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龍生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審計處,江蘇 無錫 214121)
在學校開展內部審計,目的在于促進依法行政,強化學校內部管理,規范財經秩序,保護學校合法權益不受損失,最大限度提交辦學資金的使用效益,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為學校正常的教學和行政事務活動保駕護航。在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實務指南中,明確定義了高校內部審計:通過對學校與資源利用有關的業務活動及其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審查,并進行確認、評價、咨詢,旨在促進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風險、創造效益,從而促進學校事業目標的實現[1]。幾年以來,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家對高校教育的資金投入明顯加大。為了確保高等學校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高校內部審計機構的任務越來越重,職責內涵也越來越豐富。隨著審計業務的不斷橫向拓展、縱向深化,促使我們應該全面化、系統化的考慮高校內部審計的職能。
據高校內部審計協會調查,經濟責任審計在諸多高校廣泛開展。從經濟責任審計的作用來看,審計結果應該反映被審計對象在任期內有無重大經濟決策、管理失誤,有無重大違紀違規問題,同時提供關于干部考察、調動、升遷的其他信息,成為學校黨委、組織部門、干部管理部門考察、管理、監督干部的有力支撐材料。審計結果在向委托部門、主管領導等報告的同時,在被審計領導干部單位內部也要公開,甚至應該向廣大師生員工公布,接受廣泛的監督。從經濟責任審計的形式來看,應當是全方位、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既包括先審后離,又包括先離后審,有利于建立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機制,處理經濟責任審計中各種復雜的情況。同時,建立經濟責任審計的數據庫,對各類經濟責任審計,每審完一個,按照固定的格式和規范的要求,將審計各種審計材料分類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數據庫,與紀檢監察、組織部門實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左右連接、上下貫通的信息網絡和資源共享體系。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變化,各種經濟活動日趨復雜,越來越多樣,對外合同內容更加廣泛。為進一步規范高校的對外活動,有效防范高校的經濟風險,合同審計審簽應該納入高校內部審計的職責范疇。對高校各職能部門、相關單位報審的各類經濟合同,內部審計部門通過對合同文本格式的規范性,合同主體、內容和形式的合法性,合同條款的完備性、實質性,以及招標文件、詢價信息的規范性、一致性等進行審查,可減少合同簽訂的失誤。同時,高校內審部門對合同訂立依據、流程進行審計,審查合同所涉及的經濟活動是否經過了授權批準、是否履行了相關手續、招投標項目是否具有招標記錄、合同內容與招標的結果是否一致、詢價的項目有無用戶及職能部門的共同咨詢記錄等,這樣,可以審查合同簽署的流程,加強各部門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強化各個高校的內部控制機制,能夠更好地避免經濟風險[2]。
國家從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了要創新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隨之,逐漸加大對科研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承擔著科研任務的高等院校的科研經費總額逐年上升。然而,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工作并沒有能夠及時跟上,部分高校科研經費的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科研經費支出的實際數與預算數不相吻合等。因此,高校內審部門應該堅定不移地把好科研經費審計這一關口,不斷地探索與努力,與財務部門、科研項目管理部門協力合作,逐步將傳統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以過程控制、提高效益為目的的全程跟蹤,規范高校科研經費管理,使得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促使各個高校有限的科研經費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益,更好地為高校以及整個教育事業發展、國家繁榮、社會進步服務。
校辦產業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它們的發展促進了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高校培養創新人才,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同時,為高校的發展做了必要的經費補充。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校辦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產業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健全,內部財務管理不到位;校辦企業與高等學校之間的產權關系不明晰;違反國家財經法規,違規投資;個別人員營私舞弊,非法轉移資產等。因此,高校內審部門應該重視校辦產業的監管和服務,其目的是糾正校辦產業在經濟活動中的錯誤,維護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還要考量校辦產業在服務人才培養、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等發面發揮的作用,同時,對校辦產業提供咨詢服務,提出實質性的整改提高建議,為學校、產業管理部門、企業領導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前些年,隨著高校招生的擴大,高校規模不斷擴張,而近年來,連續的生源數量的下降,按照現行的經費政策,基建風險、貸款風險、財務風險以及各種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已成為高校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地雷,如何處理好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也已成為各高校、高校管理部門、乃至國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引入風險導向審計對高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內部審計部門應該站在學校的高度,根據高校的發展目標,規劃整體的審計戰略,將重點定位于校領導直接關心或學校可能遇到的重大風險,借鑒企業內部審計模式中的審計程序,并結合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特點,構建高校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加強風險管理,將具有重要影響的風險確定為審計重點[3]。針對已識別出的重要風險,測試并評價現有內部控制制度,確定在現有體系下無法預防和控制的風險。對此,再通過進一步評估其程度以確定風險應對策略,主要包括風險承擔、風險降低、風險轉移和風險回避四類。
在教育大眾化的形勢下,教育經費往往不能充足供給,由國家提供的教育經費和高校辦學實際需要之間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但是,部分高校由于對自身事業定位不明確,缺乏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計劃,存在著很多隱性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現象,比如:設備重復購置,盲目購置,長期閑置不用;所購設備質量低劣,不能正常使用;基本建設及修繕工程,沒有長遠規劃,設計不合理,反復拆建。因此,開展高校績效審計,保障高校的教育資源和資金使用的經濟性、合理性、有效性,將成為高校內部審計部門轉變職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必然要求。要完善高校績效審計制度,建立操作性較強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考慮所投資金的經濟效益,還應考慮取得的社會效益。對績效審計項目實施跟蹤檢查,通過跟蹤,督促被審計單位落實審計建議和意見,發揮績效審計的作用。重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實行績效審計結果問責制,將績效評價結果與經費投入方向、資金支持重點、責任人的工作業績考核相掛鉤,促使高校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由于受到原有審計理念的制約,對于高校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缺乏全面的理解,狹隘地認為高校內部審計機構是國家審計的一部分,是政府管理部門的代言人,主要是監督管理與維護財經法紀,從而忽視了本身應該具有的管理和服務等職能。為適應當前高校審計工作的要求,需要新的審計理念來指導內審工作,主要有:監督職能轉變為服務職能、指正錯誤轉變為控制評價、事后審計轉變為全程監控、并強化風險導向審計理念。
獨立性是指不存在威脅客觀性的一些重大利益沖突。高校內審部門是高校內部管理的機構,稱為審計處、科、室;在業務上受到國家審計機關、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在行政上,一部分高校將審計部門與學校辦公室、采購處等部門合署辦公。這種上下關系、內外聯系無法確保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獨立性的欠缺會影響到審計工作及其審計結論所具有的客觀性,導致內部審計功能的失效。審計機構應該在是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應當結合內部管理制度,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權直接向單位主要負責人報告。
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人員,從專業背景而言,主要是財會專業,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缺少教育、計算機技術、工程、法律、稅務等方面的知識。從人員數量而言,往往是最精簡的。面對新形勢下的審計工作,審計人員不僅應重視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后續教育,不斷進行知識更新,而且要了解高校自身改革發展的新目標、新舉措,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將理論知識與審計實務相結合,不斷提高個人整體素質,使自己不僅恪守職業道德,還要廉潔自律,愛崗敬業。高校應該重視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把其建設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員隊伍,從而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更好地為學校發展服務。
當前,高校內部審計的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無法適應日趨增加的工作任務的形勢,難以發揮信息技術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推動力。事實上,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對于內部審計的理論與實務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并滲透到了高校內部審計的方式上。各類計算機財務核算、輔助審計工具以及輔助技術大量涌現,而且有些已經比較成熟,徹底革新了審計方法和審計模式。由此,高校內部審計應該由手工方式向計算機審計方式發展,以提高內審工作的效率性、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性。
總之,隨著高校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推進,高校管理層應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工作,發揮內部審計職能。同時,肩負著高校“經濟衛士”使命的高校內部審計機構,應該明確工作職能,不斷創新內部審計工作,充分發揮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的服務職責。
[1]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高校內部審計實務指南[J].審計文摘,2009(10):106-107.
[2]張美蘭.高校合同審計審簽思考[J].財會通訊,2011(22):101-102.
[3]馬志宏.高校風險導向審計研究 [J].財會通訊,2011(8):61-63.
[4]許志軍.基于系統控制視角的高校監察審計職能[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4):87-88.
[5]祝令娥.淺談高校內部審計[J].中國集體經濟,2011(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