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蔓 齊敏霜
小兒腦損傷是指出生前后一些因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組織的損傷,包括腦癱及其他腦功能障礙類型。其遠期神經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視聽覺和認知行為障礙等,其嚴重程度依其腦損傷的部位、病灶大小、損傷程度及伴隨疾病而異[1]。而根據中樞神經損傷后功能恢復理論,智力發育,即發育商的改善直接關系到患兒最后恢復的程度。發育商(DQ)是用來衡量嬰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是在大運動、精細運動、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對嬰幼兒發育情況進行衡量。故針對提高患兒神經發育速度,促進發育商的改善進行訓練,體現出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對30例在我院兒科門診進行感知覺刺激訓練的腦損傷患兒的神經發育情況進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采用此法進行訓練達到或接近正常的腦損傷患兒30例,其中男
19例,女11例。年齡:<1歲25例,1~3歲4例,>3歲1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
1.2 方法 制定訓練計劃,訓練時間為每周5 d,每天6 h。
1.2.1 視覺刺激 (1)光刺激。根據視覺誘發電位、對光反射靈敏度及眼底檢查等結果,用適宜亮度及適宜時間的聚光手電或旋轉光柵進行光刺激,增加區域性腦血流量,激活大腦枕額區。(2)圖片、文字。利用圖案及字形等各種視覺符號刺激興奮枕葉(視覺中樞),提高視覺傳導通路的傳導速度及智力。
1.2.2 聽覺刺激 (1)側滾。床上被動側滾、主動側滾、前滾翻等,主要用于聽覺誘發電位異?;純海龠M小腦—前庭發育。(2)聲音刺激。有聽覺障礙的患兒,視情況給予不同時間、不同分貝的聲音刺激。(3)語言刺激。跟患兒多講話,聲音要大、內容要豐富、語調要充滿感情色彩,此外,根據患兒實際智力發育水平,從發音到字、詞、句的復述、理解,內容的概括和表達方面進行訓練,以提升其語言認知水平。
1.2.3 觸覺刺激 (1)皮膚刺激。用毛刷及空心掌拍打,改善全身皮膚觸覺、痛覺。(2)捏背。用手捏患兒的背部,從而對脊背產生良性刺激。(3)模式。以3人操作的交叉模式為主,通過對患兒手掌、腳掌及小腿內側的摩擦,改善皮膚感覺。
1.3 神經發育狀況評定 訓練前后根據患兒視覺、聽覺、皮膚感覺、運動、語言、動手能力發育規律[2]檢測,計算總發育商(測得神經系統發育月齡/實際月齡×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感知覺刺激訓練前后腦損傷患兒發育商比較采用自身前后對照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患兒訓練前后發育商比較s)

表1 患兒訓練前后發育商比較s)
項目訓練前訓練后t值P 值例數 發育商30 52.93 ±18.64 30 114.24 ±25.38 10.6641 0.00
嬰幼兒最先發育且發育最快的是感知覺,嬰幼兒通過感知覺獲取周圍環境的信息并適應周圍環境[3],感知覺是認知活動的基礎。人的認知過程就如同一個信息的接收編碼、儲存、提取和使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輸入是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環節,人們接受信息就是靠感知覺來進行的。故當大腦功能受到損傷而引起感知覺功能障礙時,則影響嬰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智力。但嬰幼兒大腦可塑性較強,代償能力較好,尤其在小兒神經生長發育早期,大腦局部細胞的缺失可由鄰近細胞所代償,即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在損傷部位周圍有效的實行改組,使腦功能得到良好的代償。
感知覺刺激對腦損傷患兒極為重要。有研究證明,對枕葉和顳葉的良性刺激可調節局部及全腦的電波及神經突觸間神經遞質及酶的活動[4]。為了改善腦損傷患兒感知覺障礙引起的認知延遲狀況,我們以中樞神經可塑性理論為基礎,采取了感知覺刺激的訓練方法。此方法側重于輸入,主要對嬰幼兒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通路給予大量反復的、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合理的信息刺激。有效的視覺刺激可通過改善患兒的注視和追蹤,幫助患兒在大腦里建立復雜且優秀的視覺神經回路,激發視覺觀察力、想象力,提高視敏覺、敏銳度和感知能力。聽覺刺激則可興奮顳葉(聽覺中心)。有意識地與嬰兒說話,可為嬰兒語言的獲得提供特定的模仿語言環境和吸取詞語的信息,為語言的發育奠定基礎。而人的皮膚覆蓋全身,是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感受器,人體大約有500萬個感覺細胞能接受外界的多種刺激。持續作用的強刺激使皮膚敏感性降低,持續作用的弱刺激使皮膚敏感性增強。最終這些外周刺激可作用于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誘發潛伏通路,使突觸啟用,從而打破由于感知覺障礙而加重的多方面的腦功能障礙,建立更廣泛有效的神經網絡聯系,達到改善神經發育的目的。實驗證明,適宜的生理刺激對腦的發育不僅無害,而且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腦科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0~3歲是大腦發育的第一個關鍵期,足夠的外部刺激是大腦發育的必需營養[5]。
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損傷患兒感知覺刺激訓練前后的DQ(智能發育結果)與其自身相比較(通過計算發育商)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說明此方法可以促進腦損傷患兒神經發育速度,有助于提高腦損傷患兒整體康復療效;特別是0~3歲患兒,其大腦發育正處于關鍵時期,此時若系統給予并強化其所需刺激及機會,對兒童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將具有更加明顯的促進和改善作用。因此,感知覺刺激訓練對腦損傷患兒的神經發育速度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此方法易于掌握,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任榕娜.早產兒腦損傷的高危因素及其對神經發育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2):894-896.
[2] Doman G.What to do about your brain-injured child[M].Sixth.U.S.A and Doubleday Company lnc,1990:142-144.
[3] 林曉燕,任素偉,梁艷苓,等.新生期缺血缺氧腦損傷大鼠早期認知功能實驗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0):725-729.
[4] 陳冰梅,樊曉平,周志明,等.視聽統合訓練用于治療兒童多動癥的初步報告[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9):863-864.
[5] 侯彩穎.論嬰兒早期多元智力開發—以同步感覺刺激游泳法為例[J].教育探索,2010,1:32-34.