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煜
(大連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問題。尤其是當下作為時代中堅的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面對劇烈變化的社會轉型,紛繁復雜的矛盾,自身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交織,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價值觀和理想追求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出現了諸如大學生的體質逐漸下降、大學生自殺率逐漸增加等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治標還要治本,我們有必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原典如《周易》里汲取對大學生大有裨益的精神動力和源泉,筆者認為,自強不息應該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謙虛待人是處事之基,厚德載物是成事之道。
關于自強不息,廖名春先生強調指出這一解釋不是來自《周易》而是來自于《周易·大象傳》,[1]自強不息是對乾卦的闡釋和引申。乾卦描述的是天在不斷運動變化,變化又是強勁剛健的。昭示生命不息,自強不止。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中華五千年文明從未中斷,正是因為我們民族能夠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今天我們強調自強不息是立身之本,至少有三層含義。
一是不斷變化,天天向上的意識。《大學》強調:“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強調應當一日又一日地不間斷的求新求變。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們每一天都有新進步,日積月累,就不會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慨嘆。同時,做事貴在堅持,每一天的學習收獲有大有小,但是只要你能堅持下去,定會有所成就。很多人能夠成功不是他有多聰明,而是在于他能夠堅持到底。
二是終身學習的意識。老話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很少能夠做到,很多人更愿意強調,人過30不學藝。這實際是當下中國人精神追求不再高遠的一種體現。反而是在歐美國家,很多已經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潛心向學,如美國密歇根州卡拉馬祖市83歲老太魯絲·斯托弗勒成了美國最年老的大學畢業生之一;95歲的奧克斯獲得了堪薩斯黑斯堡大學的學士學位,而且這并不意味著其學習生涯的結束,她正在考慮讀碩士學位;加納人阿卡塞什·科菲·博阿基耶·亞德姆不久前剛剛從加納長老會大學學院商科畢業。跟他同班畢業的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但是亞德姆今年已經99歲,這位曾經參加過二戰的老兵也許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畢業生。他還說,如果誰都能像他那樣做,也許就可以活到100歲。
而在臺灣,出現了一位讓我們聊以自慰的老人趙慕鶴,1912年出生,40歲當學校工友,75歲當背包客,暢游英、德、法國,93歲到醫院做2年志工。95歲考上研究所,98歲碩士畢業,100歲他的書法被大英圖書館收藏。101歲在香港辦書法展,并且成為暢銷書作者!趙慕鶴是目前已知的全國年紀最大的畢業生,他是我們終身學習的榜樣。據中國老齡辦7月10日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883億,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這些老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學的。堅持踐行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社會才真正實現自強不息,剛健有為。
三是生命在于運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運動剛強勁健,人生一世,應像天一樣,強身健體,經常鍛煉。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中國捷報頻傳,同時我們不容忽視的是從1985年至今,幾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都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在下降。改革開放這些年,學生的營養提高了,但是主動鍛煉的人少了。高考的壓力讓孩子們基本上沒時間鍛煉身體。到了大學,業余時間都上網或者玩游戲,對鍛煉身體依然提不起興趣。而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非常重視體格的鍛煉,毛澤東還曾于1917年撰寫了《體育之研究》的論文,詳盡闡述了身體對于學問與事業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就怕沒有強健的身體。他的名言是“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我們的溫總理年屆七旬,仍然熱愛籃球運動。2012年10月3日,國慶期間,在體育總局籃球訓練館和大家打了一場籃球友誼賽,向全國人民宣傳和詮釋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健身理念。
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9月14日清華大學的演講是對“自強不息”的最好總結:“自強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的身心意識中,使其剛健而不屈,獨立而不倚。”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始終堅持著自強不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會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大地厚實和順,君子容載萬物。無論是臺風海嘯,或者火山地震,都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災難不能承受。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年輕人不僅智商要高,意志也得堅強。馬云曾說:“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能承受住一切打擊。有些年輕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意志很差,一遇打擊就垮掉,不會成大事。”我們今天強調的厚德載物,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做一個厚德之人。“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3]李開復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有一位剛被提拔的經理,因為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辭職。李開復告訴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然后支持他繼續干下去。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與之相反,李開復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管理方面都相當出色。但是,在談論之余,這位求職者表示,如果錄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起碼的職業道德。李開復強調,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
同樣,有一次阿里巴巴要招個銷售人員,馬云和那人談得很好。他覺得那人真的很聰明,于是決定要他。結果走的時候他講了一句話:“我真喜歡你們公司,我會把我手頭上所有的客戶都帶到你們公司來。”馬云說:“Sorry,我們要的是你這個人,不是你的客戶,人在可以建立新的客戶。如果你把手頭上的客戶都拉到我這里來,不夠規范,不夠職業化,我絕對不要這樣的人。”
二是要厚德待人。《莊子·德充符》里描繪了一些外貌奇丑或形體殘缺不全的人,如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等,告訴我們許多品貌端正之人品德還趕不上那些貌丑形殘的人。所以應該平等待人,包容待人,對于其他有色人種不歧視,這一點我們做得比別的國家好,有些國家的種族歧視一直比較嚴重,而在中國,我們對待黑人象兄弟一樣。中國人善良,同情弱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就收留一些猶太人,讓他們在中國躲過了劫難。
三是承受苦難的心理準備。自1993年以后,中國人自殺率逐漸升高。據統計,繼農民、破產者、下崗工人、明星等自殺高危群體之后,大學生也加入了這個群體的行列。大學生自殺似有愈演愈烈之勢。200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宗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至今,學生自殺趨勢有增無減。
我們的高考教育讓孩子一心讀書,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讀好了,面包就會有了,什么都會有了。但人的一生不僅需要會學習,更需要會生活。年輕人在抑郁癥患者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一直生活在家長的呵護下,社會的寵愛下,沒有經歷摸爬滾打。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缺少相應的抗壓能力。沒有經過生活的磨難,沒有堅強的意志,又不善于自我調節。一遇挫折就崩潰,一崩潰就要尋短見,喪失活下去的勇氣。實質是逃避壓力,把壓力看得無限大。
所以家庭要有意識地強化孩子的挫折教育,苦難教育,“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磨難,大的事件如近年發生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還有身邊發生的天災人禍,都需要我們坦然面對,調動自身的潛能,抗挫折抗災難的適應能力。
我們一直強調學習鄧小平理論,其實鄧小平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歷史上,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像鄧小平一樣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他打不垮,愈挫愈強的韌勁,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的隱忍與韜光養晦,他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態度,理應成為我們的精神財富。他的女兒鄧榕在回憶錄中寫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父親也從未放棄和絕望。”1977年,這個被西方媒體稱為“打不倒的小個子”以73歲的年齡又一次復出,將中國推上通往繁榮和富強的快車道。鄧小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厚德載物的精神改變了千百萬普通中國人的命運。
在易經六十四卦,《謙》卦是唯一的六爻都是吉的一卦,說明謙虛、謙遜讓君子無往而不利。據說周公曾說,“夫《易》有一道焉,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主張君子循乾而進,守謙而退,可以善始善終。
謙虛的實質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板,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僅僅有自知之明還不夠,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有謙虛的行動,也就是讓賢。春秋時代末期,趙國開始異軍突起,成為戰國七雄。探究其原因,離不開趙氏的先祖趙衰謙虛待人,屢次讓賢。“狐偃、趙衰皆以士之身分從大夫身份之公子重耳為臣以出亡,其地位猶鮑叔牙之于公子小白,管夷吾、召忽之于公子糾也。”[4]晉公子“父事狐偃,師事趙衰。”(《國語·晉語四》)除了舅舅狐偃,重耳最倚重的是趙衰,趙衰長于外交,促成了秦晉聯姻,為重耳找到了堅實的后盾。
趙衰精通詩書,熟悉《周易》,曾以占卜來確定跟隨哪位公子:“趙衰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史記·趙世家》)他一定深知后來孔子所概括的持盈守謙之道:“聰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5]他沒有因為和重耳的連襟關系而恃寵而驕,反而是一再讓賢。僖公二十七年,眾人商量誰可以做三軍元帥。趙衰推薦了郤榖。后來又讓于欒枝、先軫。趙衰先后讓賢于先氏、郤氏、欒氏、胥氏、鄭氏,對于晉國來說,他推薦了人才梯隊,和諧了群臣關系,為晉國稱霸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對于家族,他為趙家后人預留了危難時刻可以依靠的人脈關系。
今天我們說到謙虛,有些大學生會懷疑,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是否需要謙虛?謙虛是否會扼殺人的創造性?一些人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狂傲不羈特立獨行的“蘋果”狂人喬布斯,1997年,他重返蘋果,推出了“不同凡想”系列廣告,這則廣告中出現了愛因斯坦、愛迪生、畢加索等人。目的是向這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或許是別人眼里的瘋子,卻是真正的天才,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的確,喬布斯的成功離不開自信,他也一再強調自信。庫克擔任總經理后很疑惑的問喬布斯自己應聘成功的原因,喬布斯回答:“當我屢次打斷你們的時候,只有你像一塊自信的石頭,不被左右,你的表現告訴我,你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
但是我們要探究一下喬布斯自信的資本從何而來,喬布斯年輕時每天凌晨四點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因此,可以說,喬布斯的自信是他自強不息累積起來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別人眼中的曠世奇才,卻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提及他崇拜的一句話,叫做“the hungry,the foolish”, 中文的翻譯 是“求知若饑,虛心若愚”。
馬云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創造了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他被看做是商業上的神,無數人的偶像。但是他坦承他很笨,讀書時,成績從沒進過前三名。他的理想是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師院,還是個專科,而且考了3年。他常說:“如果我馬云能夠創業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國80%的年輕人都能創業成功。”阿里巴巴到現在一直能夠快速發展,恰恰可能得益于馬云的謙虛。稻盛和夫曾和馬云說過,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必須謙虛,如果他不謙虛的話,成功之后他馬上會墜落下去。
自信與謙虛成了大學生難以把握的矛盾,是應該張揚個性還是應該謙虛內斂?最好的答案可能是對人態度要謙虛,對自己能力要自信。今天,我們仍然提倡大學生參加工作要保持謙遜的態度。當你踏上工作崗位,一定要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因為社會這所大學有許多經驗是你從書本中根本學不到的,謙虛常常會讓你得到過來人的指點,否則就可能經歷很多挫折,自己還不知道其所以然。許多外國大公司也是主張保持謙虛態度的,尤其是面對客戶的批評。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并從中汲取教訓,就不可能有更大的進步。比爾·蓋茨曾經對公司所有員工說過:“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如果一個大學生能夠始終自強不息,對于困難能夠厚德載物,對待人和事能夠謙虛又自信,那他的人生一定會明媚、豐盈的。
[1]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2]烏恩溥.四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2.
[3]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447.
[4]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60.
[5]章詩同.荀子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