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勇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81)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教育形式。200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溫家寶同志指出:“要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職業教育的課堂有些要設在學校,有些可以設在工廠車間、服務場所和田間地頭。要加快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學生可以一面在學校學習,一面在企業工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種教育形式,具有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的特點,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保證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1]。有利于學生較為直接地接受企業文化的影響,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知社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團隊合作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逐步形成的被全體員工廣泛認同的經營理念和傳統信念,它由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禮儀和儀式以及文化網絡等核心要素構成[2]。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企業管理科學理論與管理哲學理念的有機結合,它包含了企業的精神、宗旨、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最高目標、行為規范、形象標志、產品品牌與立業使命等基本內涵,發揮著巨大的功能[3]。
企業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能夠使企業面對日益復雜的競爭環境,極大的促進企業的發展。
第一,激勵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第二,引導作用,引導每個員工的價值取向、行為取向;規定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明確企業的行動目標、確立企業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方式。第三,凝聚作用,在員工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合力,從各個方面把員工匯聚一起形成一種向心力。第四,協調作用,員工個體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企業部門之間、員工與部門之間、部門與企業之間通過企業文化的協調,達到和諧運行。第五,規范作用,通過一種內省,產生自律意識,遵守企業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第六,輻射作用,企業文化對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提高企業知名度、美譽度,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人在從業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并發揮作用的相關品質,是人們從事某種工作、專門業務或完成特定職責所具備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而形成[4]。職業素養的主要內涵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其中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是綜合了學生個人觀念、思想意識、行為品質等方面的表現,是職業素養的內涵所在,整個的培養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提高,是一個“內化”的隱性過程。職業技能是學生從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學習、培訓、實踐比較容易學會,是一個“顯見”的顯性過程。正是這種“內化”的隱性和“顯見”的顯性過程形成了學生個體的綜合職業素養,隱性的職業素養支撐、決定著顯性的職業素養。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一般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反映了當前企業對于職業人的要求,已經成為職業準入的一道“門檻”。
企業文化形成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員工的職業素養。優秀企業的企業文化能夠促進員工職業素養的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同樣以其特有的企業文化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有著要求。
(1)團隊意識,在企業生產、服務過程中,每一名員工都有自己的分工,對自己的工作目標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從接受任務,到生產過程,到任務完成,所分擔的部分都應保質保量完成。人不同于機器,有喜怒哀樂,有情感、情緒。能夠保證總目標的順利完成,是因為從事這項總任務的人都要具有團隊意識。企業文化對于高職學生這項職業素養的要求,要求學生要摒棄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觀念。
(2)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提倡獨立思考,敢于拋棄舊觀念、舊思想。創新精神提倡敢于闖,不怕犯錯誤。創新精神要求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企業需要發展,需要成長壯大,每一步都需要有創新。對于企業來說,校企合作下,學生到企業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他們具有創新精神所具有的先決條件,思想不受禁錮。他們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敢于提出新想法,新看法,是企業新鮮血液。在企業文化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要求上,尤其是發展中企業對于這一職業素養要求較高。
(3)競爭意識,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競爭無處不在。在學校,各項考試、比賽中有競爭;學生干部當選有競爭;獎學金評定有競爭。在企業文化上同樣需要競爭意識。競爭可以給學生自己帶來機會,帶來上升空間。競爭可以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競爭可以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易,甚至看到市場的殘酷。企業文化中要求學生要有這一職業素養,能夠讓學生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保持成長的動力。
(4)敬業精神,對企業忠誠,對事業敬業,是每一個企業對員工要求,只有具有敬業精神的人才是企業認可的合格的職業人。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有敬業精神的人為之打拼才能發展壯大。對于高職學生,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中,培養學生敬業精神是關鍵。敬業精神是衡量學生價值的一把尺,這尺丈量的不僅僅有利益,還有奉獻。從對企業的奉獻、情感的滿足,得到從事該職業的快樂,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體驗人生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特征之一就是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培養有一定的文化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在生產與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及規格要求,充分體現職業的和技術的教育特色。所以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上,既要重視校內教育、課程教學,更應注重校企合作,追求校內課程教育與企業實踐教育的有機交融,為培養優秀人才創造有利的環境。
職業院校要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必須全方位提升校企合作內涵,發揮企業文化的育人功能,讓企業文化在學生在校職業素養提高中發揮作用。
(1)科學合理命名校園內道路、樓宇。隨著近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投入,很多院校擴建或異地重建了校園。新的校園中樓宇、道路的命名可以作為企業文化進校園的一個載體。可以是一個企業的名稱來命名道路,也可以是一個知名產品來命名一幢樓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道路、樓宇的命名要保持協調和統一,要有內涵,有意義。一方面要體現出企業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出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服務。
(2)探尋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內涵的共同點。文化的作用是服務于組織的發展,校園文化如此,企業文化也是如此。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是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企業文化的內涵是服務于員工的發展。從中找到兩種文化的共同點,抓住共同點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如:終身學習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當今社會從機關到企業,都在強調建立起學習型組織。學習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是企業不斷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5]。校園文化中必定有學習的內容,可以認真考慮兩種文化的共同點,都是要求員工或學生要保持學習的狀態,不斷成長和進步,這也是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之一。
(3)深度融合企業文化,開展企業文化氣息濃郁的教育活動。高職院校的培養特點決定了,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企業需求,打破固有的專業培養模式,按需培養,全方位提升校企合作內涵,挖掘企業文化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可以邀請企業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由校企共同確定課程的設置和考核標準。根據企業文化的方向,制定職業素養培養內容。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可以在課程活動上安排一些拓展訓練,組織有競爭項目的比賽內容。
(4)加大投入,引企業文化到“校中廠”,開展職業素養教育。學生的學習,需要真實的環境。在校企合作情況下,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進入企業的環境實習,感受企業文化,體驗企業管理模式。這就需要學校加大投入,按照企業要求在校內建立“校中廠”,將企業的要求在校內實現,將企業文化上墻,管理制度造冊。課程安排上按照制度要求,對學生按照員工標準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如:汽車專業學生專業課程教學,在校內按照汽車4S店標準建立實訓中心,課程教學上采取項目引導,模塊化教學。在理論講授之后,實訓環節完全按照崗位要求進行,無形當中提高了學生職業素養要求。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要使學生盡快轉變成職業人,縮短適應周期,不僅僅需要企業文化進校園,企業管理制度進校園,還需要讓學生進企業,切實體會企業文化,讓學生在企業的氛圍中鍛煉與成長,提高職業素養。
(1)校企合作,加強教師的意識培養,改變教育理念。在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中,采取“一師一企業”制度,教師跟進管理。同時企業也會安排相應管理人員,采取企業導師制度,具體落實學生員工的管理。校企雙方分別落實管理教師,對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起到了實質性的推進作用。一方面,學校教師在企業管理學生,對教師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充分了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為以后教育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企業導師對于學生員工的管理也是新的課題,可以根據企業文化內涵,制定實施管理辦法,開展教育工作。
(2)學生利用好企業環境資源,提高自身職業素養。職業實踐和企業文化的陶冶,是養成良好職業素養不可或缺的途徑。在企業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中,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在具體實踐中,接受學校老師,企業導師的雙重教育和領導,可以透過企業的管理規范,企業文化的內涵要求,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團隊協作精神,培養良好的職業品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擇業取向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能力,從而更好的有學生向職業人過度[6]。
(3)發揮學生員工作用,參與企業發展目標制定。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參與,企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員工個人的發展,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都與企業有著同樣的目標,共同來為企業的成長奮斗,這個企業一定會成長壯大。企業應該重視學生員工的作用,尤其是企業目標制定上,學生員工可以從另外的視角考慮企業的發展,同時,學生員工建立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目標,牢固樹立起主人翁意識,為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奠定基礎。
(4)體現學生員工優勢,在企業文化建設上起引導作用。學生走進企業,是企業的新鮮血液。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可以發揮學生的作用,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文化基礎。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尤其是企業文化初期建設上,可以發揮學生作用,來與員工共同討論,制定企業文化內容。這樣一來,有利于企業文化在學生員工身上扎根,因為學生本身就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企業文化上包容了學生的思想,包容了學生對自我職業素養的要求。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傳承,隨著企業的發展,還會不斷有學生參與進來,飽含學生創造的企業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會越來越飽滿,越來越能體現企業的精神力量,通過這種傳承可以反哺后來者。
[1]許士群,張榮華.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三級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與教育,2011(2):24-26.
[2]特倫斯迪爾,艾倫肯尼迪.企業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王琦.論企業文化教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7):189-191.
[4]王紅巖.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130-132.
[5]高超,劉海光.從企業文化視角談職校生素養教育[J].教育園地,2011(8):74-75.
[6]謝軍,顏晶晶.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1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