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30年前,《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開啟中日合拍片的序幕,如今,“這盤棋”下到了《初到東京》。這部同樣以“圍棋”為主線的中日合拍片以“驚喜電影”的身份入圍正在進行中的大阪電影節,同時也將于23日在中國上映。對于這部合拍新片,中國觀眾熟悉的可能是男二號中泉英雄,他3年前主演了陸川的爭議之作《南京!南京!》;而日本觀眾則更欣賞片中70歲的倍賞千惠子,認為她找到了當年《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黃手帕》中的感覺。這種喜好上的差異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日合拍片30年來為何產量日盛而聲譽平平。
走溫情路線受日本歡迎
“比成為驚喜電影入圍影展更讓我驚喜的是,很多日本觀眾一邊看一邊哭”。導演蔣欽民對《初到東京》的定位是“情感戲”。這部因秦昊、張鈞甯等大陸及臺灣偶像演員參演而被包裝成時尚文藝片的電影其實有個很傳統的內核——青年人的成長。影片中到日本學圍棋的中國學生吉流(秦昊飾)和日本少年天才翔一(中泉英雄飾)都遭遇事業和生活的瓶頸,他們在和超一流棋手五十嵐婆(倍賞千惠子飾)的對弈中尋找人生的方向。
像《初到東京》這類走溫情路線的日本影片很多,這部合拍片之所以受到日本方面關注,除了情節感人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倍賞千惠子的“重生”。日本《今日電影》、《探索中國》等網站都認為已過70歲的倍賞千惠子風采依舊,讓人想起她在《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等片中的形象。相對而言,中泉英雄雖然也是日本知名演員,還曾因主演《南京!南京!》被中國觀眾熟悉,但他在日本的人氣一直平平,可以說從2006年主演《誰是卡謬》之后沒有讓人記住的作品。而且他主演中國的抗日影片令他在日本演藝圈倍感壓力,《南京!南京!》至今未在日公映,但中泉卻早已被日本右翼盯上。
30年來中日合拍電影不少,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擴張,影視作品中吸納了不少日本演員。像《海角七號》中的田中千繪,《夜·上海》里的本木雅弘,《2046》里客串的木村拓哉等,他們參演的這些文藝片在日本都口碑不錯。
演“鬼子”回日本難混
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日本人形象是“鬼子”,這既可以說是日本演員的機會,也是相當大的挑戰。像矢野浩二這種在中國演“鬼子”紅了還能時常出現在日本娛樂節目中的演員很少。畢竟這類在中國發展的日本演員,其作品很少能在日本上映,再加上右翼勢力對他們的“圍追堵截”,沒有多少日本演藝公司會重用他們。
演“鬼子”不影響星途的個案也包括渡部篤郎,他雖然出演了《金陵十三釵》中的頭號“鬼子”,但由于他早已是日本名演員,這次跟張藝謀合作反倒被認為是“走向了世界級”。今年5月,他主演的兩部新戲都將在日本上映。
中日合拍視角是關鍵
日本觀眾并非一味反對抗日題材影片,一些有戰爭背景的中日合拍片很受歡迎。像日本明星常磐貴子主演的《赤月》在日本反響很大,影片的主旨是向中國人民謝罪,但方式是通過常磐貴子飾演的日本母親在戰爭中的掙扎來體現日本軍國主義對和平生活的踐踏。另外像30年前那部《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同樣是以棋為線勾勒出戰爭對兩國人民友誼的破壞。
近30年來,中日關系動蕩起伏,兩國間日積月累形成的文化隔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國觀眾對中日合拍片的共同理解。不過隨著中國影視市場的日益開放,越來越多日本演員來華發展,更多類型的中日合拍作品將出現,令兩國都歡迎的作品或許為時不遠。▲
環球時報201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