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論體育教育對現代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張仕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高校的體育教育應注重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不但決定著國家、民族的未來,而且還決定著大學生自身能否健康地成長。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競爭意識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他們的合作與團隊精神,注意公平競爭和挫折教育的有機結合,懂得選擇有效的體育教育方法和手段。
大學生;競爭意識;體育教育
競爭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社會的風云變化,現實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急需具有競爭意識的高素質人才[1]。然而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環境中,人們已習慣了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傳統的體育文化則是以修身養性為主,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初期的計劃經濟也束縛了人們的競爭意識的發展[2]。體育以其競爭的特性,在培養大學生競爭能力的過程中,能起到獨特的作用,因此,當今的高校體育教育,必須重視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在體育的集體項目競賽中,單靠個人的努力是難以獲得比賽勝利的,必須要和同伴通力合作,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戰勝對手。在培養大學生競爭意識時,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明白,在未來社會中,單靠自己的努力,沒有合作精神,個人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要善于與他人合作、與團隊合作,不會合作就不會競爭,只有在競爭中學會合作,才能開展有力的競爭[3]。體育活動的合作不僅僅局限于在同伴的內部,還應包括與競爭對手的合作,因為和競爭對手的合作更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體育競爭的合作,能促進雙方實現共同發展,使現代體育競爭的內涵得到升華,這與自然界的適者生存、弱肉強食是不同的。
團隊精神是提高團隊的競爭力和在競爭中獲勝的重要條件。團隊中每個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關心、彼此友愛,把分散的個體凝聚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團隊的戰斗力。體育比賽無論是個人項目還是集體項目,都是以團隊的形式存在,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這時的運動既是個人的活動,也是團隊的共同活動,因此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思想,置身于團隊之中,汲取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如在隔網對抗類的排球比賽中,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場上的隊員不但要有出色、全面的個人技術,還要有與同伴默契的配合意識和團隊精神。隊員除了站好自己的位置,并很好地完成所在位置的個人攻防任務,同時還要注意觀察賽場上的情況變化,根據比賽的需要,與隊友密切地配合,組織有效的防守與進攻,用整體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使團隊的戰斗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公平是競爭的前提,也是體育本質的要求,競爭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公平競爭是競技體育道德規范的核心內容,在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并作為一種力量,抑制那些不公平的行為,保持體育比賽的純潔性。然而在現實中,隨著競技體育步入職業化的進程,體育受到商業化和權錢交易等的影響,出現了為奪取勝利而不擇手段的不良現象,一些運動員為了利益而打假球,或服用興奮劑來提高運動成績等不公平競爭行為,嚴重破壞了體育公平公正的形象,使體育比賽背離體育的價值目標,公平競爭受到嚴峻的挑戰。因此通過體育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公平意識,使其成為具有公平競爭意識的現代人顯得非常重要。
公平競爭是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素質,并有利于學生走向社會,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競爭意識所必備的先決條件。競技體育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社會競爭活動,運動員在嚴格的規則和公正的裁判下決出勝負,具有平等和機會均等的特征。體育競技本身就對公平競爭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因為運動員在神圣的規則面前,只有誠信參賽、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公正的裁決,才能實現公平公正。在體育比賽場上這種不講尊卑貴賤均在相同規則下平等參賽,并進行公開的競爭,向人們展示了公平公正的核心價值標準,是培養公平精神的最佳場所[4]。因為體育比賽自始至終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運動員在統一的規則下進行競賽,只要有實力、有真本事,都有可能獲勝,并且都能清楚地看到比賽的結果,其結果會得到社會的認可。這種公平的體育競爭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并影響、教育學生,因此能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
有競爭就會有失敗,面對挫折,競爭意識不強的人很容易失去戰勝困難的信心。對挫折的逃避和恐懼,只會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長。現在有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次小挫折便難以承受,甚至會轉而放棄、一蹶不振。而意志堅強的人在經受過失敗的考驗后更容易取得成功,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理性思維,高校應該把挫折教育滲透在競爭性的體育教育中,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挫折,學會自我勇于面對挫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經得住失敗的考驗,把曾經的失敗變為前進道路上的動力,把失敗看成人生的必修課,用挫折來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和勇敢品質,通過挫折促使學生更健康地成長[5]。
教師面對受挫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充滿人性的關懷和理解,鼓勵學生在不利的情況下,要努力克服困難,爭取勝利。體育運動具有競爭性和殘酷性,在激烈的對抗中,面對競爭的失敗,只有百折不撓、永不放棄,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勝利。利用挫折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如果僅憑講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在學生的現實挫折中進行,教師要利用比賽的失利和教學中發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時機地進行關懷和教育,及時引導學生在挫折中增強信心和競爭意識,積極尋找對策,勇敢地走出困境,爭取以后取得更大的勝利。
(一)課堂教學法
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學能否成功培養大學生競爭意識的關鍵,教師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要在堅持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的前提下,不斷挖掘具有競爭因素的教材,盡可能為發展大學生競爭意識創造有利的條件。多安排一些對抗性強、富有挑戰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競爭欲望的教學內容。其次應注意教材的群眾性和趣味性,如一些喜聞樂見的競爭性教學內容,不僅能促使大學生樂于參與競爭,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師要根據體育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和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加強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充分利用大學生年齡相近、競爭性強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揮、促進其個性發展中,有效地激發他們之間的良性競爭,為培養競爭意識創造良好的競爭氛圍。如在田徑類短距離跑的教學中,教師可靈活地采用不同距離的追逐跑、接力賽等方式進行教學,可以使單調、枯燥的教學過程變得緊張刺激,也能有效地培養大學生勇于競爭的拼搏精神。
通過體育教學比賽積極滲透競爭意識的培養。如在球類的籃球教學,可采用個人、分組對抗賽的形式;體能主導類的田徑可采用分組比賽的形式;而技能主導類的武術可采用表演賽的形式而形成競爭。在安排教學比賽時,要注意幫助學生選擇勢均力敵的對手,因為只有在有希望取勝的情況下,才會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場面。教師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性別的差異進行男女生同組競技,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欲望和積極性。同時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看重大體育比賽的電視直播,通過直觀、逼真的影視畫面,讓他們學習比賽場上運動員那種敢于拼搏、敢于勝利的競爭精神。
(二)校內外體育比賽法
參加體育比賽,參賽者要敢于競爭、善于競爭,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因此,高校應充分運用校內外完善的比賽機制,利用比賽得天獨厚的重要途徑來提高大學生競爭意識。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各級別的大學生運動會和校內班、系之間的各種不同類型體育賽事。高校的體育競賽比較豐富,豐富多彩的比賽將競爭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所有參與者的技術技能、運動智力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檢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的踴躍參加。大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只能不斷地挖掘自己的潛力進行奮力拼搏,此時他們的競爭意識也不斷地得到激發、強化、鞏固和提高,進而內化到人格之中。
(三)日常體育鍛煉法
高校要注意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日常的體育鍛煉來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高校的各種項目的體育協會,應在有專長的體育教師指導下積極地開展工作,指導、組織校內的學生堅持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在大學校園里營造一個勇于拼搏、敢于競爭的體育文化環境。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參加的形式靈活多變,加上其精彩紛呈、變幻莫測的競爭魅力,通過體育協會的引導和激勵,會吸引廣大學子踴躍參與其中,形成校園龍爭虎斗的競爭氛圍。只有學生置身于那種緊張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才會受到巨大的感染和震撼,并激勵他們為了目標而奮勇向上,爭取不斷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競技體育鍛煉中,人會表現出強烈的動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對競爭活動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人的潛能和智慧被有效地激發,從而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而不斷地奮斗。
體育運動或體育比賽的重要特點就是競爭,其特殊意義不僅是在競爭中獲取比賽的勝利,更重要的是通過激烈、緊張的同場競技,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鍛煉和潛移默化的競爭意識教育,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到競爭意識在人生長河中的價值和意義。體育教育主要是通過身體活動來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傳遞競爭意識的教育,對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高校教育應承擔起時代要求的重任,充分發揮高校體育的教育功能,積極發展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適合時代要求的競爭型人才。
[1] 黃曉明.論體育文化對現代人競爭素質培養的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07(1):50~51.
[2] 張新華.體育教學中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2(5):95~96.
[3] 閆杰.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及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0):91~93.
[4] 馮國勝.論競技體育家庭教育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2007 (2):49.
[5] 楊柳潔,梁勇.競技性體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5):125~126.
G642.4
A
1673-8535(2012)04-0083-04
張仕(1971-),男,廣西平南人,梧州學院公共基礎部體育綜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2-06-27
2010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2010JGB0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