行政區管轄,并基本上不在這一地區收取賦稅。西漢武帝時,在番禺以西至蜀地以南的區域置17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17](卷三〇P1440)唐神功元年(697 年),蜀州刺史張柬之上書請罷姚州(治今云南姚安),理由是“(姚州)鹽布之稅不供,珍奇之貢不入,戈戟之用不實于戎行,寶貨之資不輸于大國,而空竭府庫,驅率平人,受役少數民族”。[18](卷九一P2940)張柬之所說的情形較為普遍。出自朝廷施治不善與邊疆民族崛起等方面的原因,云南出現南詔、大理國500余年的地方割據。南詔、大理國實現了云南地區的局部統一,推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以后元朝建立云南行省創造了條件。

元明清是西南邊疆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的時期,但各朝的情形又不盡相同。云南為忽必烈所率兵平定,亦出自以云南為基地用兵鄰國的考慮,忽必烈十分重視云南。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子云南王忽哥赤出鎮,忽必烈面諭之:“大理朕手定,深愛其土風,向非歷數在躬,將于彼分器焉。汝往,其善撫吏民。”[19](卷七六P510)在老臣賽典赤·贍思丁的主持下,元朝建立云南行省,大力推行增州縣、設官府、開驛道與置屯田等治理措施,并在各地征收秋稅和夏稅,在邊遠地區則按人口或住房之數征收金銀。[20]《元史·地理一》亦言:“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12](卷五八P1345)元代之前,歷代王朝經營邊疆主要由國庫出資,致使治邊的成本極高,而收效十分有限,這是歷代議論開邊得失頗多爭議的主要原因。元朝重視經營邊疆并實質性收取賦稅,既減輕朝廷的經濟負擔,亦開明清兩代汲取邊疆資源以裨國用的先河,同時對邊疆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促進的作用。

元朝將云南行省的治地置于今昆明,使云南的政治中心從滇西移至滇東。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開通由今昆明經貴陽達鎮遠入湖南、連接沅陵以東“常行站道”的驛道,⑤致使今云南與四川間的舊道逐漸衰廢,今貴州的腹心區域則自黔北移至黔中。《元史·地理六》說:“貴州(治今貴陽)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廣、四川、云南喉衿之地。”[12](卷六三P1536)滇東和黔中一帶因有多條驛道經過,亦逐漸成為人丁輻湊、經濟繁榮的地區。為保護經今貴州中部的重要驛道,也因今云貴兩地脫離四川的行政管轄已成定勢,明朝建立貴州省,形成今西南地區滇、黔、川三省鼎足而立的格局。

明朝將積極開發的地區,延伸至云南南部以及貴州的其他地區。太祖朱元璋認為云南諸夷叛服不常,原因是“其地險而遠,其民富而狠”,⑥因此在云南等地大量駐兵。明代衛所制度允許軍人攜帶家眷,大量軍戶便以衛所駐守的形式移居各地,并在居住地屯田自給,乃形成較大規模的墾種營農高潮。至今西南邊疆尚有為數不少的營、屯、衛、所一類地名,便是明代衛所的遺留。《明史·沐英傳》言沐英鎮守云南時墾田至100萬余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子沐春襲職;沐春鎮滇7年辟田30余萬畝。《明會典》說云南都司有屯田110萬余畝,糧38萬余石,⑦可與《明史》謂沐英時云南墾田達100余萬畝的記載印證,至此云南的農業生產發展至空前的規模。貴州、廣西的農業也有很大進步。但明代西南邊疆的農業生產,仍以傳統的農業地區為基礎,而與清朝加強對邊疆、僻地和山區的開發有所區別。

清朝統一全國后,內地人口急劇增加,至乾隆時形成人口高峰,大量流民遂遷入人口稀少地區以謀生路。清廷雖頒令禁止流徙,但實際效果不大。云南官府則以減稅、貸給種籽、準為永業等為優惠條件,招徠流民至邊疆及僻地墾荒。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云貴總督趙廷臣奏:“滇黔田土荒蕪,當亟開墾。將有主荒田令本主開墾,無主荒田招民墾種。俱三年起科,該州縣給以印票,永為己業。”戶部許之。⑧由于盆地和交通沿線地區人口密集,外來移民主要移居西南邊疆的邊地、山區與僻地,形成西南邊疆新一輪的經濟開發浪潮。嘉慶重修《清一統志》記載康熙末年云南各府廳的人口數,⑨以今大理、昆明、建水、保山、曲靖和楚雄等較大盆地的人口最為密集。嘉慶年間,若按人口數量的多寡排列,云南各府廳的順序發生變化,在排序中位置前移的府廳大都在山區或邊遠地區,說明這些地區發展的速度很快。貴州、廣西也有類似的情形。

西南邊疆古代的社會經濟,包括種植業、畜牧業、礦冶業、交通業、商業與家庭手工業等門類。在不同的時期,歷代經營經濟門類的重點有所改變,古代前后期的差別亦較明顯。

西漢數度經營西南夷(指今云貴兩省與川西地區),緣由是武帝企望開通自僰道(治今宜賓)沿牂柯江(今北盤江)達番禺(治今廣州)的用兵通道,以及由蜀地經西南夷、身毒(今印度)達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的邦交通道。[17](卷一一六P2994,2996)西漢在西南夷數次設置郡縣,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保護通道的安全,由于武帝設治的決心動搖不定,出現過既置復撤、其后又復置郡縣的情形。[17](卷一一六P2995,2997)唐朝亦極為重視經過云南通往鄰邦的通道。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遣梁建方率兵平定松外蠻,緣由是為復通過今滇西至天竺的道路。永徽二年(651年),郎州白水蠻(在今昆明至大理一帶)反,唐遣左領軍將軍趙孝祖率兵征討破之,主要也是為了保護上述道路。唐朝在今滇東北和滇中的統治鞏固后,將勢力擴展至今滇西一帶,亦寓保護經滇西至天竺道路的用意。天寶間唐朝喪失對云南地區的控制,起因便是唐朝實施打通由交州經今滇中、滇東北至戎州(今四川宜賓)道路的計劃,導致地方勢力爨氏大姓反叛,毀道路所經之安寧城。唐朝令南詔前往平叛,致使南詔勢力坐大,最終與唐朝決裂。⑩

漢至唐前期西南邊疆的種植業有所發展,但范圍大都限于郡縣治地及附近地區。由此可見,在封建王朝統治的前半期,邊疆地區的通道(尤其是經過邊疆的邦交通道)以及較小范圍的種植業,是當時經營的重點,而礦冶業、商業等經濟門類,以及大部分地區的種植業則較落后。

元朝在西南邊疆廣為設治,積極拓建驛道、清查人口、開采礦藏和征收賦稅。發展交通是元朝在這一地區取得的最大成就。如云南行省有驛站78處,其中馬站74處、水站4處,有馬2345匹、牛30只、船24艘。?而實有驛站尚不止此數。云南行省的道路以省治為中心,以今大理、楚雄、西昌、昭通、曲靖、通海、景洪、保山、麗江等路府所在地為樞紐,形成貫通全省的交通網絡,并有驛道通往今緬甸、越南等國。元朝在全國廣開屯田,“以資軍餉”。云南、八番、海南、海北等地因是“少數民族腹心”,尤“設兵屯旅以控扼之”。[12](卷一〇〇P2558)云南行省轄中慶路軍民屯等10余處軍民屯田,墾田71667雙及 1250 頃,約合 483335畝。[12](卷一〇〇P2575,卷六一P1458)另據《元史·食貨二》:云南行省有威楚、麗江等15處產金,威楚、大理諸處產銀,大理、澄江兩地產銅,中慶、大理等處產鐵。[12](卷九四P2377)貴州、廣西的情形與云南相去不遠。元朝在西南邊疆經營的重點,似可按交通、農業、礦冶業、商業的順序排列;尤以省內交通業最為發達,農業、礦冶業與商業發展的水平,較此后的明清兩代仍有較明顯差距。

明清兩代西南邊疆各省新開的道路不多,但道路的管理與運作進一步改善。明朝在傳統農業地區大興屯田,伴隨農業的進步,馬牛豬等大牲畜的飼養業十分發達。明廷還擴大對金銀鐵銅鉛鋅及寶石的開采。云南礦稅之重屢見于邊吏奏疏。?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云南巡撫陳用賓奏:國家最重之征,“莫過云南輸金一事”。[21](卷一一八,卷二五〇,卷四二四)但明朝大量搜刮云南等地的金銀和寶石,有一部分是為滿足皇帝的私欲,這一點與清朝在云南大量開采銅銀以供各地鑄幣不同。明朝還在貴州、云南等地大量采伐巨大原木,以滿足宮廷建設需要。采木較集中的時間前后達90余年。清朝在西南邊疆努力發展農業,目的之一是為征收農業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確定各省常平倉歲儲糧額,云南、貴州分別為70萬石與50萬石;三十一年(1766年)各省報存糧之數,云南與貴州均為80余萬石,廣西為 183 萬石。[22](卷一二一P3558)清朝則大量開采云南的銅和銀,作為京城乃至長江以南數省鑄造錢幣的原料,《清史·食貨五》稱全國多省產銅,“而滇最饒,”“滇省銅政,累葉程功,非他項礦產可比”。[22](卷一二四P3666)明清兩代西南邊疆主要的經濟門類,得到較均衡的發展,并可按照有色金屬采冶、種植業、畜牧業、交通業、商業(包括玉石與原木的供應)的順序排列。

嘗試用中長時段方法進行研究,還表現在邊疆民族關系史方面。有研究者認為,?西南邊疆的居民包括土著民族與外來移民,早期移民主要居于郡縣治地所在之大中盆地,土著民族與之雜居并在其他地區廣為散布。早期移民因勢力單薄而逐漸被土著民族融合,形成白蠻等新的民族,唐宋時以白蠻為主建立南詔、大理國。明清時外來移民大量進入,乃融合白蠻、僮等民族的一些人口形成各農業地區的漢族,并在當地占據主導的地位。盆地邊緣及盆地以外的廣大區域,則主要為各土著民族所居。清代一些內地移民移居邊疆、山地和僻地,促進與當地土著民族的融合,乃形成近代西南邊疆各民族分布的格局。

近年就以上問題進行的探討,初步揭示了一些深層的因素和內在的關聯,表明合理應用中長時段方法,可使研究者的視野更開闊,研究亦得以深入,為推進對中國邊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有效的新方法。

注釋:

① 《尚書·禹貢》篇:“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撰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所言“九服”,與《尚書·禹貢》之“五服”說大同小異。

②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贊》:“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制外內,或修刑政,或昭文德,遠近之勢異也。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而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是故圣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絕,使曲在彼,蓋圣王制御少數民族之常道也。”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第3833頁。

③ 《貞觀政要》卷九《議征伐》,李大亮言:“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第503頁。

④ (唐)狄仁杰:“近貞觀年中,克平九姓,冊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者,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此則近日之令典,實綏邊之故事。”,《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疏》,《全唐文》卷一六九,中華書局1983年標點本,第1726頁。

⑤ (明)《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一八《二十二·勘·站·站赤三》,《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一九《二十二·勘·站·站赤四》,引(元)《經世大典》,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本。

⑥ (明)《太祖洪武實錄》卷一四二,洪武十五年二月丙寅條,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本。

⑦ 《明史》卷一二六,第3759頁。(明)《明會典》卷一八《戶部五·屯田》,萬歷刻本。

⑧ (清)《圣祖實錄》卷一,順治十八年二月乙未條,日本東京大藏株式會社影印本。

⑨ (清)《一統志》卷四七五至卷四九八,嘉慶重修本。

⑩ 《南詔德化碑》,碑文見汪寧生著:《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6頁。

? (明)《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二三《二二勘·站·站赤八》,引(元)《經世大典》。

? 《明史》卷八一《食貨五》,第1971頁。

? 參見尤中著:《中國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4頁;方鐵、方慧著:《中國西南邊疆開發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8頁;方鐵:《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徑及融合方式之比較》,《煙臺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1] 何兆武.沃爾什和歷史哲學[A].[英]沃爾什,著.何兆武,等.譯.歷史哲學導論·附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沃勒斯坦.布羅代爾:歷史學家;“局勢中的人”[A].[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等.譯.論歷史·附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徐浩,等.當代西方史學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4] 張全明,等.中國歷史地理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 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 續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1980.

[7](明)桂彥良.上太平治要十二條[A].明經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刻本.

[8](清)高宗實錄[Z].日本東京大藏株式會社影印本.

[9] 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 (唐)吳兢著,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1]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Z].清抄本.

[12] 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 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 方鐵.論元朝的土官制度[A].方鐵,等.中國蒙元史學術研討會暨方齡貴教授90華誕慶祝會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東漢)衛宏.漢官儀[Z].四部備要本.

[16] 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 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 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 蒙兀兒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20] 方鐵.元代云南行省的農業與農業賦稅[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4):57-64.

[21](明)神宗萬歷實錄[Z].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本.

[22] 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色婷婷在线播放|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久久女人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久久a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欧美性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av色爱 天堂网| 国产精品视屏| 色综合中文字幕|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尤物视频一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aⅴ|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成人国产免费|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伊人无码视屏|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干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视频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h视频在线|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aaa视频|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婷婷综合色|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88av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一级在线毛片| 在线一级毛片|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