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中 呂中華
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成果支撐農民增收
——重慶辣椒研究團隊服務辣椒產業的回顧與思考
黃任中 呂中華
導讀:重慶山區適宜發展加工型辣椒生產,重慶辣椒研究團隊準確把握產業動態,瞄準產業科技需求,率先開展加工型辣椒育種研究;以品種和技術創新為著力點,以重大專項為抓手,開展前瞻性研究,以科技支撐產業升級;注重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推廣;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支撐產業發展,切實提高了椒農收益。在今后工作中,還需進一步促進科研與生產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研究資金投入與支持,提高生產水平,以更好、更持久地為重慶辣椒產業服務。

艷椒425
重慶食辣人群眾多,火鍋底料加工業方興未艾,辣味較重的加工型辣椒市場需求量大,種植面積較大,2011年重慶辣椒種植規模超過3.4萬hm2。加工型辣椒種植效益較高、產業鏈長,適宜山區發展,是山區農業產業調整的首選作物,在農業增收、農民致富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重慶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紅色產業”。作為從事辣椒科研的科技工作者,重慶辣椒研究團隊以服務重慶辣椒產業為己任,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成果支撐農民增收,為重慶辣椒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1 準確把握產業動態,瞄準產業科技需求
據調查,重慶常年用于火鍋及底料加工、榨菜輔料加工及家庭消費的干辣椒約7.5萬t,醬制、泡制辣椒約10萬t,2000年種植面積僅0.16萬hm2,產量僅2萬余t,自產數量嚴重不足,干辣椒市場缺口較大,60%原料靠川、黔、豫等地供應。當時國內辣椒育種、栽培技術研究多以甜椒、鮮食辣椒為主,加工型辣椒研究相對薄弱。加工型辣椒產業科技含量不高,栽培水平較低,整體效益不高。存在良種覆蓋率不高,生產用種混雜、退化嚴重,產量低,抗性弱,單產較低等問題。
在準確把握辣椒產業快速發展態勢,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支柱產業調查研究與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瞄準辣椒產業科技需求,在全國率先開展加工型辣椒育種研究,使科技水平領先于產業發展,并長期堅持,促進了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1.2 開展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升級
①以品種創新為主體,助推產業升級 在加工型辣椒新品種育種方面,經地方良種提純復壯、新品種(系)選育、雜交種選育歷程,推陳出新,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物質基礎,使重慶辣椒品種經歷了2~3輪的更新換代。2000年,在收集、整理、鑒定地方辣椒資源的基礎上,對地方優良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通過海南南繁加代等形式加快其純化步伐,2001年提供了5個地方優良品種的原原種和原種,從2003年開始進行雜交品種選育,2004年選育出以朝天148為代表的朝天系列加工型辣椒新品種 (系)5個,2006年選育出重慶第1個雜交新品種艷椒425,至2010年已選育出艷椒11號、艷椒426等艷椒系列新品種。目前,選育出的艷椒系列品種成為重慶辣椒的主栽品種,常年種植面積1.8萬hm2以上,占重慶辣椒基地面積的50%以上。
②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提高產業科技水平 重慶加工型辣椒產區集中在南部、東南部山區,由于該地區長期以糧食生產為主,辣椒生產者整體水平較低,技術較為缺乏,接受、掌握新技術速度較慢。我們在進行重慶辣椒栽培技術需求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提高單位面積效益、降低生產成本、保障原料安全生產為突破口,開展加工型辣椒安全高效栽培、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先后研究集成了重慶山地辣椒集約育苗技術、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辣椒機械化規模化干制技術等,在產區培訓并示范推廣,提高了重慶辣椒整體生產水平。
③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進產業關鍵技術新突破 針對加工型辣椒產業化技術等關鍵技術難題,圍繞優良品種選育、安全生產等技術環節,策劃、組織、實施了一批具領先地位的重大項目,促進了辣椒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加工型辣椒品種選育”被列為重慶市“十一五”良種創新工程、“干制辣椒”被列為農業部行業科技(農業)科研專項,“艷椒系列新品種產業化”被列為科技部成果轉化重點項目,還實施了市級科技攻關項目“辣椒育苗關鍵技術研究”、星火計劃項目、重慶市辣椒基地改造、產業升級項目、重慶市“科技支撐示范工程”等20余個,解決了一些生產中存在的品種、技術等主要問題,推進辣椒產業關鍵技術新突破。通過項目的實施,形成了重慶辣椒研究團隊,提高了自身辣椒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了辣椒基地科技人才的素質,加快了農業科技在辣椒產業中的應用速度。
1.3 科研生產結合,加速科技推廣
①科研與經濟主戰場緊密結合,面向基地開展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 在主管部門、重慶市農科院與區縣政府的支持下,開展所縣合作,先后建設了重慶市農科院石柱辣椒研究中心、武隆高山蔬菜所、重慶市辣椒專家大院等,利用這些區域化平臺廣泛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把試驗示范基地、成果展示基地建在區縣產業重點區域,減少科研成果到生產的距離,加強了示范帶動作用。
②聯合企業,快速、靈活開發轉化新成果 與種業企業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科光技術推廣中心,與產業龍頭企業石柱縣富民公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直接提供原種或親本、繁育生產種等方式將自主科技成果最先應用于重慶區域。2003年,將5個提純復壯的地方良種提供給生產原種種子企業,在當地自繁生產種;2004年,提供朝天148原種給石柱、綦江等區縣,并合作建立制種基地,進行生產種繁殖;2006年,為企業提供艷椒425等成果并繁制生產種。合作開發減少了成果轉化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果使用成本和種子生產成本,使辣椒科技成果遍地開花,四處掛果,實現了成果與基地的緊密聯結。
③開展技術服務,促進技術落地 常年派出4名辣椒科技特派員到生產基地,開展技術服務,提升了當地辣椒產業的科技水平,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培訓技術人員、種植戶,培養了一批當地“土專家”隊伍;二是舉辦“田間學校”,示范各種先進生產技術,展示辣椒新成果;三是進入辣椒加工龍頭企業,指導企業生產基地建設和標準化種植,幫助企業提高辣椒生產和加工能力。
1.4 成果支撐產業,增收效果顯著
①物化科技成果及技術成果的應用,支撐了重慶辣椒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辣椒產業科技水平 到2011年,重慶加工型辣椒良種覆蓋率提高,達90%;667 m2用種量下降,從2000年的200 g降低到目前的40 g;辣椒平均667 m2產量提高600 kg,新品種比原主栽品種平均增產20%;年應用地膜覆蓋面積1.87萬hm2;生物多樣性栽培技術約1.33萬hm2。新品種、新技術配套,綜合新技術應用率達80%。
②科技成果支撐提高了農民收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以2011年石柱縣為例,近 8萬農戶種植辣椒2.04萬hm2,椒農銷售收入7.86億元,戶均收入達2 324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64元,純收益貢獻率54.6%,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同時帶動了辣椒加工企業的發展,延長了辣椒產業鏈,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僅從事辣椒銷售的就達500余人,5 000余人進入辣椒加工企業就業。
①農業科研必須植根于產業,才能引領產業發展 市場需求拉動重慶加工型辣椒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對農業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只有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充分結合,才能帶給產業以新的活力,科研與產業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
②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科研與生產結合,才能充分發揮科研成果的增產增收潛力,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③農業科研周期長,成果產業化效益較低,要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需要科技工作者長期的堅持,更需要持續、穩定的研究資金投入與支持。
④重慶加工型辣椒生產水平仍需提高,在品種優化、輕簡化技術、采后加工技術等方面仍需加強,需要開展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干制辣椒”(200903025)
黃任中,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401329,E-mail:hrz23@yahoo.com.cn
呂中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