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鷹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核心議題,把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加以強調,高瞻遠矚,描繪藍圖,意味著文化建設將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時代命題。當前,我國已經步入大發展大變革時期,面對世界格局的加速演變和國際關系的盤根錯節,文化在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顯,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深刻。[1]大學既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又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文化自覺體現在大學中,就是“如何打造有文化的大學和如何培育有文化的新人”。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大業接班人的搖籃,大學應通過增強現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高文化自覺能力,培養文化感情,生發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踐行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大學生成為推進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鮮活力量。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2]這一概念最早由費孝通先生提出。費孝通認為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國際背景下,全球的“文化多元性”發展成為主流態勢,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沖突日漸顯現。作為一定文化主體的人,應有對其自身文化和他文化的基本認識、鑒別和選擇能力,這是產生文化認同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覺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普遍要求,并非哪個人的主觀空想。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熟知自己的文化,還要研究和了解他文化,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深刻認識到彼此的優越性和不足,才能取長補短,也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影響。
根據我國文化發展實際,文化自覺包括文化意識、文化認知、文化鑒別、文化認同、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自信在內的一系列認知、情感與行為活動。第一,我們應有明確的文化意識,包括文化學習意識、文化辨析與選擇意識、文化保護意識、文化傳承與傳播意識以及文化創新意識,這是文化自覺的前提。第二,我們應扎實學習文化知識,熟知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特點、規律、趨勢、地位和作用,了解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特點與趨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文化自覺的基礎。第三,在全球文化的交流、激蕩和沖突過程中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文化選擇,明確自己的文化所歸與所屬,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厚情感,產生高度的文化認同。這是應對一切文化侵襲的情感與價值基礎,是文化自覺的核心。第四,我們應積極主動的傳承、傳播、創新我們的文化,擴大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實力與文化自信。
關于文化自覺,胡錦濤同志也曾指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則以文化建設為主旨,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目標,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為藍本,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充分體現出我們黨對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對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4]文化建設已經被放置于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而文化自覺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基礎、情感支撐和動力來源。
推進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所做出的重大發展戰略決策,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的重要戰略舉措。大學作為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新的陣地,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培養搖籃,在國家的文化發展和建設中負有應然責任。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為大學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和自信,切實承擔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提供了機遇。培養現代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的應有功能,也是大學生培養的時代要求和核心內容。
當前,以文化為核心要素的“軟實力”已經成為全球社會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文化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成為發展的終極目標。加強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提升文化實力、擴大文化全球影響力成為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必要武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全球化迅速蔓延,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流和影響驟然加深。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全球化也成為現實。在以各色商品為載體的經濟貿易背后,價值觀念、文化符號、生活方式等也成為隱形附載散播全球。“即資本主義賣的不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軟件。這不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交流空間。”[5]這無形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霸權和文化帝國主義成為我們必須警惕的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切實凸顯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和促進作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是我們奔赴社會主義強國之路的重要依托和希望。培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自省和自信,加深他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和情感,鼓勵他們對社會主義文化進行創造性的傳承與傳播,不僅是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是國家富強對有文化、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作為時代驕子的大學生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大學既是人才培養的搖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社會服務的助力器,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陣地。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大學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為傳承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大學不僅要在理論上研究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更應在人才培養實踐中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意識、學習文化知識、增強文化鑒別、加強文化傳承與創造、提升文化自信水平,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樹立起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識,承擔起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責任。
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獨特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體現在育人方面主要是文化知識傳播、文化熏陶、文化交流等。文化知識是指大學是知識的象征,傳授文化知識是大學文化功能的基礎。大學通過課堂、校園活動等途徑向學生傳授一切人類文化知識,為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但傳授知識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教與學,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提升。大學精神是先進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大學獨特、豐富、寶貴的文化財富,成為育人的強大精神力量。通過介入和滲透,使身處其中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等得到教化、塑造和熏陶。文化交流是指在文化國際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成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陣地。大學鼓勵學生開拓國際視野,了解和學習外來文化;引導學生傳播我國優秀文化,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聲音”;面對各種文化魚龍混雜的局面,培育學生的文化鑒別和選擇能力,形成科學的文化觀,樹立文化安全意識,以免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巨流中被 “吞噬”。總之,大學具有文化引領、傳承和創新的社會功能,大學應樹立文化育人的先進意識,將文化要素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文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核心構成力量,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者、傳承傳播者和創新者,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明確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社會責任,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與目標。從社會責任看,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英,是有知識、有能力、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以及社會主義強國建設都必須依托大學生。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必須承擔的時代責任。從人才培養看,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沿著知識的邏輯構建大學活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被視為大學的必然職能,而對文化反思批判、文化輻射和文化引領作用相對輕視。[6]全球對GDP的狂熱追求導致的經濟增長疲軟與科技發展相伴而生的環境惡化、精神空虛、價值失落等問題提醒我們,應回歸和加強大學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功能,重視對人的價值引導和精神充實,提升人的幸福感。這就要求大學應去除培養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的社會詬病,在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內容、培養過程、校園活動以及學生管理中充分貫穿文化因素,重塑大學 “象牙塔”的精神表征和“先進文化代言人”的社會形象。
大學生文化自覺培養應是一個兼文化知識學習與文化認知、文化感情培養與文化自信樹立、文化鑒別能力提升與文化認同的生發、文化傳承的踐行與文化創新精神開拓于一體的有目的的、全程的、立體的、潛移默化、情理交融的文化育人過程。其目的在于激發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知、自省、自覺與自信,樹立大學生社會主義文化的主人翁意識,主動承擔社會文化建設責任,自覺學習、傳承、傳播與創新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自覺的基礎是普及和充實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大學生對各種文化的認知能力。大學應有組織、有目的、有選擇、全程化的普及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傳統和近現代文化知識。在過于強調學科專業教育的背景下,學科專業知識大受追捧,學生基本的文化知識的普及被嚴重忽略,導致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化知識缺乏和文化底蘊不足的問題。如一些學生迷戀于當下的流行文化,對明星如數家珍,而當問及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卻 “無言以對”;一些學生盲目追捧西方式快餐文化,被其炫目的外表蒙蔽,造成自我文化感的喪失。由此,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緊迫任務是學習中外文化的相關知識,以此激發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熟知自己,了解別人,在中西文化的比較和區別中增強對中國文化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形成對不同文化的基本認知能力。大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應以中國傳統和近現代文化精髓以及西方文明為內容,將文化知識學習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利用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等多種途徑,將顯性的知識學習與隱性的文化熏陶相結合,塑造濃厚的文化知識學習氛圍,奠定大學生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使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有知識根基,落到實處。
文化不只是受人的認知與理智的影響,情感也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目的是激發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自省與自信,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責任感,鼓勵大學生積極地傳承、傳播和創新社會主義文化。而這一目的的實現應以培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感情和自信為心理基礎。文化感情是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文化的內在熱愛心理,是樹立文化自信和生發文化認同的情感內核與心理基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感情就是要他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發自內心的熱愛。只有具備這樣的感情基礎,大學生才會主動學習、積極擁護、廣泛傳播、大膽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當大學生熟知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產生了文化感情,文化自信也會油然而生。培養大學生的文化感情和自信應充分考量其年齡、興趣、學習、情感、個性和社會經驗因素,合理設計目標、內容、方法和過程,切忌機械灌輸,切忌宏大的歷史敘事而讓他們摸不著邊際;文化感情與自信的培養是潛移默化、情理交融、情感觸發的過程,切忌急于求成,草草了事。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在 “融合”、“互異”的雙重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文化全球化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就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在面對文化沖突時,要保持基本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和自我文化保護意識,形成基本的對文化進行區分和鑒別的能力,清楚什么是進步的、優秀的文化,什么是腐朽的、墮落的文化。文化鑒別能力是大學生提防“文化霸權主義”,反對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是防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世界文化大潮中被淹沒的必要準備。文化鑒別能力的培養應以清醒的文化意識、堅定的文化信念、敏銳的文化思維、客觀的批判精神為核心內容,引導大學生不僅要理解、認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也要學習借鑒他國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以為我所用。文化鑒別是文化認同的前提,大學生只有具備了文化鑒別能力,明確不同文化的優劣,才會做出認同選擇。而文化認同是個人文化身份和文化歸屬感的確定,是對本國文化的熱愛、接納與擁護,其核心是對本國基本價值的認同。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凝聚國家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其終極目標是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增強民族使命感,明確其在國家建設大業中的責任。培養大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與認同感,應及時把握校內、國內、國際文化流行特點與趨勢,了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合理排解大學生文化生活中的困惑與焦慮情緒,以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為主體引導大學生的文化行為朝積極、健康方向發展。
任何文化只有在傳承中才能綿延不息、源遠流長;只有在創新中才能獲得生命力,發揚光大,文化的繁榮進步才可以實現。大學作為思想最活躍、最具創新精神的學術陣地,作為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生發地,應充分發揮文化功能,引領大學生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自發投入文化創新實踐中去。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傳承創新教育,就是要使他們明白以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綜合競爭軟實力的載體已成為全球標準的事實;使他們樹立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文明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的文化榮耀感;使他們明確在中國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如何將中國文化推向全球、銘刻“中國印象”、增強“中國聲音”、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已成為當下國家發展戰略,而他們應擔當起應有責任。對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應激發其作為文化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濃厚的文化傳承創新氛圍,鼓舞傳承創新熱情,用制度保障傳承創新實踐,使作為時代驕子的大學生身體力行,成為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鮮活力量。
[1]劉謙.在大學教育中體現文化自覺[N].人民日報,2011-02-17(12).
[2]費宗惠,張榮華.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2.
[3]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2011-07-01.
[4]劉延東.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開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2,(Z1):4-8.
[5]林勝男,謝宏忠.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與全球化壓力下的中國文化安全[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6):64.
[6]高文兵.大學引領先進文化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